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法律网>法律视野>防骗手册>

大学生求职防骗攻略

李婉分享

  这年头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不容易,找到一份高薪又称心的工作就更难上加难。每当这个时候,一些骗子就利用毕业生求职的迫切心理,打起了歪主意。那么,在求职的是如何防骗呢?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的求职防骗攻略,希望能帮到你。

  求职防骗攻略

  骗局一:骗简历,骗取个人信息

  为什么一出来求职,就有很多卖房卖保险的打电话让你买?那是因为你的信息泄露了!现在有很多个人信息贩卖的中介公司,为了获得更好更多更精准的信息,往往会采用这种形式。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前来,然后收取简历,获得求职者的个人信息。

  提醒:求职者在看到招聘信息投递简历之前,一定要查询这个公司的相关信息,判断公司的真实性。同时,简历上的部分个人信息不用写得过于具体,比如通讯地址等,应该把重点放在工作经历这一块。

  骗局二:利用网络求职骗取钱财

  现在网络求职非常普遍,但网络却又鱼龙混杂。一些钓鱼网站会以招聘为名吸引求职者点击,进而骗取钱财。

  网上有一些所谓“刷信誉”的兼职,写着“每单任务只需5分钟”、“任务酬劳10元至50元不等”、“每天2小时,轻松过万”等信息。在取得联系后,对方发来工作申请表和工作流程介绍,工作可能是买充值点卡刷信誉,信誉值达到某个标准,即可返还现金,另有佣金提成。实际情况是求职者大额支付后,佣金和本金不会到账。

  提醒:求职者要学会分辨,分辨网站的安全性,分辨招聘信息和招聘公司的真实性。在网上求职,一定要去一些正规的大型网站,这种网站的信服度要高很多。如果,能找到招聘企业官网核实是最好的。

  骗局三:骗报名费和体检费

  求职面试后,招工者以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保险费、押金、手续费等名义向应聘者收取钱款。应聘者交费后,招工者要么迅速脱身,要么找借口不给安排工作,钱财积累到一定阶段便人去楼空。

  一些中介所为了获取应聘者的信任,与一些骗子公司或皮包公司合伙进行诈骗。先由中介单位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务费,后由骗子公司或皮包公司假装招聘员工,收取体检费、服装费、押金等费用,再编造种种理由拒绝上岗或中途辞退。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虚假单位的旗帜,在热闹地段租赁临时办公地点,以丰厚的待遇条件为诱饵,大张旗鼓进行招聘。在骗得多人上当,并收取了报名费等费用后立即携款逃之夭夭。

  通过在醒目地点张贴诱人的招聘启事,吸引应聘人员上门。在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后称,招聘的岗位已满,并承诺尽快联系适合的单位,让应聘者留下联系方式,但根本不会兑现,随后以各种借口敷衍应聘者。

  提醒:一般除了事业单位的考试公招之外,面试单位是不需要报名费的。而体检通常都是到二甲以上的医院自行体检以及缴费。所以,有任何企业要向求职者收取这两笔费用,那都是别有企图的。所有涉及钱的招聘面试都需要谨慎对待。此外,事业单位的考试,一定要到公招政府网站上进行报名。

  骗局四:扣留证件

  一些企业在面试中以需要单位审核等理由扣留求职者的身份证、学位证、毕业证等证件。

  提醒:

  不管是身份证,还是学位证、毕业证,单位都是没有任何权利可以扣留的。去面试的时候,特别是初次面试,最好只带上证件的复印件即可,如果招聘企业要求带原件,给HR展示之后,求职者一定要拿回来。不管以什么样的理由,证件原件都不要给任何企业保管。证件只是作为招聘企业核实求职者身份和成绩的标准,所以是正规企业的话,是没有必要拿原件的。

  骗局五:骗取免费劳动力

  现在有一些企业利用实习和试用名目,骗取免费劳动力。在实习试用期间,不仅不支付任何薪资,更有胜者,还要求交培训费。

  提醒:按照规定,任何单位和企业的实习试用员工,公司都必须对其支付薪资,而且试用期的工资应该是正式工资的80%。

  大学新生防骗攻略

  1、冒用身份诈骗

  逐个寝室收费的老师,有时可能是个校外人员;借打手机的新同学,转个身就一去不复返;热情推销手机卡的学长,根本不是在校生……

  开学季,骗子们装扮成各种角色,借着校园内人流量大,人与人之间互不相识的“东风”,进行各种诈骗。而新生很多因为社会经验浅薄,一时招架不住各种伪善的“热情”,信以为真以致上当受骗。

  2、兼职招聘诈骗

  部分同学想利用周末、假期时间找份兼职工作,骗子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在网上、报纸上或在校园内张贴的虚假小广告进行招聘兼职在校生的方式,骗取学生一定数额的押金、保证金等。

  因此,在看到这类兼职招聘信息时,大家千万要谨慎,特别是一些门面简单或是明显临时摊位的招聘点,在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之前切勿入“坑”,当然最保险的方式是参加由学校官方组织推荐的兼职活动。

  3、骗取个人隐私

  新生到异地入学,肯定要买一张当地手机卡。一些学生在非正规经销商处购买电话卡后,会接到一些诈骗电话或垃圾短信。有的接到的电话内容类似资助新同学学费、生活费等理由,骗取银行卡密码。还有的打电话自称是教育部或校方以返还学费等为名,让学生提供卡号、密码。

  再次提醒大家,对自己的隐私要严格保密,遇到此类事件要先向有关机构电话求证,遇到欺诈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4、代管行李诈骗

  开学期间各大高校都有类似“新生接待人员”的人帮助新生和家长服务。一些不法分子根据这点,特意在车站、学校门口冒充接待人员,“热情”地帮忙看管皮箱等物品。等当事人放下警惕心后再伺机通过调虎离山偷走行李。

  当陌生人对你过分热情时应保持警惕,记得钱财等物品不要轻易离身,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