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读书笔记
我们生活中,可不需要差不多先生,态度不严谨。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差不多先生》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差不多先生》读书笔记篇一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太可笑了。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差不多先生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和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那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想笑,“真得差不多吗?实际上可差太多了!“我又静下心来想一想。还笑别人呢!自己也不是一样吗?考士的时候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的失去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认为差不多。结果不应该减分的: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切写成了“切除10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等我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医生把切除食指看成了切除10指的话,病人该怎么办呢?文章最后写“许多人与他为榜样。于是每个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天那!我忍不住惊呼,那怎么成呢?如果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如果有个人动一下。就有可能全军分覆没。发射卫星科学家在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结果卫星掉下来。那该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每件事都要做好。
《差不多先生》读书笔记篇二
开学第一天,学校刚把《阅读年选》发下来,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其中一篇《请“差不多先生”回家》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做事随便,不讲细节的人。
“差不多先生”经常会把“十”写成“千”,把“陕西”说成“山西”,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最后就因为他觉得王大夫和汪大夫的名字也差不多,结果被专门给牛治病的王大夫给活活治死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类做事不精益求精,凡事总是态度不认真对待的人。其实,我也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正玩着妈妈的手机,碰巧发现妈妈手机里有个“未接电话”,当中“未”字我不认得,可我想:这个“未”字和“末”不是差不多吗?于是我大声喊妈妈:“妈妈!妈妈!你有个末接电话。”妈妈听了后,愣了一会儿,直到我将手机给了她看了后,她才恍然大悟。随后便大笑不止。这时候,我才知道我念错字了。尴尬地脸都红了。
此时,我又想起了四年级时学的《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想起了敬爱的竺可桢爷爷,他从来不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而是追求准确的数据。也正因为他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他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
所以,我们要从“差不多先生”身上得到启示,千万不要做一个“差不多”先生,不然,我们的下场或许就会和他一样了。因此,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认真到底,我们一定会走到成功的彼岸!加油!
《差不多先生》读书笔记篇三
本文作者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领袖之一,我国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讽刺了中国特有的“名人”——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提起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毕竟,作为全中国人的代表还是有点名气的!
他的德行、他的做法、他的生活,成了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他的口头禅就跟他的名字一样——“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呢?”不信,我给你几个特例,那可是“生动体现”啊!
小时候,他可以认为“红糖与白糖是差不多的,甚至没有差别,反正都是甜的;上学后,他可以认为“陕西同山西,这是差不多的”;工作了,他可以认为“千与十只有一撇之差,不要紧”;奔波中,他可以认为“火车公司太认真了,两分钟不要紧”,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可以认为“活着与死了其实也差不多,不必太认真”!
可是,我想说的是,红糖白糖都是甜的,但从颜色上来讲都不一样,莫非他是色盲?;山西同陕西差不多,那请问你是山西人还是陕西人呢?你要到山西,结果坐到了陕西,也是到了吗?;千和十差不多,十元的东西,一千元买它绰绰有余,但你不心疼自己的荷包吗?千元的东西,十元就能买到,山寨的吧?;两分钟不要紧,可是两分钟对商家来说,是利润的涌入,还是资产的缩水,对医生来说,是生与死的较量;生与死也没有什么差别,我不得不把“差不多先生”当成大师顶礼膜拜了,您太高尚了,能看透生死,超然物外,我很惭愧,即使苟延残喘,我也要“痛苦地活着”!
说着“差不多”的民族,不应该属于我们,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跟随电子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只为完美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
差不多先生的作风,不应该被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所享用与传承,未来的发展,靠我们共同努力,差不多的作风,靠我们共同抵制。相信你们,也相信我们的民族,差不多线上一定会消逝,让我们相互监督,共同努力,为了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一起携起手来,奋斗,拼搏!
看过《差不多先生》读书笔记的人还看了:
1.《人生》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