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范文1500字5篇

斯祺分享

  看完李鸿章传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这一切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李鸿章传读后感

  对于李鸿章,无人不晓,谁都知道他是那个签了一系列晚清屈辱条约的人,不少人好因此给他冠上了了卖国贼的称号。学习近代史可谓让每个学生难受的了极点。从古代史那引领世界好几千年,到近代落后挨打一百年,巨大的落差,感情上是难以接受。如果我有阿宽的超能力,我相信我回去修正历史的。于是,所有的愤怒发泄到李的身上。签了那么多条约,果然卖国贼无疑。

  上学期无意去旁听了一个法律专业同学的商法课。碰巧那老师讲到晚清时期民商法律问题,其中他讲了一些对于李的看法。说他是晚清第一能人,大清帝国的裱糊匠。诧异呀,与我所知大有出入(不要笑我孤陋寡闻哦),他能牛在哪呢。之后很留意他向我们推荐的的一本书——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说来惭愧呀,暑假借来竟没有读,原封不动的还给图书馆。终于,在这一星期下定决心,读完了。

  李和梁分属不同的政治派系,对其所说,还是比较可信的。也可见梁对其还是相当敬重的。或许,维新派和洋务派还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呢。读完这本书,对李鸿章可谓大有改观。

  书中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势时之英雄,我深表赞同。正像梁所说,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具体原因我也不讲述,未免有照搬之嫌。我只说说几点我所转变的看法。

  看完此书后,不禁为李扼腕叹息。从镇压太平天国发家,之后又平了北方的捻乱,卓越的军功足以光耀门楣,就像郭子仪一样挽救了大唐。开办洋务,风云中外政坛四十余年,风光无限啊。到1895年,七十好几了,我倒情愿他死了,这样就不用背负国人的诟骂了,相反,绝对是十九世纪的伟人。但如果这样就不是李鸿章了。

  他的由盛而衰犹如大清的命运,李的衰亡史即为大清的衰亡史。他不如曾国藩,他的老师急流勇退,保住了一生的好名节。试想,李鸿章也功成名退了,当时中国还有谁可以顶替他的位置。我们诟骂他,可我们如果坐在那个位置上,能保证做得比他好吗。人才匮乏,出了一个李鸿章,我们就应该谢天谢地了。没有他,还指不定会是什么样子呢。

  大清的裱糊匠,缝缝补补而已,那时的人们不都是这么做的吗,他只是其中一个。兴办洋务,他比谁都渴望国家强大。签署屈辱条约,没有谁比他更撕心裂肺。书中有一情节让我不禁落泪。十年前,李鸿章在天津傲慢的接见了伊藤博文,根本不放在眼里。十年后却在日本低声下气的与其签订了马关条约。国内叫骂声一片时,谁又能理会李当时的苦楚。

  在国内无一人之时,李鸿章站起来,独自承担了这一切(虽然他办的不那么好,可谁又保证办的比他好呢),他应该受到尊敬,他是个英雄,至少他是内心强大,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罗列式的史实,很容易误导我们在心里将李鸿章一棍子打死,对此我向好几年对其的误解表示“忏悔”。你怎么样呢?

  李鸿章传读后感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第一句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梁氏文风总是这样干脆而旗帜鲜明,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是带劲。

  书中叙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言语犀利,但又不失客观。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将李鸿章与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作比,挺有意思的,现摘记如下: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之前我对霍光一无所知,因有这样的比较,所以就找了些他的资料来看,顺便也长了点历史知识。)梁启超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史家评霍光曰不学无术。吾评李鸿章亦曰不无术。(人家李鸿章24岁就考上了进士,他还这样批评人家,我们这些人岂不跟目不识丁差不多了!)

  李鸿章谨守范围之人也,非能因于时势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举动者也。其一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语霍光?(志向不能跟人家比啊!)虽然,其于普通学问,或稍过之(竟然比霍光还强。这位梁同志对学问的要求实在是高。)

  当然了,上面括号里的现代语就不是原文了。

  第二,和诸葛亮比。

  李在用人、用兵、廉洁奉公方面远不如诸葛亮。但在艰苦创业、鞠躬尽瘁、赤胆忠心方面,二者还是有共同之处的。

  第三,和王安石比。

  都实行变法革新,见识超过常人。但在规划和眼光方面,李比不上王安石。

  第四,和秦桧比。

  这一段很精典:“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哈哈哈,梁同志极富正义感和公正性。

  第五,和曾国藩比。

  “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曾是他的恩师啊!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他都靠曾的一手提携才得以成就。世人也有定论,他们两人比,李是不如曾的。他们两个的区别是:曾是儒者,常有急流勇退之心。而李则坚韧不拔,毫不畏难。这也是他的一大优点。

