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教育立法
柏拉图认为立法的目标应是和平和美德的整体,而非战争或者勇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柏拉图教育立法,希望大家喜欢!
柏拉图教育立法
建立完整教育体系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唯心教学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指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阶段施教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一系列活动,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提出四科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教学观点
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训练
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国家教育观
柏拉图不是一个“为学问而学问”的学问家,而是一代胸怀广阔、目光远大的学者和伟人。他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始终把教育同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应由国家举办,从而培养为国家服务、对国家负责的人才。他本人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把为国家服务看作是自己的义务。他一手创办的学园不收学费,为当时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城邦培养了一批上层统治者和出色人才,亚里士多德就是其中之一。柏拉图的国家教育观一直影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代和现代,为世界各国的统治者和教育家所奉行。柏拉图提出的由国家确立统一的金字塔式的教育制度也一直沿用至今。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着眼于国家,立足于国家,始终把教育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而培养人才。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有序和谐、人民幸福的正义的国家,关键在于统治者必须是“真正关心国家利益”,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哲学家,他们必须具备优秀的品质。首先,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像真金不怕烈火那样”,“受得住任何考验”,“无论是遭到困难还是恐怖或是其他任何变故时都不改变自己的爱国心”。因为国家统治者的职责就是要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效劳,“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他说,一个皮匠或一个农夫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会出大的问题,而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那就由护国者变为覆国者,“将使整个国家完全覆灭”。其次,热爱知识,酷爱真理。爱知识不是爱一般的变幻无常的东西,而是爱永恒不变的真理,“真理是他时时处处要追随的领袖”。由于酷爱真理,所以他们聪明而智慧,有着锐利的目光、敏捷的思想。第三,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贪恋满足感官的欲望和享受,积极追求“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的快乐。”因此他们应具有严格的自我约束节制的能力和美德,“无论如何也不会贪财”。第四,胸襟广阔,器量宏大,勇敢坚毅,不怕牺牲。“胆怯和狭隘”不属于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既不会把“自己的一条性命看得很重大”,也不会把“死看作一件可怕的事情”。最后,作为从政者他们要“公正温良”,“性格和谐”,不偏执,不自夸,待人接物持之以公道,处理公务合乎正义。柏拉图认为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统治者,是绝对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的”,而必须由“政府有意识地培养造就”。一切不是由国家培养“而产生的人才,不欠任何人的情,因而没有热切要报答培育之恩的心情”。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家教育作为实现和维持理想国的根本手段和根本保证。他主张教育事业是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业,应由国家举办。国家要制定统一的教育法规和政策,要给予充足的经费,建立公共教育机构,从育婴所到高等学校,从而有效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优秀人才。国家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是柏拉图国家教育观的核心所在。为把国家教育事业办好,他在《法律》一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立法者要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负责国家教育事业的政府官员是国家公职中最重要的职务,要通过选举,由全体公民中最优秀的德高望重的公民出任。
(二)学前教育观
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应该从孩提时代开始,因为“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塑成什么型式”。柏拉图主张,孩子一生下来,要由政府管理这方面事务的官员带到国家育婴所,由国家安排的专职人员抚育。3-6岁的学龄前儿童都要送到神庙附近的儿童游戏场,由国家“委派”的女公民监督实施教育[3]75。教育方式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唱歌等。主要目的是让幼儿的心灵得到熏陶。因此,他强调对游戏、故事和音乐的内容要严加选择,禁止传授对儿童身心有害的内容,摒弃萎靡悲伤的歌曲。讲故事要用儿童能懂的、生动的语言,要能启发儿童的想象力。为了克服儿童“顽劣执拗的性情”,也要进行惩戒教育。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暴怒地责罚他们,或者激怒他们”,“不要使他们感到失去体面”。柏拉图是提出学前教育思想观点的第一人,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关于学前教育方式、途径、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选择教材、惩戒教育的意见,都是很有价值的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共识。
(三)和谐发展教育观
所谓和谐发展是指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柏拉图说:“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认为体育和音乐教育是两项基本教育。音乐教育也称之谓“音乐文艺教育”,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外,还包括诗歌、文学等。音乐文艺教育对人的发展“最关紧要”,一个人如果自幼受到好的音乐文艺教育,“节奏”与“和谐”就会深深地浸入他的心灵,“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厌恶丑恶的东西。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所以他主张对施行教育的音乐、诗歌、悲喜剧以及神话传说故事的内容设置“岗哨”,要做“净化的工作”,禁止不健康的东西流行。他主张体育的主要内容除体操外,还包括饮食卫生和保养身体的习惯等。体育的目的不仅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而更主要的是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培养“勇敢”、“坚毅”、敏捷的心灵素质。音乐教育和体育两者结合,塑造心灵、培养善德和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相互调和,最终达到“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培养高尚完美的人。柏拉图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一直被世界各国看作学校教育的基本教育目标,成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基本理论原则。后来,斯宾塞进一步继承发展,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以德、智、体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
(四)理性教育观
理性教育观是柏拉图和谐发展教育的第二阶段或最高阶段。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包含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用来学习的”,也可称之为“爱学”部分或“爱智”部分。这是人心灵中最高贵的因素,正是这部分,把人与野兽区别开来。激情部分是人们“借以发怒的那个东西”,根据它“永远整个儿地是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可以称之为“爱胜”部分或“爱敬”部分。激情和欲望部分相联系,但它比欲望部分要高贵些,如果没有被坏的教育所败坏的话,它能站在理性一边,支持理性同欲望作斗争,通常体现为勇敢这种德行。欲望部分是心灵的最低级部分,是“无理性部分”,它表现为感官的需要,如物欲、情欲等,根据欲望主要为了利益、而“金钱是满足这类欲望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可以称它谓“爱利”部分或“爱钱”部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训练人的心灵,剔除物欲、情欲等欲望的困惑,排除心灵的低劣部分对于认识真理的干扰,使心灵不断“纯化”,从而发展理性,培养情感(激情),节制欲望,主持正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以理性驾驭情感、控制欲望的人,使全国公民以“理性”处世,以“公道”行事,从而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为国尽忠。理性教育是掌握理性知识和发展心灵能力相结合的过程。柏拉图认为掌握理性知识是启发智慧、培养理性的基础,所以他非常重视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教学对
上一篇:百信银行是首位独立法人形式银行
下一篇:班组小立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