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境语法
学习一门语言最好在该种语言的语境下,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境中解题
听力试题要求考生听懂日常生活中常见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在一个个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对话中获取事实性具体有效信息、理解主旨大意、做出简单判断和理解说话人的观点、意图和态度,考生要在了解题干的具体要求、三个选项的区别后再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与推理。
考生做题前要进行预读,预读题目时,可以根据问题和选项,对对话的内容进行想象,甚至对正确选项做出适当预测,这样做能增加考生听的过程中的期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预读时,要特别关注题目和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尽可能地分析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关系;考生不要试图利用这个时间去抢做单项填空题而增加思维干扰;听力过程中要保持镇静,要控制好情绪。
单项选择题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常用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试题基本覆盖高中阶段课程标准的教学重点难点。近两年江苏高考重视对高中教材中的习语的考查,拉近了高考和高中英语学习的关系。所有单项选择题都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学生学科主干知识,强调语境、语义和语用的一致性。考生解题时要从语法到语境,以理解题干为主,分析句子结构为辅,做到语法一致到意义一致。考生要有在语境中解题的思维习惯,理解题干、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动词、充分利用提示信息等寻找解题思路。
语篇中理解
阅读部分包括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主要通过六个语篇完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在整张试卷中权重很大,很大程度上说明高考试卷突出语篇,侧重能力的考查。一般来说,高考所选择的语篇理解题材语言地道,内容丰富,承载的信息量大,能保证对学生阅读量的考查。考生在做这三部分时要合理安排好时间,适宜用时,不能因为做阅读理解题花时过多而影响任务型阅读的答题。
解答完形填空时,考生要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和正确理解语篇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对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判断。语篇意识是解题的主要思维方式,考生要通读全文,弄清文脉,把握主旨,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设空的选项进行联想、推理和归纳并做出判断。解题时要从语篇着手,从篇到段再到句,最后落实正确词汇的选择。
阅读理解着重考查考生对不同体裁文本的理解能力,考生答题前先整体阅读文本,掌握文本背景知识、宏观结构和内部逻辑关系,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理解主旨大意,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并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语篇整体阅读,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是阅读理解的主要思维方式。文本阅读要由整体到细节,而试题解答要从细节到语篇。近几年江苏高考阅读理解文章体裁多样,题型丰富,设题灵活,体现了对学生细节理解、猜词悟意、综合概括、推理判断等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要运用各种阅读策略阅读文本,推敲词义、分析长句难句,以便充分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生要充分认识到任务型阅读结构清晰、逻辑性强的特点,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推理和概括,基于段落和文本去准确解读句子是任务型阅读的思维方式。解题时依据这样的顺序:分析表格结构→准确定位、捕捉信息→组织、转换信息→正确答题。答题时考生要注意书写规范,注意名词单复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单词首字母大小写等的准确表达,确保细节上不失分。
语用中表达
书面表达主要是考查考生用英语传递信息的能力,即语用能力。考生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使用英语语法知识,选用恰当的词汇、句型,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凸出生活关联,表达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不同的解决方法和建议以及不同的感受。
近几年江苏高考试卷中书面表达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发展。旨在引领英语教学充分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考生考前没有必须进行所谓的热点追踪训练,更不必去猜测高考命题的形式。所要做的是全面梳理思路,整理平时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归类。从书面表达的体裁形式到试题的呈现方式,都要进行适当的梳理归类,重点要进行薄弱环节的再训练,尤其是对开放性内容的思考模式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挥洒更是书面表达夺取高分的关键。
