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
写读后感需要运用到平时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思考和表达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写作能力。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方便大家学习。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1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并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述,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能够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可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终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我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那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贴合艺术的真实。一、以阿Q的
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我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明白怎样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样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必须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述显然不贴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那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我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二、即便阿Q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即便这种联想的资料对于阿Q来说是合理的,但在当时的状况下,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的憎恨。他可能会痛恨冤枉自我的所谓革命党;可能依然记恨假洋鬼子不准自我革命以至于落到这天的结局;可能怕让王胡小D辈明白了笑话;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庄谁
敢犯杀头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终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样样的。作者这样描述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明白,但写到那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我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也许在那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2
六年级语文书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这几天我们陶醉在鲁迅的`“百草园”里,听着卜老师绘声绘色地描叙。于是,一个经常穿中式长衫,留着刷子似的短发,以及长着隶书“一”字型胡须的鲁迅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对于鲁迅的作品,我最感兴趣的是《阿Q正传》,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
阿Q是未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很穷,连名字都没有,人们都叫他阿Q。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平时靠给人家打短工挣钱养活自己。他又穷又瘦小,常常遭到别人欺辱,当人家嘲笑他连家都没有时,他却自吹“我的儿子比你们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时,他总是用“这是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挣来的钱被别人抢了,阿Q很生气很愤怒,会狠狠地打自己一个耳光,然后把它想象成打了别人一样,从而莫名其妙地又高兴起来。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读完《阿Q正传》,阿Q的形象便在脑中挥之不去,阿Q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里上的安慰与平衡。虽然我们已远离阿Q那个时代,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阻挡不了现代版阿Q的产生。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责怪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说,班上还有谁谁谁,比我还少呢!如果他考80分,会说还有人只考70几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会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学来,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回答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较,这和啊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
所以,读完《啊Q正传》后,我想:啊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阳光下,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我们不能再像啊Q那样麻木自己,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3
看完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我发现他笔下所描写的阿Q是旧社会的腐败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在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精神胜利法”,这是一个要不得的方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在于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找问题根源所在,只能转身就跑。
如果我们读书用“精神胜利法”,就会在同学当中无法立足。而小说中的阿Q为了减轻外来的压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逃避现实,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远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美妙的虚幻世界里。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因为外在的种种挫折,无奈中,于是只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慰籍,但这毕竟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更强。
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卖劳力生活,经常做短工,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要接受有钱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戏弄,这个现象让我十分气愤,如今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看完这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不要逃避现实,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打倒困难。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所想要告诉我们的。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4
《阿Q正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是鲁迅通过描写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阿Q这样的人物,来批判腐朽封建的旧社会时期人民的病态状态,这篇文章是旧社会时期劳动人民被压迫的一个缩影,阿Q的精神战胜贯穿了全文。
阿Q是当时旧社会被压迫的落后农民的一个真实写照,概括了当时落后农民的种种弱点,也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被人打时,他说是儿子打老子;在赵太爷面前软弱无能;打架时,他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在画押时,还在想画的这个圆圈圆不圆。他是一个可悲,可怜又可恨的小人物。他的精神战胜法实际上是比喻的统治者给劳动人民制造的一种麻醉剂,而且是永远醒不过来,永远被剥削,压迫和折磨。鲁迅声嘶力竭的怒吼,想喊醒这些被麻醉的劳苦大众,他是人坛斗士,如果没有外国人在杀中国人时国人没有麻木,我相信,鲁迅先生已经是一位了不起的医生了。他在用犀利的笔锋,企图唤醒大众,他是最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必要读鲁迅的文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段历史也永远被会被人们记着,时刻警醒着世人,历史绝不要重演,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5
一个旧的事物将是逝去,一个新的事物又将诞生。
看完鲁迅的《阿Q正传》我一直在想鲁迅先生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是对封建旧社会的,是对阿Q人格的否定,还是对阿Q用精神胜利法来逃避现实这一现象进行同情呢?也许三者都有吧!
今天,我想谈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到底应不应该有,当读完这篇文章后给人最深的感受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是赢的的“精神胜利法”了,在很多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个想法是要不得的,但是如果阿Q没有这种想法呢!我们可以来猜想一下,他是否能活得下去!那个年代是被封建旧社会毒害的年代。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逃避现实,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来,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工作了,如果在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很惨的吧!
