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读后感6篇600字
历史,纵然已逝,但却永远魅力无穷。《苦难辉煌》从非凡事件和非凡人入手,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等国际背景,从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入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苦难辉煌读后感1
历史,纵然已逝,但却永远魅力无穷。《苦难辉煌》从非凡事件和非凡人入手,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等国际背景,从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入手,以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主线,审视了人民军队的领袖们在历史重大关头突出重围、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足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坚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期望。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书中从平凡人的角度审视开国领导人,正视他们取得的荣誉犯过的错误,毛一生打过四次败仗,但独独在赤水就吃了两次败仗,中国革命不是凭一纸宣言、一个纲领、一个领袖就能够成功的。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了给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超多的叛变,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经历了如此的地狱之火,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富有史诗好处的壮举。
历史记载的非完全客观性决定了历史是相对的。从启蒙时代的法国到德国历史哲学都探讨过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笛卡尔曾指出即使是最真诚的历史,即使它们没有完全歪曲事实,也总是十分普遍的做出一些删减,这样字面上的东西就往往不能反映真实的状况。但是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因此对于人类来说,历史是能够认识和明白的,同时人类在认识和明白并不能完全保证历史认识的真实性,正因人们在认识历史时有时候会落入一些由于人类自身的偏见而造成的陷阱。因此,在真正辩证理性的反思中,无论历史认识户外过程,还是历史认识户外结果,都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体,二者从不分离开哪怕一秒钟。总的来说人类智能历史的明白存在,正因人们的心智是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苦难辉煌读后感2
这几天,我认真通读了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这是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点评历史的书。它以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革命前辈们在重大关头,义无反顾承担起挽救国家、挽救民族的历史使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这一命运形成之初,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内外矛盾冲突空前尖锐,各派力量的策略转换空前迅速复杂。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经历了如此的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
这样一本书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慢慢回味,才能理解其中的真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同志《长征》中的诗句,在读完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后,这其间的千辛万苦、悲壮激烈、九死一生的场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长征是红军胜利的重要一笔。毛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有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长征是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毛在四败后,总结出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毛不是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毛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活的灵魂。红军的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然而在当代社会我们最缺少的就是这种信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了,却把这种信仰丢得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少的人为整个国家和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谋福利,而是为自己的利益不断损害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虽然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但是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坚守我们振兴中华民族的信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不断强大我们的祖国。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苦难辉煌读后感3
一、《苦难辉煌》让我们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党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出版过许多党史著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著作大多是粗线条的,概念化的,评功摆型的,给人感觉党成立以来几十年奋斗的成果来得太容易了,党说过的话永远不会错。阅读《苦难辉煌》,会使读者眼睛一亮。作者怀着对历史和先人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筛选、甄别各种史料,真实地勾勒出重大事件发展的本来脉络和人物变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这部党史、军史著作虽不能百分之百符合真实,却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史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大胆打破按照时空脉络平铺直叙的简约叙史模式,紧紧围绕若干重大事件,采取跳跃式、全景式、议论式相结合设计篇章结构和内容组合的方式,并多多运用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语言文字,使得形像描述与理性分析有机统一,忠于历史原貌与提高文史著作可读性有机统一。无论谁阅读这部著作,都会被其生动、精彩的内容,理性、客观的分析和形象、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而不会感到枯燥和厌烦。
二、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保证。书中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就要求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审时度势,结合实际,研究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之路,而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历史的经验证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光明坦途,而必然是充满坎坷的。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边摸索边前进。
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真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现在我们的年轻同志,经验往往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或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却很少是通过自身实践后总结出来的。我们应该从革命先辈那里学习,不能盲从,不能武断,更不能任凭自己的喜好去看待事物的对错。要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看待事情,不能只注重事情的某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他们始终都坚持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始终是以全面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他们能够始终坚持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敢于奋起抗争,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今天的我们总是有无数美好的梦想,总是有无数伟大的理想,但当我们真正付出行动时,却又常常寸步难行。我们要从革命先辈那里学习的正是一股不畏困难,坚持理想,并为此不懈努力的信仰。