  还比了十几个人,个个精辟,因对那些人不是特别有兴趣,就不记了。

  梁启超对李鸿章作了这样的总结:“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虽然这样,但梁还是认为当时举朝上下五十岁以上的大员,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因此,梁启超甚为国家前途忧,在著作的最后用了下面这首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看过这本传记之后,我感慨良多。一感慨有人能把文章写得如此精妙,而且他还勤奋得很,人家李鸿章九月底才刚死,他梁启超十一月中旬就把这部传记写出来了;二感慨成为一代伟人得需要多么高的道业和造化,即便象李鸿章那样一生勤奋不缀,也仍然无法突破先天不足带给他的局限性;三感慨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本来就天份有限,还不知进取,且沉溺于小小情调,甚至于低级趣味,实在另人汗颜。

  愿作此记之后,我的人生态度从此会有所不同。肯定会有所不同的。

  李鸿章传读后感

  记得年轻的时候,无论是政治课本,回忆录或者高级口译的听力教材,都记得邓小平关于香港回归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里面有一句话大意如下:“如果新中国不能按期收回香港,人民就会认为中央政府是晚清政府,是李鸿章,人民就不会愿意再支持这个政府。”

  这句家喻户晓的话,当然令人扬眉吐气,可是我当时曾经疑惑,晚清政府丧权辱国当然是肯定的,可是李鸿章为何也要陪绑呢,难道在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换成时伊藤博文,俾斯麦,甚至是岳飞、邓世昌梳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能在列强前表现的多好呢。一句话,当时清国就是弱国,GDP不高,怎么和坚船利炮的西方和东方帝国主义讲理呢?

  这种感情,随着近来整个舆论的越来越开放或者右倾,越来越清晰,毕竟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毕竟李鸿章创建了北洋集团,也曾经有过新式陆军,铁甲海军和堪称庞大的军事工业集团,纵然李鸿章有各种缺点,难道当时中国换个人就能搞好吗? 李鸿章毕竟不是秦桧,不是卖国贼啊。

  记得在合肥李鸿章府邸,明显经过了修缮,而且还看到后世很多名人都是李家之后,包括张爱玲和李道豫等等,似乎对李的评价也愈发宽容了。

  直到我在成都四川博物馆买了梁启超写的这本薄薄的《李鸿章传》,觉得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才是中肯。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一言蔽之,就是李鸿章的失败完全是因为他不知实事,不学无术。

  先就甲午海战的缘起说说吧,朝鲜本来是中国的属国,那么朝鲜的外交权力在中国;可是当西方各国和日本找到李鸿章(他当时梳理总理衙门),请求谈判在朝鲜的商务,口岸开放等事宜,李鸿章居然说朝鲜外交由朝鲜负责,中国该部干预,从此列强就直接与朝鲜谈判。

  而当朝鲜真发生东学党起义后,中国作为保护国,又不得不出兵,此时日本就做出了剧烈反应(因为之前明明说朝鲜是自主国家啊),这就是甲午海战最早的线索,这是要怪李鸿章的;中日冲突在即,李鸿章最主要的外交对策,是临时找俄国帮忙,共同压制日本,这个策略对中国后来的影响之大,恐怕当时李鸿章自己都没有发现。要知道列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中国当时虽然是弱国,而且打过败仗,但是主权基本还在手中,如果外交上与某国家长期结盟,或者与所有国家都保持同样距离并坚决贯彻,那么后来中国外交也许不至于走到被列强瓜分的屈辱境地。可是李鸿章通常是在一件冲突出现,才临时找其他国家帮忙,要知道没有白帮的忙,特别是俄国,觊觎中国的政策已经几个世纪。于是甲午战争的后果是,中国把台湾割让给台湾,而由于俄国协助帮忙要回辽东,则东北三省,新疆都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从此列强在中国才有势力范围分割的情况。 而同时帮助中国要回辽东的英国和德国,看到俄国独得利益,也如法炮制,于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英国要求长江流域,法国要了广州湾,英国又继续要了九龙湾,这些外交上的失败,都是自李鸿章与俄国密谋开始的,真是与虎谋皮啊,这是要怪李鸿章的;

  最后,就是李鸿章经营北洋二十年,最后北洋舰队出发的时候,主力舰只有各个大口径主炮的炮弹居然都不够,天津机械局每年都从德国进口炮弹的啊,而且每年自己也都生产的,这些预算都用到哪里去了,这种腐败即使在封建王朝也是不能容忍的,虽然谁都知道封建王朝必然最后腐败如斯;李鸿章在二十年中,每年都派遣年轻的英才去各个军事先进国家学习,可是这些人回国都只能从事低级职务,指挥职务都是李鸿章在淮军的亲信,无论其人在专业上,操守上是否合格。就拿北洋提督丁汝昌来说,本身也不是海军出身,这样任人唯亲,对后来的军事失败的影响无可估量,这还是要怪李鸿章的。