但是,阿Q为什么会觉得很好呢?那个时代的人,也没有对他提出什么质疑,就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阿Q不用上学,老板也不要求你的精神思想怎么样,只要有力气干活就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的欺负和__,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就是这样他愈陷愈深,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现在,我用__来概括我心目中的阿Q:一,可怜;阿Q连最基本的房子都没有,长期在土谷祠里落脚,阿Q也没有基本的人生权利,工作就是给别人做短工,割麦、舂米等一些体力活。
二,欠打;没事总是惹别人,自以为比别人强,比别人了不起。没事去惹正在抓虱子的王胡,没有别人抓的多,没有别人咬的响就骂王胡,可想而知,最后被王胡打的要死!不过,他最后还是用精神胜利法胜利了!
三,梦想;阿Q他有梦想吗?不敢说,他是真有,还只是一时冲动做的一些事情,但对于他努力的生活,敢于做梦,我就给了他这个词梦想,他捏了小尼姑的脸以后,便开始梦想自己应该有个女人,然后,就跑去对吴妈说想和她困觉,当然,他又被打了一顿,还因此失去了工作;他上了城,带回来许多衣服和小饰品也卖了不少钱!不是说他这样是有梦想,我想他进城一定还是想谋生的,所以,觉得他还是有梦想的!
在如今,我觉得有一点还是挺阿Q的,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有钱的人就像阿Q要任劳任怨,还要成为老板的出气筒,我认为这个社会还就是需要精神胜利法,要不然你就会觉得活的很累,会认为社会对自己很不公平!
从文章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批判这种精神的,他希望人们能够勇敢的生活,而不是像阿Q那样遇见困难就躲!这也是鲁迅先生表达观点的独到之处用一个传记,用一个人们都不太记得的人来激发大家的思想…精神胜利法是不能占据人们思想的!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6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着。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7
在暑假中,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说《阿Q正传》,读完后我对中国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Q正传》讲述了阿Q在旧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在生活中采用“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最终由中兴走向末路的过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这篇小说重点描述的内容,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像阿Q这样不愿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隶的事实而深醉于自己虚伪的自尊中,或是向更弱者宣泄自己失败的愤怒,以此来寻求那精神世界里的安慰。这样的“精神胜利法”,只会让阿Q甘于被奴隶,最后自己害了自己,在幻想中走向了末路。
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把它具体的表现在了《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中。比如阿Q被别人打了,他却说是“儿子打老子”;他自己并不是赵家的人,却在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时对别人说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他打不过比他强壮的人,就去欺负比他弱小的小尼姑。诸如这些事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找阿Q去做工,阿Q的生活也就越过越糟,接着因为赵家抢劫事件被审,后就被军队拉到街上游行,最后在一声枪响中全身迸散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代表了在旧中国的背景下那些和阿Q一样被奴隶、被压迫的人民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而自暴自弃、自欺欺人的社会风气。他们并不真正的为改变自己没落的生活状态而付出努力,只是在虚拟的精神世界里寻求满足,鲁迅先生也借这篇小说希望唤醒沉睡的民众拯救这个畸形的社会,同时指出了辛亥革命没有真正改变人民的思想的缺陷。在我看来,那时的中国无疑是落后而屈辱的,无数像阿Q这样被压迫的人民只能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寻找满足,但也有许多像鲁迅先生这样的英雄们未曾放弃,一直在努力,努力寻找可以改变中国没落景象的方法,并为此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也正是因为有他们,今天的中国才能更自信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那时的中国魂,我认为就是像鲁迅先生这样拥有“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的民族英雄们永不放弃、敢于牺牲的品质。
看完《阿Q正传》,我想起了近来一部让我感受到了今天的中国强大的中国魂的电影《战狼2》,在这部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情节无不让我感受到了日益强大的中国力量。比如那些叛军肆意屠杀非洲民众,却不敢杀中国人,就是因为中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他们夺取政权要取得中国的允许;在中国同胞卷入到非洲国家的内战中时,总有一群袖章上绣着五星红旗的维和官兵保护着中国群众的安全,中国也第一时间派出了军舰接中国公民回国;当中国人的车经过交战区时,看到了中国国旗立即停止交战,护送中国车队离开交战区。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于一个强大而和平的国家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事,也让我理解了今天的中国的中国魂就是热爱和平、团结统一。
中国魂是一个国家的最本质的特征,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国家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8
或许鲁迅笔下的阿Q可以引起当时中国人的疗救意识,但却阻止不了现代版阿Q的产生。有时候在想,很多不幸的人总喜欢拿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来作比较,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与平衡,觉得世界上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还多着呢!
