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复习方法>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欣怡分享

  进入初三后,同学们将会接触化学,虽然化学在中考中比分比较少,但是化学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此,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1、 化学是研究唔知道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到微粒构成的,即“原子学说”标志化学的开始。(道尔顿,阿伏加德罗)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门捷列夫整理元素周期表

  3、 1-20号元素。

  1—1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4、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生成。硫酸铜+氢氧化钠——硫酸钠+氢氧化铜

  5、 物理性质:如熔、沸点 密度 硬度 色态味 延展性 溶解性 挥发性 导电性 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 氧化性 还原性 金属活动性 活泼性 稳定性 腐蚀性 毒性等。

  1—2

  1、蜡烛燃烧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如何判断某物质燃烧是否生成了二氧化碳?用一个附有澄清石灰水水珠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

  如何判断某种物质燃烧是否生成了水?用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则生成了水。

  4、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有何不同? 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较空气多。

  1—3

  1、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A: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广口瓶、细口瓶等

  B:能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C: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

  (1)胶头滴管:用于移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注意:①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防止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并插在洁净的试管内,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④滴瓶上的滴管必须与滴瓶配套使用

  (2)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不能①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 也不能②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注意: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视线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保持水平。

  (3)托盘天平:是一种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注意:左物,右码,取用砝码用镊子,不能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 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4)酒精灯:①使用前先检查灯心,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也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③酒精灯的外焰最高, 应在外焰部分加热 先预热后集中加热。④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⑤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决不能用嘴吹灭⑥万一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2、基本操作

  (1)药剂的取用:没有说明用量时,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三不准”注意: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不能再倒回原试剂瓶,应交回实验室。

  A:固体药品的取用 B:液体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加热时切不可对着任何人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点: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3)溶液的配制A:物质的溶解 B:浓硫酸的稀释 C: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①固体物质的配制过程:计算、称量、溶解

  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②液体物质的配制过程:计算、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4)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5)蒸发与结晶

  A、蒸发是浓缩或蒸干溶液得到固体的操作,仪器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注意:①在蒸发过程中不断搅拌,以免液滴飞溅②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③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放在石棉网上

  B、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的物质 ①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②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则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6)仪器的装配: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拆时相反。

  (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物捂器壁(现象: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8)玻璃仪器的洗涤: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9)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

  B: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C: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3、气体的制取、收集

  (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固体之间反应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一定要用酒精灯。

  B: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H2装置(CO2);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A:排水法: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CO、NO只能用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4、气体的验满:

  O2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5、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一定先净化后干燥

  (1)气体的净化(除杂)

  H2(HCl)用NaOH溶液 CO(HCl)用NaOH溶液 CO(CO2)用NaOH溶液 CO2(HCl)用NaHCO3溶液 CO2(CO)用CuO CO(O2)用铜网 O2(CO2、HCl、H2O)用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2)气体的干燥(除去水)

  注意:证明时,一定要先证明水再证明其它物质,证明水一定要用无水硫酸铜;

  6、指示剂的使用 使用指示剂只能说明溶液呈酸性或碱性,不能确定溶液一定是酸或碱。

  操作方法: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被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绝不能将试纸伸入待测试液中,试纸也不能湿润(测气体可湿润)

  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显红色,遇碱性溶液显蓝色;无色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显红色。

  9、(1)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2)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3)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4。

  (4)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取少量,液体取用1——2毫升,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加热试管内液体时,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加热试管内的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1 1、验证空气组成实验(书上27页实验2-1)。

  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五分之一。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足量(不够就使结果小于五分之一);2、气密性要良好(不好就使结果小于五分之一);3、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才能记录结果(没冷就记录结果必小于五分之一);4、红磷燃烧时必须关闭弹簧夹(没关则结果大于五分之一)

  3、空气的组成及用途。

  A:氮气:78%,用作保护气,制冷剂,制化肥。B:氧气:21%,用于支持呼吸和燃烧。C:稀有气体:0。94%,用于做保护气,制冷剂,制彩灯。D:二氧化碳:0.03% 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灭火等。E:其它:0。03%。

  4、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牛奶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注意:纯净物可以含多种元素 如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不是由氧和碳这两种物质混合而成,而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冰和水化学成份一样,只是形态不同,所以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5、空气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不包括二氧化碳)。

  2—2

  1、氧气的物理性质:A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密度比空气略大 C不易溶于水D液态氧气和固态氧气是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A碳的燃烧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发微弱的红光,纯氧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B硫的燃烧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并生成带刺激性气味气体。

  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C、铁的燃烧现象: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或沙,防止溅落物炸裂集气瓶。

  3、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4、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氧是指氧化剂)

  2—3

  1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 MnO2 2H2O + 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KClO3MnO22KCl+3O2↑

  (1)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可分为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2)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2、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3、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4、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5、分解反应: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3—1

  1、电解水现象:正极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负极产生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气体,两种气体体积比为1:2。结论:水→氢气+氧气 (总结: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2、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常温常压下密度最小。

