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长河读书笔记
《长河》是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篇小说,仅仅完成了不到半部。此后他再未动笔写过小说,余生埋首研究文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向各位推荐的沈从文长河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沈从文长河读书笔记篇一
湘西回来读《长河》。告诉自己沈从文的文学就好在安安静静的世界,我若是持着一颗喧腾的心,那是看不出什么好来的。
早在1943年他就在本书的题记中说了点对家乡的丧气话,发表时正好相去《边城》整整十年——“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那点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边城》所表现的正是这种“素朴人情美”,而在《长河》的岁月中,作者自己都懈气了,我们又怎么指望今日再去发掘呢!
读来读去都好风景,像这样的山歌:
三株枫木一样高,
枫木树下好恋娇;
恋尽许多黄花女,
佩烂无数花荷包。
好像全书都在说闲话,处处是闲笔,几句话颠来倒去说,情节总不进展。然后读久了,觉得这些闲笔就是沈从文的时间,他借了老水手的口对夭夭说:“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譬如说,你问那些东西(鹌鹑、蝌蚪)为什么活下来?他照规矩是不理会你的。它就这么活下来。”这里就传达了几分天意。
故事讲着讲着出了一个坏人,有意要说一说国民党那点腐败,却也是按下不表,隐忍不发,到结局也还算是太平景象。那是抗战前湘西的一段故事,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故事,至多是一段家常。
最后夭夭说的好: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社会是不好看的,自然是好看的,那么湘西的民风算是社会还是自然呢?而老水手因为自己的遭遇对世界是悲观的,却说:好看的总不会长久。好碗容易打破,好花容易冻死——好人不会长寿,恶汉活千年,天下事难说!
这话是不是预示着夭夭和湘西的结局呢?
书后附注解,沈从文当过国民党的兵,对战死的战友有很深的感情。又附三封家书,与妻,与兄弟,看读到当时文人糊口的一点艰难。
沈从文长河读书笔记篇二
读完了长河,沈先生的文笔向来见章于细微,却不露雕琢之功,落眼宽阔下笔敏感细致,却能始终如一的抱持素朴不失妍美的情怀。看他的文字常想到他的人,他的人生,以及与他心意一般的人的种种悲哀。
像沈从文这样心意单纯的人,大多容易依赖自己有双好眼睛,有副灵巧的感觉,肆意顺从自己,不加考量,拗在自己感觉中得意陶醉下去,让旁观者感觉矛盾,有种感同身受的痛惜,不计后果的感情大多难以好好收场,后来种种如凉水泼头有些东西在时间中不断剥零凋落与你想象中美好的印象天差地别,还不是只好麻木崩溃或者勇敢机智的应和下去,这是何其难堪的经历。
很多话我说不好,看到别人难堪我更加容易张口结舌。在我见来,轻率与天真某些时候并无分别。草草热切的感情有太多太多,那不知所以,一往而深的势头恰如长河,赤诚奔淌,无路回头。至而成魇,不得解脱。
长河是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篇小说,仅仅完成了不到半部。此后他再未动笔写过小说,余生埋首研究文物。在与生活不断冲突的痛苦下,人终于从天真开放变的低垂沉默,其间心态几度失常,怕是连说句:“天凉好个秋”这样刻意的心思都提不起来了。也许与一个人颠沛流离的心理历程比起来,小说的结局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写出未写出的所有事都已是注定,所有的猜想和向往全是幻影。生活有时好比入海的方向,你的刀舞的再凶猛也断不住一丝水流,如果可以的话,就支起枕头好生听下去吧。
我能想到的只有长河中的那段话:滩水在静夜里很响。更远处大山,有一片野烧,延展移动,忽明忽灭。老水手站在祠堂阶砌上,自言自语的说:“好风水,龙脉走了!要来的你尽管来,我姓滕的什么都不怕!”
那灰突突的山水中也透的出的明亮,洁净如宣纸,衬着淡如点墨的豪情和快意,如风里云烟,钱塘水潮,消去了便再也见不到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沈从文长河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