  就凭以上三条,邓小平把李鸿章作为晚清腐败的标签,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他当然不是卖国贼,可是他的确对后来清王朝的外交军事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至于这些影响是否可以消除,看看日本就知道。

  李鸿章传读后感

  我这人历来对读中国的历史发怵。记得上中学时学中国古代史,一朝朝的年历,一代代的皇帝,一起起的农民起义,真是让我头脑发胀。即使当年如此的不喜欢学历史,我也知道李鸿章其名。自然,当年的电影《甲午海战》加深了我对这位历史上的卖国贼的记忆。去年,从朋友那借来电视剧《走向共和》。剧中的李鸿章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因为老演员王冰演技精湛,把个一百多年前的李鸿章演得活人一般,更重要的是此剧给了我一个和我的记忆里,和世人所言的卖国贼截然不同的李鸿章。看过此剧,很是震惊。

  我这一辈子真是没少上当受骗,害得自己这些年没少痛心疾首。现在,又是一个要弄明白的事:此剧是涂改了历史,还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呢?这个问题趋使着我停不下来的思索。上网一通查询,得知此剧作者是在读了不少历史书籍之后而作,书单中有一本就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于是,决定抛弃对李老先生的前嫌,也不以《走向共和》为据,做点研究,读此书为第一步。一来是我文言文的底子有限,二来大概就是我的历史知识的底子不厚了,读这本一百五十三页的小书,竟费去了我两个星期的时间。今天,总算读完了。

  书中简明地述说了李鸿章自咸丰八年,三十五岁投于曾国藩开始他的兵家生涯,到光绪二十七年,七十八岁,薨于北京贤良司的经历。虽然名为“传”,其实读起来更像“论”。书中对李鸿章的所述所论,即不是如我过去所闻的罪恶滔天的卖国贼,也不是《走向共和》中那个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的爱国忠臣。而是居于其间,但据理而言,据史而论,自觉其言更可信。我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本是学术上的事情,各家有各自的论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的是还历史一个本来的真实面目。因此,无论是卖国贼论,还是爱国人说,还是梁启超先生的观点,都可以在学术上有一席之地。

  读了此书,对李鸿章其人有了一个比以前深刻多的了解。然而,让我想得很多的是先人梁启超对待历史的态度。他在此书的“序”中说:“合肥(指李鸿章)之负谤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故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以“公平之心”评说“政治上的公敌”,是如此的大家之气。这需要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品质,一种尊重历史的胸怀。这不禁让我联想起近日看的一出话剧《 THEGENERAL FROM AMERICA (来自美国的将军)》。它讲的是美国早期历史上曾经是个英雄的将军, BENEDICT ARNOLD 。他的左腿因为负伤而废掉了。以后,投降与英国军队,成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背叛者。美国人甚至用他的名字比喻背叛者。这个话剧展示给观众的首先是一个血肉感情个性的人类,并且告诉了人们他之所以叛变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原因。当观众走出剧院的时候,尽管各有评说,却谁也没有忘记他是个叛变者。这个话剧的作者虽然在美国话剧界名不见经传,却和我们的先人梁先生有着共同的尊史之优点。历史上的人物,就是生活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一个大活人,不是神,也不是鬼,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离不开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离不开他们个人的经历和个性。

  对历史的研究,要的是一个实事求是,求得是一个不以历史为政治所胁,所改,所用。即不该把历史人物一棒子打死,也不应该把历史人物捧做神仙一般。

  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书写我们大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刚直不阿,以热血力写一个历史的真实。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即使我们当代人糊涂,先人的著作仍然可以被后人所读所传。我辈应忧的是,中华这近几十年间的历史,为政治目的被人所改所涂,因心有余悸被人所隐所藏,人为的色彩把个历史染的迷迷彰彰。而且当事人知情人在世的愈来愈少。何以还我一个历史的真实乎?!何以留一个真实的历史给我们的后代乎?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对他的简单概括: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签署不平等条约。镇压太平军,让我感到可气,签署不平等条约让我干都心痛,即使实操办洋务运动,但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我彻底的认为他是个无能卖国贼。

  在一次去图书馆找关于曾国藩的图书时,我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对于梁启超,在我们心中无疑是变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并且他们在政治上还是敌人。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笔下,李鸿章又是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自己的学识感到羞愧,对梁公的见解感到由衷的敬佩。并且让我们从新认识了这的备受指责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书中,梁公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公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写的一句评价:李鸿章是事势所造英雄,而非造势之英雄。

  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见识超出同侪,对当时中国现状深切忧虑,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这些方面无不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只可惜他学习洋务之皮毛、改良经济而不改良政治,最终没有把中国带向富强。再加上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

  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 咒骂着 及后世之人 痛斥着 ,而 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李鸿章所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另外他又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铸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相关文章:

1.《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

2.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范文读书心得

3.边城读后感1000字精选

4.詹天佑读后感1000字

5.《富爸爸穷爸爸》读书笔记及感悟1500字

    2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