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读后感5篇600字
每个人都在纠结爱是什么,怎样去爱以及怎样得到爱。每分每秒,想得到的无法得到,慢慢的,爱慢慢在心中腐烂,在腐败的爱里生出的气体,叫做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告白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告白读后感1
日本作家凑佳苗撰写的推理小说作品,凑佳苗作品“神职者”(后来为《告白》的第一章)短篇小说在2007年成为日本小说推理新人赏得奖之作。接着作者为配合出道做增补动作,完成此一作品《告白》。
主要讲述了一位中学女老师在校园游泳池内发现自己的四岁女儿意外溺毙,后来经她私下调查,原来是班上两位学生谋杀的,但杀人动机实在荒.唐。痛失爱女的老师辞职,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学生告白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划,在学生们的心底种下恐惧的种子……
以上是百度上对该书的简介。
合上《告白》的最后一页,周围世界仍然喧嚣,而我的心里却沉寂下来,什么话也不想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常生活里,我却不知不觉地想起这本书的情节,于是我知道了,我又上了日本作家的套,日本作品以平淡的笔触描写细腻的情节,这些情节中蕴藏的情感,在无声无息中,浸入了人的内心。
一个看似偶然的意外事件,演变成故意杀人事件,而凶手却都是未成年人。案情并不特别,而《告白》的独到之处,是以不同的角色来倾诉事情的始末。这些角色分别有:受害小孩的母亲、杀人者A、杀人者B、杀人者的母亲、同班同学等。
视角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每个人的世界都有善恶之分,在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关注热爱的人和厌恶之人,所以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强烈的感情,看待外物往往是“非黑即白”。在作品里,如果塑造的角色没有强烈的感情,很难让人引起共鸣,然而,一个好的作品,却不会描写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大多数心理描写的作品,给读者留下的,往往是无奈和感慨,是怜悯与慈悲,也许看完之后,能在短期里给自我开一个缝隙,让感官更灵敏,在心里腾出一席空间,让世界多进来一点点。
《告白》这本书里,有一点让我非常触动,作者虽然没有点明,而在字里行间里却透露出一个事实:自己至珍至爱之人,对他人来讲却如蝼蚁。反观此点,那我们视为蝼蚁的旁人,也必定是某人的极爱。每个人对自己热爱的人,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足惜,更别说是付出他人的生命了。这样看来,如果每个人都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溺在自己的感情里,世界将会多么黑暗。他人即地狱。越是感情单纯的人,人生观越是幼稚。因此,当一个人以“我是一个感情单纯的人”而自诩时,有机会,在闲暇时候,请看看这本书,看完之后,想一想,单纯有没有可能是极端的另一面?
一部推理小说,再多写便有剧透之嫌,且一家之言非常有局限。如果大家有机会看了这本书,我们再来一起分享感受吧。
告白读后感2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名时,我本以为写的是关于日本学生的情感以及成长中的感情故事,男女情爱之事,但我大错特错了,内容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是我把“告白”这个词本身的意义想的太肤浅狭隘了,这里所说的“告白”并不是感情上的倾诉,而是作为第一人称的“我”的内心独白。
全书共分为六章,分别是“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与其相对应的人员即为,老师、班长、(小直)母及其姐、小直、渡边、老师。这样把人员理清楚之后,就会发现首末章节相呼应,虽然是同一个人的告白,但其效果完全不同。说实话,我在看第一章节的时候感觉较为平淡,只是将以一位老师的身份叙述一件有些奇怪的“小女孩溺水事件”。但读书需要耐下心来,耐住性子慢慢看下去,就会觉得这件事情越来越蹊跷,越来越有意思,个人感觉,我就像是在咀嚼一块嚼不烂的牛肉块,越嚼越有滋味,越嚼越耐嚼。
故事推进到第二章时,我有一阵子觉得“难道不就是两个有点自私心的老师在自我夸耀,以及全班的气氛也太古古怪怪了”等等,带着这样一些不解,我读到了最最吸引我的第三章,这一章真是使我对这本书完全入迷。一位母亲,以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告白,从母亲的角度观察自己那有点病态的儿子小直。
告白读后感3
这是一位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一个孩子能够说出来这样的话真是让人不寒而栗,他竟能够将他亲手扔下去小女孩这件事情说的那么轻描淡写,这让一位母亲如何承受得住。是母亲的溺爱,导致嫌疑犯学生B生性懦弱,也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这一点上叙述此事,我想其目的大概是告诉大家这样的悲惨现实,告诫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人生导师的父母,肩负着教育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后来我们知道,也正是因为儿时的渡边的母亲将他抛弃,导致了他过于争强好胜的变态心理,认为自己的聪明头脑必须要做出一些引起母亲注意他的事情来,拿“电人钱包”来杀人不是目的,目的是让母亲关注他,牵挂他。直树将小女孩小美丢进水中,目的也不是杀害她,而是认为自己不能输给渡边,让渡边得到失败的痛苦。两位学生的直接目的都不是杀害这个小女孩,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思考。
森口老师的孩子被两名学生杀害,她以自己的方式复仇,她认为这样是正义且正确。在法律与亲情之间,她选择后者,让两名学生饱受痛苦,这是正确的教育吗,这就是正义吗?在这一点上,我想,作者是想要说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此书中有一处非常精彩的亮点,那就是“在同样环境中长大,或者有类似经历的人,难道就一定会人格扭曲甚至走上不复之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以森口老师的丈夫樱宫的成长与嫌疑人渡边的成长相比较,向读者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成长环境不一定是决定人的关键因素,关键还在于自身。
《告白》中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这是父母、孩子、老师、学生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的一个小事仅仅是从一个小的方面的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其实还有许许多多教育制度、家庭教育方面的极大漏洞,成长道路是如此的艰难,想要使一个孩子、一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真的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做好的事情。
告白读后感4
此书笔调极为冷静,但并不沉闷,而是像蜘蛛一样缓缓织成复杂的网络,将故事的脉络,人物的动机串联起来,并进行极为精彩的刻画。而中岛哲也的电影改编也相当成功,他尽可能的选取了电影的精华部分,并采取极为特别的诠释方式:如慢镜头,快速切换等。可惜的是没有把除森口和渡边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勾勒细致。尤其是原书中关于下村直树和北原美月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管中窥豹,探索以其为代表的一批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而且作者将每个人物的自白都赋予了合理性,看似每个人的动机都合理,但是需要读者来细究,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意和真正的抨击对象。
摘抄1: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做好事做大事太困难了。那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谴责做坏事的人就好了。话虽如此,率先纠举的人,站在纠举最前线的人还是需要相当勇气的。但是跟着打落水狗就简单了。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愚蠢的凡人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力。悠子老师,小直跟修哉是杀人犯的话,那这些人又是什么呢?