  氢气化学性质:可燃性;氢气+氧气→水

  3、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氢气 氧气 铁(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二氧化碳 五氧化二磷 水 四氧化三铁

  3—2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的。

  2、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 A、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在不停的运动。C、有间隔

  3、分子、原子的定义和区别。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本质区别: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6分子,原子的微观表示

  例: 5H 5个氢原子 K 钾元素、钾原子、钾(单质)

  H2O 水、水分子 5H2O 5个水分子

  3—3 1、吸附沉降:利用明矾等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

  2、硬水与软水:硬水:含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硬水通过煮沸或蒸馏可转化为软水。

  鉴别方法:A加入肥皂水,产生肥皂泡较多的是软水,软少的是硬水。

  B蒸干残渣较多的是硬水,残渣较少的是软水。

  4—1

  1、原子的构成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中有若干个质子和中子。

  B、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不带电。

  C、氢原子没有中子。

  D、原子核比起原子小得多。

  E、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4—2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或者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硅铝铁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碳氢氮

  4—3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层数越大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2、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最外层为达到饱和的:属于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称为惰性元素。

  (2)最外层少于4 个的: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是金属元素。

  (3)最外层多于4个的: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是非金属元素。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原子得到电子后带负电叫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后带正电叫阳离子。

  化合价 1、任何物质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单质的化合价为0.

  2、任何离子的化合价等于它的电荷数。

  3、口诀:一价氢氯(负)钾钠银 二价氧(负)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变)磷(变) 二(亚)三铁 二四碳 铜汞二价最常见

  第五章 1化学反应中的变与不变和可能变

  (1) 不变 :A宏观:总质量,元素种类和每一种元素的质量;B(微观)原子的种类和每一种原子的数量、质量.

  (2) 一定变: A(宏观)物质的种类B(微观)分子的种类.

  (3) 可能变:A分子的个数B元素的化合价.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A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等。

  B表明了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

  C表明了各物质的质量比。

  3、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

  4、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注意事项

  第六章

  1、碳的单质

  (1)金刚石:天然最硬的物质,不导电,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2)石墨: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状固体。导电性良好,是自然界最软的物质之一。

  (3)木炭、焦炭、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咐能力

  (4)C60:一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用于材料科学和超导体。

  物理性质差异主要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很稳定。

  (2)可燃性:A氧气充足:C+O2===CO2 B氧气不足2C+O2===2CO

  (3)还原性 例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制取二氧化碳

  (1)原料:大理石和盐酸

  (2)原理:2HCl+CaCO3===CaCl2+H2O+CO2↑

  (3)操作步骤:A检查气密性B加大理石C连接装置D加盐酸E收集气体。

  4、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A无色无味的气体B密度比空气大得多。C、标况下,1体积水溶解1体积CO2

  (2)化学性质。

  A、不支持呼吸和燃烧

  B、与水反应 H2O+CO2=====H2CO3 H2CO3====H2O+CO2↑

  C、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中考必考的)

  D、与碳反应CO2+C===2CO

  5、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A毒性: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B.可燃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CO+O2== =CO2 C:还原性:CuO+CO==Cu+CO2 Fe2O3+3CO==2Fe+3CO2↑

  第七章:燃料及利用

  1、燃烧的条件:A、有可燃烧物 B与氧气接触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3灭火器化学反应原理:2HCl+Na2CO3====2NaCl+H2O+CO24、甲烷(CH4)的燃烧:CH4+2O2=====CO2+2H2O

  5、酒精((C2H5OH)的燃烧; C2H5OH+3O2===== 2CO2+3H2O6、氢气的制取:Zn+H2SO4=====ZnSO4+H2↑

  金属和金属材料

  1.金属之最-----银的导电性最好,钨的熔点最高,铬的硬度最大

  2.合金:合金比纯金硬,熔点比纯金低。

  3.生铁和钢就是含碳量不同的铁的两种合金.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4.大多数金属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具有导电导热性,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铜为紫红色)。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A、镁和铝在常温和高温下就可与氧气反应。2Mg+O2===2MgO Al+O2===Al2O3

  B、铁和铜在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高温下可反应。Fe+O2===Fe3O4 Cu+O2====CuO

  C、金很难与氧气反应。

  2、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Mg+2HCl===MgCl2+H2 ↑ Mg+H2SO4===MgSO4+H2↑ Fe+2HCl===FeCl2+H2 ↑ Fe+H2SO4===FeSO4+H2 ↑ 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

  Cu+ H2SO4不反应

  3、常见金属活动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 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4、较活泼金属+盐→-盐+较不活泼金属(即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可置换出后面金属)

  课题3

  1、炼铁反应原理:3CO+Fe2O3=====2Fe+3CO2

  2、炼铁模拟实验现象: 玻璃管中的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事项:先通入CO将装置的空气排尽再加热。 尾气应烧掉。

