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关于雅舍的读后感范文5篇

斯祺2分享

  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雅舍小品读后感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一讲是真实朴素。作者尽取材于真实生活,例如说“拥挤”、“讲价”。他没有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浮夸,也没有为了生动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间,自有些许幽默诙谐。关于讲价“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得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这可谓是真实揭露了做买卖的的现况,所谓“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确不符现世,让他一语道破,不由得令人莞尔。这样的文章字里行间自会有一股亲和力,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强于胡编乱造。与其以词汇的堆积罗列哗众取宠,不如以亲身所历的实事打动人心。与其说:我此题是否够吸引人,是否有的写;不如说:我此题是否真实,是否是我曾经历过的。

  这是我常犯的错误,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人的通病。没有亲身经历,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实,少份虚假,岂不是好?

  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费掉‘民力’不少。”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拥挤,我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甚至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当梁实秋娓娓道来之时,方是“噢,原来如此!”下次坐公交、挤地铁,再观察观察印证印证,岂不有趣?

  关于雅舍的读后感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不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讲“雅舍”的特征:简陋,不能避风避雨,风雨来往无阻。此段作者在介绍木头架子时,用了一个拟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使得雅舍的简陋形象化、具体化。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边的风景,还有客人来的话要上几级阶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诉说了雅舍的简陋,可以与邻居互通声讯,特别是讲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个生性乐观之人。如果说前几段都是讲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话,这段讲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细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细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图,又通过雅舍陈设之简,表达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为世事所累,这不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雅趣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当今时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现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再难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雅致,灵静致远、志存高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其他的我不甚了解,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已经越来越现实化。很多同学谈恋爱,如果你跟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谈孔子,谈艺术,对方绝对会说:你吃饱了没事干是吧?呵呵,那些还不如去哪个秘密的地方,kiss个天昏地暗来得热情啊。所以这人就有一种现象,当一个人物质食粮匮乏的时候他的精神食粮就会很丰富。就拿阿城的《棋王》来说吧,棋王王一生对吃要求得特别低,他只讲求能吃饱,能有吃的就满足,在那个饿死人的年代,而执着于追求精神享受,穷尽心力追求棋术的精髓,最终能以一敌九,成就了名副其实的棋王。所以,人的精神境界都是被逼出来的,越恶劣的环境,我们的想象力就会越丰富。更有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给许玉兰和三个儿子“抄”菜更是一绝,没有一点材料,却可以“抄”出精神上最美的佳肴,当时我看到那些激动的文字都口水直流。这就是经历了苦难才体会得出吃一顿饱饭的难能可贵啊。试想,今天我们还有哪个能为吃到一顿红烧肉而欢喜得涕泗横流呢?

  因此,当我们居于陋室,当我们身处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们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给予我们的一切苦难和幸运。不管幸福,不管困难;不论贫穷,不论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处,我们都懂得这是上天给我们生存的恩赐。我们再穷也不能穷到思想匮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认识钱,再困难也不能难到泯灭了人性。

  当我们不能感恩生活时,就想到一盏香茗,一副茶几,一栋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赞歌给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们不论出生,不论富贫,只要有爱,我们就要淡泊明志,让思想在陋室上优雅地萦绕着,随着香茗飘到阳光的笑容里。

  那阳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关于雅舍的读后感

  最初知道梁实秋是在中学时期——语文课本里鲁迅的一篇比较出名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记得老师在讲评语言特色时特别指出“乏”字的点睛之处。于是印象中的梁实秋便总是一副丑陋困乏的走狗的影象,无法改变也没想到去改变。梁实秋是一个幻影,而那篇杂文则积淀为幻影的背景,幻影模糊但背景清晰。由于历史的原因,整整一代人与这幻影构成了固定不变的角度。在这被指定的角度中,不仅无法“知全豹”,甚至难以“窥一斑”。如果说梁实秋曾在我的心目中存在过,那也是以“虚无”的方式间接地存在的。

  许多年过去了,由于迷恋上散文,使我开始接触非虚幻的梁实秋。读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我被一种魅力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了隽永清丽的“雅舍”,不知不觉,那先入为主的模糊影象淡化了,继而消失了。

  原以为《雅舍》是达官贵人幽居的私邸,凡夫俗子无缘与之接壤。进去才发现,雅舍的主人把世间的雅俗点成一支香烛,袅袅的清烟把琴棋书画诗酒花与柴米油盐酱醋茶化为浓浓一缕于室中缭绕。细细品味着主人沏上的香茶,品着阳春白雪,品着下里巴人,愉悦把品味的心境蒸腾得酣畅淋漓,微醺欲醉。

