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3篇

文娟分享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本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欢迎阅读!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贵而疑”。“疑”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就是问题,“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最根本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从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但实际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都是事先由教者拟定和计划好的,上课时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问题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不会主动质疑。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要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做起。

  一、 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动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要给学生设置诱因,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动机。例如教学《简便算法》,先出示一组题请学生“考”老师,从中任选一题,教师都能直接说出结果,让其他学生笔算验证,都算对了。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抢着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后,学生的好奇心就化成了求知欲,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从而激发了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指导方法,明确质疑方向。

  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要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研究知识的结构,在关键处示范提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的正确迁移、独立质疑作好铺垫。例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教学,教师可这样设计提问,①这个例题的特征;②计算步骤;③部分积的定位方法;④计算结果如何得到。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例题及《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质疑活动提供问题格式,明确质疑的方向。

  三、 学习迁移,尝试质疑。

  当学生明确了质疑方向,知识内在结构的学习又为学生的迁移奠定了基础,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质疑的尝试。由于学生质疑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质疑,对于一般学生的尝试质疑应表示肯定,给予引导。例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教学,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照《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质疑方法,进行类比迁移,并由此引发讨论,然后经教师的“过滤”,学生自能顺利地自己质疑,自己解疑了。渐渐地学生可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质疑,质疑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 把握契机,组织辩疑。

  组织学生辩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上进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当学生各自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可常用“他的解法或说法正确吗?”“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话语激发学生去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理解概念,揭示规律,提高质疑能力;从而克服小学生循规蹈矩、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思维习惯,形成辩论激烈,各抒已见、乐于求异求佳的好学风。例如解答应用题:“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学生都能这样解答:1200÷(1200×40%÷3)。但有位学生提出可以用“3÷2/5”解,可一时又讲不清道理。我也不忙于裁决,而是叫他想一想为什么?并让其他学生去讨论、辩论。有的说:“算式不对,得数巧合。”有的说:“没有道理。”同学们议论纷纷地加以否定。但有位同学听了大家的意见,很不服气地说:“我说是对的。因为,已做的天数:一共的天数=2/5。所以,一共要用的天数是3÷2/5=7.5(天)。”还有个同学说:“因为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成正比例,可直接列式为:3÷40%=7.5(天)。”还有个同学说:“因为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成正比例,可直接列式为:3÷40%=7.5(天)。”同学们深有所悟地说:“想法真行!”可见辩疑能赶走盲目从众、温顺听话的小绵羊,请来敢于批判、敢于创造的新型人才。

  五、积极评价,激励辩论。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同理,一个学生如果提出一个问题而受到了教师的赞扬和鼓励,那么他便会更加主动积极地提出各种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一些:“说得真好”、“你真行”、“太棒了”、“你真聪明”等赞扬、鼓励性的话语来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质疑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创新的精神。

  六、 以致用,形成能力。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除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到浩渺无际的知识太空中遨游,来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自学,培养学生:一是“有不懂的地方主动请教”;二是“自己理解的可考考同学”;三是“考考自己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让学生的潜在能力能到发展,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有机会得到发展,长此以往,既能真正使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并学会应用各种方法解决疑难,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能随机应变,相机指导,并且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特别是要自觉地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积极地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能够质疑的时空条件与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既乐于质疑,又能够质疑,并善于质疑,其质疑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到一个理想的境地。因而,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得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更是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可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证也是小学数学的一项主要任务。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小组开火车,同桌竞赛;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计算时,可以出类似1+2+3+4+……+99+100的题目,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钻研题目,勤于思考的数学习惯,使得机械单调的计算练习也可以有声有色。

  二、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常用的口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运用“凑十法”口算。根据式题的特征,应用定律和质使运算数据“凑整”:加数“凑整”。如27+5+15=?启发学生: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把几个数相加。连乘中因数“凑整”。如25×9×4,25与4的积是100,可直接口算出结是900。

  (2)运用“分解法”口算。“分解法”口算就是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如25×32,原式变成25×4×8=10×8=80。如125×32,原式变为125×8×4=1000×4=4000。

  (3)运用一些速算技巧进行口算。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两个数相乘积的百位、千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14×16=224(4×6=24作个位、十位、(1+1)×1=2作百位)。口算训练的方法很多,要结合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口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积极性,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身心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的前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让学生养成抄完题检查的习惯,计算结束用估算方法快速验算的习惯,结合题意回头看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提高练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计算培养和训练。还要学生自己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的认识:

  一、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的一角里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等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2、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再次,交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扎实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国内外历来的数学课程都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目标。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之所以成为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经典,也正说明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

  1、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依据,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合理地解题,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构特点是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但在解答过程中,有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中的难点,如果数量关系掌握不好,常常导致计算的错误,如: “红花有10朵,白花比红花多6朵,一共有多少朵花?”在解答这道问题的过程中,“10”用了两次,可是有的学生竟错误地把算式列成 10+6=16(朵),结果是一共有16朵花。怎样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可以把题拆开,把拆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有机结合,先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机会进行训练。

  2、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讨论汇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上要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它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做应用题“饲养小组养 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在线段图中,白兔的只数怎么表示?这一问题是解决本题的难点,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条线段怎样画,才能使白兔比黑兔多6只?”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开阔了思路,得出了结论。这种抽象的问题通过讨论,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升华,发挥了学生间优势互补作用,提高了参与的效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的兴趣。

  3、在观察比较,辨别异同中解决问题。

  在低年级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出能突破难点的具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形成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激起他们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如教学两步应用题,设计了复习题: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了多少只?例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把第二个条件改为:“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多少只兔?”理解新知后,教师有计划地在黑板上出示这三道题,引导学生观察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比较这三题解答方法的异同点。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地解决问题,突破了难点,掌握了知识重点。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看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的还看了:

1.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2.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3.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4.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论文

    170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