  3、工业炼铁原料:铁矿石 石灰石 焦炭 设备:高炉

  4、铁生锈的条件:与水和氧气接触。

  5、防止铁制品生绣的方法: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②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具体操作是:①在其表面刷油漆,②在其表面涂油,③金属制品表面镀上其它金属,④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溶液 第一节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注:均一指溶液各部分性质一样。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分层,也不析出固体沉淀。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一种溶液可以有多种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济: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液体.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化是指阻止小液滴凝结在一起。

  3、溶于水时温度降底的有:NH4NO3 溶解时温度不变的有NaCl,KNO3 溶解时温度升高的有NaOH。

  第二节: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当某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饱和溶液:①加水②升温

  不饱和溶液:熟石灰对温度例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3、结晶:从溶液中析取出固态溶质。常用方法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

  4、固态物质溶解度(S):

  ①定义: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②溶解度四要素:温度 100克溶剂中(溶剂常常是水) 达到饱和状态 单位:克

  规律: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Ca(OH)2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5、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标况下1体积水溶解的气体体积数。它随气体压强升高而升高,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第三节

  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2、溶质的质量分数取值范围0---- S/(100+S)

  第十 十一章 酸 碱 盐

  1、指示剂:A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B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遇碱显红色

  2、酸: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3、盐酸(HCl):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打开瓶盖有白雾出现。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质量和质量分数均减少。

  4、浓硫酸(H2SO4):无色粘稠状的液体,具强烈的吸水性(可做气体的干燥剂),腐蚀性。稀释浓硫酸只能是把浓硫酸加入水,不能用水加入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增大,质量分数变小。

  5、酸的化学性质:A与指示剂: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D、(任意)酸+(任意)碱→-盐+水

  C、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B、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E、(某些)酸+(某些)盐→-另一酸+另一盐(要看条件)

  6、NaOH: A俗名:火碱 烧碱 苛性钠 B白色粉末状固体。 C有强烈的吸水性,在空气中易潮解。 D有强烈的腐蚀性。

  敞口放置质量增大且容易变质。

  7、Ca(OH)2 俗名:熟石灰 消石灰 生石灰(CaO -----Ca(OH)2→---CaCO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的转化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CaCO3====CaO+H2O

  8、氨水 A: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 B化学式:NH3.H2O或NH4OH

  9、碱的性质

  A、遇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遇无色酚酞显红色。

  B、碱+(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C、(任意)酸+(任意)碱→-盐+水

  D、(某些)碱+(某些)盐→-另一碱+另一盐 (要看条件)

  10、中和反应 (任意)酸+(任意)碱→-盐+水

  11、PH值:PH值等于7显中性 PH值小于7显酸性 PH值大于7显碱性 PH值越小酸性越强 PH值越大碱性越强

  12、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会引起中毒

  13、Na2CO3 俗名:苏打 纯碱(纯碱不是碱) NaHCO3 俗名:小苏打14、盐的化学性质:盐可能会与酸 碱 盐起反应

  15、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化学与生活

  课题一: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其中无机盐和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一、蛋白质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成人每天需60-70g

  2、存在: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二、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60%—70%)

  常见的糖 (1)淀粉(2)葡萄糖(3)蔗糖

  三、油脂 储存能量 分类:植物油脂:油 动物油脂:脂肪

  四、维生素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1、存在:水果、蔬菜、鱼类等 2、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缺VA :夜盲症 缺VC :坏血症

  课题二:一、组成人体的元素 50多种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二、人体中的常量元素

  1、钙 99%在于骨骼和牙齿中(1)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2)钙 过多:结石、骨骼变粗 过少:青少年 佝偻病、发育不良 老年人 骨质疏松

  2、钠和钾(1)Na+ 存在于细胞外液 人体内含钠80g—120g K+ 存在于细胞内液 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

  (2)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如血液的pH7.35-7.45)

  三、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必需元素(20多种) Fe、Zn、Se、I、F等

  Fe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缺铁会引起贫血

  Zn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I(碘)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F(氟)能防治龋齿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课题三:

  一、有机化合物:是否含有碳元素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不包括CO、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乙醇,俗名:酒精)、

  CH3COOH(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颜色: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 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另一洁净的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

  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五)蒸发 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

  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初三化学学习方法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

  初三化学学习建议

  一、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

  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课前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初中化学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老师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因此大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不过在记笔记时,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二、常复习,多记忆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掌握好化学元素符号、方程式、名词等

  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多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

  要牢记化学的各个名词,定义,并且要仔细加以区分,比如化合物,纯净物,单质,混合物,它们的定义不但牢记,还要加以区分比较,要扣定义里面字眼,谁包括谁都要搞清。一旦真正搞清了,那我问你牛奶是上面哪一种物质你就不至于思索半天了。常见的化学反应是必须牢记的,要会默写,条件(加热、光照、催化剂),箭头是否可逆,不可逆都需要注意,反应过程的现象就不用说了,重要的都得记住。

  四、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中学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干冰的舞台效果,食品干冰等),体验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猜你喜欢:

1.化学知识点梳理

2.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

3.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4.9年级上册化学重要知识点

5.最全的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3807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