  阳春白雪的《雅舍》是一匹抖落开的古色古香的锦缎,缎面闪烁着摇曳不定的光泽,闪烁着古典的辉煌韵律。雅舍的主人有时就是披着这袭古典的锦缎,端坐于我们面前优雅轻谈。我们听他的《四君子》、《沉默》、《喝茶》、《饮酒》……听得如痴如醉,入迷忘归。

  主人富有诗意地告诉我们“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于是我们想到了方令孺女士笔下的雅舍主人∶“余则拟其为梨花,以其淡泊风流有类孟东野。”斑斓的树影投在雅舍主人的身上,瓣瓣花印似一片水墨修竹笼罩着古缎悠远的逸韵。我们记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关竹林所涵盖的深远的底蕴。竹林是贤人名士的所在。面对这片摇曳生辉的竹叶,我们感受的是一种古远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下的弹琴者是一位风流儒雅的高山名士,他追求的是“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所崇尚的人生情趣,始终是一种清雅恬淡的传统士大夫的情趣。因此即是住在“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滴如漏”的雅舍,主人也并不以此为苦,悠然语道∶“我有一几一塌,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他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当作一种闲适的情趣来把玩欣赏。《衣裳》、《蟹》、《雅舍》、《散步》,同样是一种生活,雅舍主人就能调出一种逸致,一种诗意。如仅仅吃蟹,主人就能徐徐引举出炒、烤、腌、清蒸等各色精巧花样,尤其是在前门正阳楼吃蒸蟹,“每客一尖一团足矣……酒足饭饱。别忘了要一碗氽大甲……除了这一味氽大甲,没有任何别的羹汤可以压得住这一餐的阵脚。以蒸蟹始,以大甲汤终,前后照应,犹如一篇起承转合的文章。”主人焉是在吃蟹,生生的是把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噙在口中。读这类恬淡闲逸的文章,犹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神韵无穷。

  坐在雅舍里看着雅舍主人身上的那袭古缎被一世纪前的东晋遗风微微吹拂起秋水涟漪,我听见我的心在长长叹息:这份近乎奢侈的美丽就象嵇康的那曲《广陵散》一样终将要失传了,因为我们心气浮燥的后人,恐怕没有心情和时间去消受和体味这种人生的闲情逸致了。

  雅舍的主人并不总是披着一身古老的锦缎,当他落下长披,从古色古香里走出来时,我们惊异地发现面对的不再是闲云野鹤式的隐者名士,而是一个出入市井勾栏的市俗文人。

  他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展开一幅长长的清明河上图式的人生百态画卷,画卷中走出来男人、女人、雅人、俗人、达官贵人、献媚小人……不动声色地讽刺与诙谐,足令世上众人再无须觅镜自照。

  雅舍主人饱蘸着市井风情工笔精细地描绘了众生百相,从不登大雅之堂的欠身、挖脚、公厕、菜市场,到官尝礼道、代沟、社会公德,林林总总,信手拈来。一篇《谦让》,使我们由衷折服了那句老套俗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联想到当下的世风:该谦让的并不谦让,不该谦让的倒让起来没完没了,“踢皮球”的把戏,相互推诿的道场,比之酒桌饭局中的“谦让”,更令人作呕。

  雅舍主人在长卷中掺柔了漫画式的夸张,淋漓调侃,机智俏皮。写女人年轻时“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而到中年“牛奶葡萄要变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说到守财奴,“好像是把孔方兄一个个的穿挂在他的肋骨上,取下一个都是血丝糊拉的。”每读到这样的段落,总令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如此的绘写灵动,可叹我等后生晚辈只有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份儿了。

  雅俗共赏是文学殿堂所追求的一种至善至美的极至。能集雅俗于一身的人必是一个内涵丰富,韵味深厚的生活智者。能与这样的智者长谈是一种福份。

  关于雅舍的读后感

  原以为《雅舍》是达官贵人幽居的私邸,凡夫俗子无缘与之接壤。进去才发现,雅舍的主人把世间的雅俗点成一支香烛,袅袅的清烟把琴棋书画诗酒花与柴米油盐酱醋茶化为浓浓一缕于室中缭绕。细细品味着主人沏上的香茶,品着阳春白雪,品着下里巴人,愉悦把品味的心境蒸腾得酣畅淋漓,微醺欲醉。