苦难辉煌读后感4
以前,曾在电视"百家讲坛"栏目听过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的讲座,讲的是我党主要领导人,特别是毛、周恩来等,在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夕的思想斗争和长征的深远意义,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金一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认监委党办给各支部发下一摞图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金一南著的《苦难辉煌》。
这本书必须细细品读,慢慢回味,不可以一蹴而就,一目十行,因为,字里行间的信息量太大了,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事件犬牙交错,是非对错翻云覆雨。
这本书的客观性让我油然生出一股敬意。以前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往往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赋予了片面或单一的主观色彩,虽然读起来省事,但是并不见得符合历史的真相。金一南认为,历史的真相也许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没有办法用三色、六色或十二色,甚至二十四色来描绘,我们只能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尽管这真实可能很残酷、很费解或者很令人尴尬,但历史就是个复杂的多面体。
《苦难辉煌》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陈毅、彭德怀、李立三、张国焘等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仍默默无闻的英雄。掩卷而思,不禁感叹:伟人其实也是凡人,没有神的智慧与力量,不会天生正确,他们也会犯错误,他们也会打败仗,他们也会发脾气,他们也会出尔反尔,他们也会拉帮结派,只是被太多的影视文学作品美化、提纯或剪切了,反倒给人一种距离感、模糊感、平面感;我更加感叹:这些伟人的的确确又不是凡人,无数次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真正具有钢铁般意志和体魄的人,有人曾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体验了一把,但是只能体验险恶的地理环境,却无论如何体验不了当年险恶的人文环境,头上数十架飞机轰炸,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随时需要做出抉择,而这抉择随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生理与心理始终处于极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牺牲的、掉队的、逃跑的、叛变的占了绝大多数,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几千人,而就是这几千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苦难辉煌读后感5
《苦难辉煌》这本书非常值得深读,读完掩卷历史长河中一段段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一个个或悲或喜、怒骂嬉笑的鲜活人物,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求生、求强之路,也反映了历史人物的生存、毁灭之选,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带给我们无尽的历史之问,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哲理之思。
理想、信念是指路的明灯,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烈火中得到淬炼和永生。从感情上讲,困难是任何人都不想经历的,但很多时候人是无法选择的,历史的境况、现实的困扰都不是个人所能选择的,在书中中国共产党成长初期的艰难历程就是个充满苦难的历程,五次反围剿、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两万五千里大长征、张国焘之流的背叛,党的自身的不成熟,外部帝国主义的欺压,共产国际的不认可和遥控指挥,整个历程都是个充满苦难,每一件都足以令一个人、甚至一个党灭亡。但困难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大熔炉从来只萃取真金,能否成为真金关键在选择,困难面前贪生怕死者有之,求富贵而变节者有之,同样认准真理一条道走到底者也有之,我们的党有无数的历尽炼狱式考验而依然豁达乐观、勇往无前无数真金组成,这种考验没有理想、信念是绝不可能成功的,理想、信念不坚定也是绝不可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经历了无数次凤凰涅槃,也在于她让我们中华民族再次真正尝到了理想、信念的滋味,带领我们的民族得到了精神的洗礼。正是这种理想、信念才吸引了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共赴国难,公而忘私,无惧无畏。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苦难辉煌读后感6
最近读了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所著《苦难辉煌》,跟随着作家的笔墨去追寻中华民族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不畏艰险,勇于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此书中,金一南教授不仅仅明确地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问题,更全面细致地用诸多事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这一精辟的论断。纵观全书,我收获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一、《苦难辉煌》让我们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党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出版过许多党史著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著作大多是粗线条的,概念化的,评功摆型的,给人感觉党成立以来几十年奋斗的成果来得太容易了,党说过的话永远不会错。阅读《苦难辉煌》,会使读者眼睛一亮。作者怀着对历史和先人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筛选、甄别各种史料,真实地勾勒出重大事件发展的本来脉络和人物变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这部党史、军史著作虽不能百分之百符合真实,却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史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大胆打破按照时空脉络平铺直叙的简约叙史模式,紧紧围绕若干重大事件,采取跳跃式、全景式、议论式相结合设计篇章结构和内容组合的方式,并多多运用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语言文字,使得形像描述与理性分析有机统一,忠于历史原貌与提高文史著作可读性有机统一。无论谁阅读这部著作,都会被其生动、精彩的内容,理性、客观的分析和形象、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而不会感到枯燥和厌烦。
二、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保证。书中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就要求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审时度势,结合实际,研究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之路,而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历史的经验证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光明坦途,而必然是充满坎坷的。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边摸索边前进。
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真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现在我们的年轻同志,经验往往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或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却很少是通过自身实践后总结出来的。我们应该从革命先辈那里学习,不能盲从,不能武断,更不能任凭自己的喜好去看待事物的对错。要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看待事情,不能只注重事情的某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他们始终都坚持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始终是以全面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他们能够始终坚持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敢于奋起抗争,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今天的我们总是有无数美好的梦想,总是有无数伟大的理想,但当我们真正付出行动时,却又常常寸步难行。我们要从革命先辈那里学习的正是一股不畏困难,坚持理想,并为此不懈努力的信仰。
苦难辉煌读后感6篇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