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记叙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轨迹。首先描写的是他的童年生活和同心世界,接着描写他青少年时代所面临的人生抉择,最后描写他很怀念之前的老师和旧友,同时回顾了他走向文学道路的经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欢迎查阅。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1
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淡雅细腻,真挚感人,读完后,令人流连忘返。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让我读来十分地感动,让我懂得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学医学时的老师,对鲁迅非常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讲究,但为人却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一一纠正作者笔记上的错误,“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他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在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时,还担心鲁迅不愿意解剖尸体。藤野先生真挚的爱给了在异国的鲁迅极大的鼓舞,是十分无私和伟大的。当然,这本书的点睛之笔在于鲁迅童年时的回忆。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朝花夕拾》真实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儿到青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童时朋友和老师的怀念。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布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读出了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忽然间,我仿佛看到了童年时的鲁迅趁大人不注重,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相比较而言,书塾里的生活或许更无味些,虽然有寿先生的严格要求,但学生们还是压抑不住爱玩的本性,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应该是这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瞅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布满激情。
童年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现在,我也已经告别了童年,整日都在忙碌的学习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童年已渐渐遥远,逝去的童年无法挽回,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2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3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以下是一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4
“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叫方向……”这就是领袖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手中的笔 好似刀和枪,与那些反动、守旧势力做斗争。
《朝花夕拾》这部书(全部文章)回忆了鲁迅小时候在故乡的 生活片断和成人之后所经历的一些人、事,使我感触很深:旧社 会竟然如此黑暗,最起码比我以为的坏得多。之所以鲁迅“无常”爽立而公正的形象受到公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 恶人得不到恶报。有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钱财、草营 人命。有的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 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然而,魯迅在批判的同时,也 歌颂了品格高尚的人: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 见的高尚性格,善良、朴实、迷信而又唠叨的长妈妈,正直又倔强 的范爱农等等。但这些人终究还是少数,要想振兴中华,必须有 一大群这样志同道合的人才行。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的时候,正是感受到医冶麻木的国民精 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的道理,才弃医从文,从而帮助了一大批 那个时期的进步青年,并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的。 这些作品净化了人们的思想,造就了一大群像范爱农一样的人才,才有了新社会。现在的新社会就是拥有了许许多多的精神, 有的是从那些旧思想中把坏的清除,把好的留下,比如将尊老爱 幼的精神,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都 继承和发扬了下来。而扭曲、摧残人类的封建旧伦理、旧道德、旧制度也早已变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科学、健康、文明的新伦理、新道德、新制度,全国上下一片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人们安 居乐业,每一个人都做着自己该干的事情。而开创了这种文明、 健康、向上的国民精神的人就是鲁迅。
人为什么高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就是因为人类拥有了崇 高的精神,如果没有精神,人类将会渐渐地颓废、落后下去.“人 心齐,泰山移”,许多人各忙各的,谁也不管谁,就像是一盘散沙, 起不了任何作用,然而有了正确的思想,就像是一个沙袋,可以 挡住洪水。“中国就像是一头睡狮,它的惊醒必然惊动整个世 界。”拿破仑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但中国的确是一头雄狮,而 不是睡狮,现在它惊醒了,并飞速发展着!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5
我还是一名学生,没有什么刺激的生活,每日的生活似乎都很平淡,在学校与家中重复度过。但“平淡生活中出真情”,我回首往事,一些当初我不能理解的东西,现在看来却无比美好。它们就像我曾经忽略的花朵,重拾起来,它们的芳香仍持久地点缀着我的生命。
小学的时候,班里掀起一股读“名著”的热潮。几乎每个同学——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总会在谈话过程中扯几本著名的书,说几个有名作家的笔名……我当时算是个另类。爸爸一直告诉我,读书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贪便宜,建立自己的读书品味才是最重要的事。他坚持认为,这些“名著”是我这个年龄不能看懂的,他认为我这种年龄的小孩,就该看儿童书籍,大部头书吗,既然看不懂,便让我少去读。
所以同学们交谈时,我只能一边站着,插不上一句话。为此我很不高兴,回家就是对我爸一通大吵大叫。他倒是比我镇静,摸摸我的头,对我笑一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将这件事尽数忘记,重拾起来还是一年前。那时我上了初一,“读名著”的热潮早已远去。我选书的口味渐渐稳定下来,不会因为封面好看而狂买一大堆书了。爸爸把我领到他的书房,打开他的书柜,向我展示一柜子的名著。然后他拍拍我的头,对我说:“傻孩子,以前你还太小,七八岁的小孩连字都认不全,就想去看莎士比亚?现在你大了一点,我这里有许多书,我并不指望你很快读完,慢点读,细心读,在你上大学之前,树立自己的读书品味。”
这是父亲通过时间送给我的瑰丽的教导。就像他不急着让我读那么多名著一样,他也不急着让我很早有自己读书的标准。他希望我读书时,不随大众,不虚荣、不攀比,懂得何时选择,何时舍弃。只可惜他说得对,我那时太小了些,不懂也不明白他的意思,直到几年后,我方才明白。
父亲的教导像花,但我不能很快读懂他“花香”般的教导。
六年级的班主任很有个性,不留抄词作业,让我们读小说,散文,童话,写读书笔记。我讨厌这项作业,写时也不上心,只求勉强应付过关。他也不生气,细心的帮我改。结业的时候,他送给我们每人一本我们写的读书笔记汇成的文集,名为《后生集》。他说:“重整河山待后生,书是后生手中的剑。”现在我读完一本书,便先写读书笔记,积攒下来,也是厚厚一本。回想起来,感到困惑:为什么自己曾经会对读书笔记这样厌烦?明明是好东西啊!
其实,无论是父亲的教导,还是老师的帮助,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一朵朵散发香味的花。只不过它们在早晨开放,我们在晚上方能明白它的美好,才能进步,成长。但所幸,人,开窍了就好;这“花”的芳香,明白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