  阳春白雪的《雅舍》是一匹抖落开的古色古香的锦缎,缎面闪烁着摇曳不定的光泽,闪烁着古典的辉煌韵律。雅舍的主人有时就是披着这袭古典的锦缎,端坐于我们面前优雅轻谈。我们听他的《四君子》、《沉默》、《喝茶》、《饮酒》……听得如痴如醉,入迷忘归。

  主人富有诗意地告诉我们“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于是我们想到了方令孺女士笔下的雅舍主人∶“余则拟其为梨花,以其淡泊风流有类孟东野。”斑斓的树影投在雅舍主人的身上,瓣瓣花印似一片水墨修竹笼罩着古缎悠远的逸韵。我们记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关竹林所涵盖的深远的底蕴。竹林是贤人名士的所在。面对这片摇曳生辉的竹叶,我们感受的是一种古远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下的弹琴者是一位风流儒雅的高山名士,他追求的是“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所崇尚的人生情趣,始终是一种清雅恬淡的传统士大夫的情趣。因此即是住在“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滴如漏”的雅舍,主人也并不以此为苦,悠然语道∶“我有一几一塌,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他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当作一种闲适的情趣来把玩欣赏。《衣裳》、《蟹》、《雅舍》、《散步》,同样是一种生活,雅舍主人就能调出一种逸致,一种诗意。如仅仅吃蟹,主人就能徐徐引举出炒、烤、腌、清蒸等各色精巧花样,尤其是在前门正阳楼吃蒸蟹,“每客一尖一团足矣……酒足饭饱。别忘了要一碗氽大甲……除了这一味氽大甲,没有任何别的羹汤可以压得住这一餐的阵脚。以蒸蟹始,以大甲汤终,前后照应,犹如一篇起承转合的文章。”主人焉是在吃蟹,生生的是把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噙在口中。读这类恬淡闲逸的文章,犹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神韵无穷。

  坐在雅舍里看着雅舍主人身上的那袭古缎被一世纪前的东晋遗风微微吹拂起秋水涟漪,我听见我的心在长长叹息:这份近乎奢侈的美丽就象嵇康的那曲《广陵散》一样终将要失传了,因为我们心气浮燥的后人,恐怕没有心情和时间去消受和体味这种人生的闲情逸致了。(www.lz13.cn)

  雅舍的主人并不总是披着一身古老的锦缎,当他落下长披,从古色古香里走出来时,我们惊异地发现面对的不再是闲云野鹤式的隐者名士,而是一个出入市井勾栏的市俗文人。

  他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展开一幅长长的清明河上图式的人生百态画卷,画卷中走出来男人、女人、雅人、俗人、达官贵人、献媚小人……不动声色地讽刺与诙谐,足令世上众人再无须觅镜自照。

  雅舍主人饱蘸着市井风情工笔精细地描绘了众生百相,从不登大雅之堂的欠身、挖脚、公厕、菜市场,到官尝礼道、代沟、社会公德,林林总总,信手拈来。一篇《谦让》,使我们由衷折服了那句老套俗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联想到当下的世风:该谦让的并不谦让,不该谦让的倒让起来没完没了,“踢皮球”的把戏,相互推诿的道场,比之酒桌饭局中的“谦让”,更令人作呕。

  雅舍主人在长卷中掺柔了漫画式的夸张,淋漓调侃,机智俏皮。写女人年轻时“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而到中年“牛奶葡萄要变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说到守财奴,“好像是把孔方兄一个个的穿挂在他的肋骨上,取下一个都是血丝糊拉的。”每读到这样的段落,总令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如此的绘写灵动,可叹我等后生晚辈只有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份儿了。

  雅俗共赏是文学殿堂所追求的一种至善至美的极至。能集雅俗于一身的人必是一个内涵丰富,韵味深厚的生活智者。能与这样的智者长谈是一种福份。

  雅舍人生读后感

  梁实秋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曰:“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他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似乎“荒凉”只是别人所说,自己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真是“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是无法想象的。

  “雅舍”既有那么多缺点,也并非一无好处。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正如李白诗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


相关文章:

1.雅舍小品读书笔记600字三篇

2.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3.梁实秋作品读后感

4.梁实秋雅舍

5.教育部推荐高中生必读课外书

    4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