或许这种比较在残酷的现实中是必要的,也可以产生鼓励自己活下去的勇气,但如果人人面对不幸时都是这种心理,也说明了这个世界不幸的悲剧人物真的很多。
或许当我们不幸时,更应该想到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点不幸只是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经历,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如何坚强地活下去,珍惜不幸后仍不被上帝抛弃的自己。面对更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帮助和鼓励他们勇敢活下去,而不只是侥幸地认为自己比他们幸运多了。
不幸的人尚且拿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做对比罢了,而有些是比阿Q更阿Q,甚至更毒辣的人。听说最近有个宠物园竟廉价收费让人们进去随便虐待宠物狗,不管是为了那么一点钱财的管理员也好,还是想以此发泄情绪、或者一时贪玩、一时好奇的游客们也好,请不要以这种完全没有人道的方式来获取自己的快乐,任何一种宠物都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爱子!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阿Q们不只是阿Q……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9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是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其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鲁迅笔下的阿Q可谓大名鼎鼎。长期以来,几代读者对《阿Q正传》这部作品的兴趣不减,呈现出人人竞乡议论阿Q的文化奇观。《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话题,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通过《阿Q正传》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力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热闹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境的么,我以为在喜欢条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便是鲁迅的感叹。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小说意义十分重大,小说所描写的阿Q、赵大爷、王胡。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是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合理的、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合理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是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辱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辱时郁积的怨愤之气。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生!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从富强走向衰落,甚至被外国侵略者随意蹂躏。从鲁迅的小说中就能找到一切答案。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面对这种处境,怎么办呢?当我们事业失败时,我们不妨对自己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当我们受人欺侮时,我们不妨对自己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我们失恋时,我们不妨对自己说:“天涯何处无芳草”,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只有以积极的、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我们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10
鲁迅,作为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性作家,在小说中毫无保留的对阿Q所处的那个“吃人”的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把一切人都描写成可怕的恶魔:赵秀才、假洋鬼子、吴妈,哪个不是在间接或直接地吞噬着阿Q的灵魂?读完以后我所感到的是内心无限的寒冷阴森。而在电影中却还尚存着一丝温情,像那么一缕阳光,透射如黑暗的时代,照耀着一片净土。
人物改变最大的是管土谷祠的老头儿。在小说中,作者一笔带过“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偏偏是这一句话,道出了老头儿对阿Q的不屑与轻蔑。而电影中老头儿一出场便是一个慈祥父亲形象,他留着大白胡子,时常温柔地劝导阿Q。他担心阿Q,在他去押牌室时嘱咐他早点回来;他关心阿Q,在被赵家赶出门后替阿Q还了钱。也只有他一个人真正为阿Q的死难过,结尾处他似乎喝醉了酒,一个人形单影只地走上桥。而阿Q也只对他一个人好,他掏心掏肺地讲出自己偷盗的故事。他在梦中革命,令人搬箱子时的那句话:“你年龄大了,歇着。”因为有了这么个不起眼的老头儿,因为有了这么个爱他的“亲人”,土谷祠似乎真的有家的感觉了。而仅仅多了这么一个形象,我便更加体会到阿Q的可怜可悲,更加“哀其不幸”了。 第二个有改动的人物形象是吴妈。小说中的吴妈就是个爱嚼舌根子,从内心瞧不起阿Q的市井妇女的形象。她因阿Q一句“和你困觉”的大喊感到厌恶得无法忍受,甚至要上吊。结尾处也丝毫不念旧情,看着押送阿Q的士兵,呆呆地,内心毫无波动。电影中吴妈却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妇女形象。她温柔体贴,把阿Q当成朋友一般看待。她帮阿Q做饭,给阿Q打油灯。在阿Q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看清囚犯是谁后的那一脸无奈与悲哀,似乎想责备阿Q的傻,却又悲痛地说不出话,只好默默地转过脸去,似乎是不让阿Q看到她脸上的泪痕。这样一个吴妈,不再令人反感,她成为了少有的真正关心着阿Q的人。这更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仍然有那么一点温情藏在人们心中。
结尾处,电影中的旁白说了这么一段话:“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他的后代至今都没有断绝。”而小说中并没有。我想它是想提醒我们: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阿Q的子孙——也许在我们身上的某个角落,藏着些许阿Q精神。
小说和电影出品的年代不同,一个是黑暗笼罩的时代,一个是新中国万象更新的时代,每个时代反映的思想是不同的。我更喜欢电影版《阿Q正传》,因为从中能感受到温情和希望。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11
自从鲁迅先生作了“正传”,阿Q便名扬华夏,连那些打骂过他、嘲笑过他的人也随他一起出了名。观看此文时,心像是泡在五味瓶中。读阿Q可悲、可笑、可愤、可思、可省。
毋庸置疑,鲁迅先生的笔锋是利的,二十世纪初中华国民的病态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时代铸成了国民的劣根,在国将不国之时民众依然没有醒悟,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导致类如阿Q、王胡此等文盲到处都是;即使是读过书的,像赵太爷、白举人这些伪君子,也是凭借读书为一种通往上层社会的手段,大凡是考取功名后,便将所学圣贤之道封存起来,此在也不会用到,剩下的任务便是研究如何搜刮民脂民膏。第二个原因便是当时社会之动荡,列强侵略,政府无能,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还有什么心思去关心知识,生存都是一个问题。也正是这许多的原因导致国民病态。