到底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还是父母的原因导致书中的结局?作者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写法——人物视角。每一章的题目都是该章观点人物的一个概况性称呼。事件不断在发生,森口老师的告白是一个不幸的结局也是另一个悲剧的开端,通过不同的事件参与者对事件的描述和表达想法,读者最终得以了解整个不幸的来龙去脉,也渐渐可以猜测这个悲剧的结局。
第一次接触这种写法还是在冰与火之歌里,作者以不同的角色为视角写一本小说,使读者产生上帝视角。我们对每一个参与人物都很清楚了,“原来就是因为你是这样的,而你又恰好这样做了……最后阴差阳错意外竟然发生了” “原来你一直在说谎,原来你的单纯都是表面的,害我同情你那么久……” 正因为我们从多角度了解了整件事,唏嘘的感觉无名而生,小直妈妈根本不了解小直,修哉妈妈的自私造就了修哉的自私……很难借此评价整个日本社会的家庭教育问题,小说总有其艺术创作、夸张的一面,更何况我不懂评价,也没有资格评价。
告白读后感5
作为一个三观不正的人,这本书的读后感概括起来就是好嗨好赞…虽然说森口作为一个老师,形象似乎显得不够圣母,正义感道德观什么的也有点崩坏,尤其是她的所作所为,牵连到了一些其他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人,并且对此也表现得冷血,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掩盖不了她的透彻。她的复仇固然是后续悲剧的推动力之一,但那也不过是犯了罪的人所理应承担的,而罪犯是重来还是沦落,至少在森口这种程度的复仇来说,是很难被其左右的。
表面上看来,渡边和下村似乎各种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苦难或者压抑的成长过程造就了扭曲的内心。姑且这么说吧,既不考虑是不是每一个苦难的少年都长歪了,也不考虑在何种程度上的苦难或者压抑会造就何种程度的扭曲。重要的地方在于,少年们的心是纤弱剔透的,少年们的影是我见犹怜的。想要而得不到的赞赏是生命全部的意义,他人不能理解的哀愁是一切灰暗的源头。于是两个重度中二病患者的病情就这么疯长下去,为了一些正常人不可能理解接受的理由,受害者被夺取的一切不值一提。
既然做了这样的事,由之而来的一切都该是自己承受的,这与罪犯是少年还是成人无关,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从来不等于不用承担。于是表面上似乎下村一次又一次想要重新走出来,却总被各种巧合或者设计而再度打回泥沼,对于对少年犯有同情心的人来说,这些黑暗的巧合似乎显得太刻意,像是作者执意如此。然而若是假设没有这些偶发事件呢,假设没有溅到下村身上的牛奶,也没有寺田最后一次声势浩大的家访,难道下村就能重新来过吗?我们考虑他这期间的所有痛苦,有多少是来自于自己亲手杀死了一个四岁小女孩呢?我几乎没有找到,他的一切痛苦几乎都来自于可能感染HIV可能发病可能会死。这样残缺的人格、纤弱的小心灵,所能承受的一切,即便在他假想自己重新站起来之后,也仍然会是不堪一击的空壳。更不用再多提他那个中二病成长的母亲了,当然我并不认为他的现状的主因是他母亲的教养,少年情怀总是诗,这首诗太高深莫测,无人能解~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除非他幸运地遇到某些神一般的契机,否则以事态的正常发展来看,不论是他所在的环境还是他自己的特质,都注定了他的沦落。而这一切,仍然是他自己造成的。
更不用讲渡边的情况了,他从头至尾的势态,都有如一把下落的尖刀,下落的尖刀不能用手去接。在北原和他谈恋爱的时候,我几乎时时都在为北原提心吊胆,果然悲剧了。这个故事里的人性真的很黑暗吗?或者故事里的情节发展真的很刻意做作吗?至少我没有看出来。成人尚且容易钻入各种死胡同,脱缰的少年们更是容易把不知所云的一些事情看作一切。我并不想把这个故事看作一些揭示啊反讽啊什么的,人性是不是黑暗,社会问题是不是发人深省,母爱教养是不是值得反思,少年心理是不是需要关爱,这些在故事面前都显得太不单纯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讲得很好,听着很喜欢,觉得很真实的故事,标签要怎么贴完全就是个人的标准了。其实我觉得书里的逗比还是挺多的,比如我还是觉得,森口夫妇骨子里都挺逗比的,认为自己是露娜希的北原也挺逗比,但是逗比人都挺好的。其实就像北原说的,森口并没有审判惩罚渡边和下村的权利,如果我三观再正一点就好了……
告白读后感5篇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