在非英语语境下学好英语
经常有人问,学英语是否要从听力开始?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侄子侄女从小就练习英语,都能说几句简单的英语。他们定期去上由外教主讲的幼儿英语教学班,也借助电脑光盘和网上的视频作为练习工具。事实证明,他们的听力的确在阅读能力之前就培养起来了。不过,他们听英语的时间毕竟是太少了,一周几小时完全不足以让他们能流利地说英语。以后如果要进阶,肯定还是要在字母和单词之外,理顺语法,加强阅读和写作。换作成人,或许从听入门可能会更困难。听力的确非常重要,英语必须要多听,对口语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基于中国一般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以及我本人的经历——我在这里还是提出了以阅读为核心,以阅读来带动写、听和说的学习模式。当然,这个论点不排除可能出现的很多例外,有很多人吸收信息的主要模式是听,即使在中文语境中也是如此,对这部分人来说,大概应该以听为英语学习的核心环节。
与读与听哪种学习方法为主相关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在学英语的时候完全跳入英语世界,尽量用双语或英英词典,多读多看英文文章和著作,尽量说英语?总之,是否该与中文保持距离?一方面来说,这对十二三岁之前没有机会在外国长期居住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一旦成年,中文成为我们思考的主要工具,即使这时候进入英语国家学习或工作,也已经走不出心中的中文世界了。母语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对我们大脑的构造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理解另一种语言很难完全脱离中文基础,翻译式理解是必经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可能具备“英语思维”了。很多人推崇的英语思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无外乎是对大脑的一种重塑,使我们可以用英语句式和习惯语来形成和表达想法,并且在大脑里开始将客观事物直接与另外一种语言对应,形成独立于母语的另一套词与物的回路。英文思维有时候很自然,比如看别人打喷嚏,不少人马上会反应说“bless you” (保佑你),这种表达中文里没有,我们当然不会受中文干扰。用英语思维还有更复杂的例子,有些思想和思维方式我们先从外语中获得,比如“identity is fluid”(身份是流动的),这个想法不是中文原生的,我们一般是在学英语时学到的,这样的念头也一定不需要从中文翻译英文(反而是翻译成中文比较难),由此构成典型的英语思维。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大量事物和想法是有中文表达的,也是先通过中文被我们所认识的,表达这些事物和想法的时候,中文肯定会干扰英文,比如你见到名人,首先会想到“久仰大名”,然后再翻译成“I’ve heard so much about you”,这时候,翻译思维和训练就很必要了,不训练就会出现中式英语或结巴的英语。所以,我以为学英语只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量阅读英文,吸收英文中独特的思想和表达,一方面好好学习操练翻译,让你表达惯常事物的时候能飞快将其从翻译成英文,快到看不出痕迹,就好像英语思维一样。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们不能在年幼时期去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居住几年,以至于成年后要花这么多时间弥补,不是很可惜吗?或许吧,但福祸相依,小时候出国学习英语有可能因此会对母语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或者因为种.种原因而在国内或国外出现不适应环境的情况。我也看到过一些事例,说明青少年时期的双语生活和教育可能会使两种语言都无法完全扎根,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总之,无论什么背景,对学外语来说都是有利有弊的。
我小时候跟着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学习,1980年代有不少好节目,音标和拼写都从头开始学,一边学一边念诵,听和读都接触得比较多。高中时期发现自己对语法特别热爱,自己也能总结出很多语法规律。大学毕业出国以后,长期进行英语学术写作,这方面进步比较快,写作训练是英语学习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压力和兴趣的推动下根据范文不断操练是必经之路。博士毕业后长期在美国授课,口语方面自然也大有提高。2013年回国后通过在公共平台上发布各类短文,终于可以对过去的一些经验做出总结,也有空仔细思索英语作为技能和艺术的各种特点和规律。
如果问我学习外语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觉得最根本的当然是兴趣,自己想学的时候,或者因为迫切的需要动力增强的时候才可能学好。也需要一定的智能条件,基本的记忆能力,对语法规律的分析力和领悟力,对不同词汇语义差别的理解力,对语言天然节奏和形式变化的敏感,大致就够了。发音能力因人而异,但语音不准影响并不大,表达熟练地道要重要得多。
但列举这些能力并不足以说明外语学习的根本前提。很多人汉语能力很强,就是不愿意学外语,这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对模仿和重复的拒斥。学外语必然需要模仿,语音语调的模仿,遣词造句习惯的模仿,都不可避免,且要反复操练。擅长外语的人不一定在大脑构造上有何特殊之处,更可能是心性上比较擅于认同、模仿他人。这没有什么不好,模仿不等于迎合,也不是墨守成规,模仿恰恰可以是创新的前提,最好的语言学习或许就是以创新为目的的带有敬意而又叛逆的模仿。陆谷孙老师曾经很喜欢荀子所说的“坚疆而不暴,柔从而不流”,这种个性不是依靠学习外语的过程才能形成,但外语爱好者很可能具备这样外柔内刚的个性。
英语语境语法相关文章:
1.英语语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