观古思今,也许我们投给阿Q的不应是嘲笑,我们更应该反思,其实只要你仔细回味你会发现你也是一个阿Q,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阿Q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所以劝各位不要笑的太轻松。
无独有偶,现在的一些官员也沾着过去的污浊。不同的是,现在官员是将所学暂时封存起来,因为在上级视察之时还可用到,依今比古,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上奴颜献媚,对下百般刁难,对上一副小人之态,对下一股恶霸之风。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以古为镜,可知兴亡。”吾辈宜加倍努力,以跳出“其兴也渤鄢,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一起努力吧!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12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我发现他笔下所描写的阿Q是旧社会的—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在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精神胜利法”,这是一个要不得的方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在于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找问题根源所在,只能转身就跑。
如果我们读书用“精神胜利法”,就会在同学当中无法立足。而小说中的阿Q为了减轻外来的压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逃避现实,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远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美妙的虚幻世界里。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因为外在的种种挫折,无奈中,于是只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慰籍,但这毕竟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更强。
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卖劳力生活,经常做短工,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要接受有钱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戏弄,这个现象让我十分气愤,如今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看完这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不要逃避现实,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难。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所想告诉我们的。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13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14
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从鲁迅带有批判性的文章中感受到了鲁迅通过阿Q神往革命,又被窃取了革命权力的反革命势力所杀害的艺术描写,深刻地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严重的危害性,启发人们振奋起来,砸碎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从而对辛亥革命失败的不可避免性作了艺术的总结。
本文运用白描的手法,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例如赵太爷不让阿Q姓赵,形象的把赵太爷霸道野蛮的地主形象描写了出来。
我觉得阿Q还有些乐观吧,在“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在现实生活中,当有人嘲笑某个男生时,那个男生不仅会大打出手,男生们应该向阿Q学习,宽容大度一些,乐观一些。
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与此同时,
他作过一些努力,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阿Q依然是阿Q。物质上的绝望,必然要用精神来安慰。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15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作者对阿Q这个人物的描述,也是后世读者最大的感触。也许是应了那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
阿Q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人士,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给别人做短工,没有任何的存在感。受尽欺辱,受制于现实,却也没有反抗现实的毅力。他衣衫褴褛,无蔽体之缕,他的棉被、毡帽、衣衫已被抵押出去换了现钱,不知该如何评价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生存?可他还是能去酒馆喝酒,可他还是会去押钱?现实固然不够完美,可没有反抗过,怎知它真正模样?
阿Q精神总是或褒或贬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可我如果没有读过《阿Q正传》,我或许会以为那时一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可读过文章的我才知道那是一种可悲又可笑的精神。阿Q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奇特的精神治疗法,欺软怕硬和转嫁痛苦。
阿Q总能在自己的假想中制胜。当他被店老板打时,他很不爽,可当过十几秒后,他一转身,便说是“儿子打老子”,以此来安慰自己,然后高高兴兴地跳着走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子,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所以他又胜利了。他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思想,以自己为第一个,别人没有而他有来安慰自己,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他的欺凌弱小,欺软怕硬也是被作者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他遇到无法抵抗的对手时,他便求饶,然后将自己所受的委屈转嫁给比他弱小的人。他以自我麻醉的手段,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却不能完全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因此,他便也不会去反抗,不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现状,只是得过且过的困于自己的舒适圈,以消极待世!
无论何时,总少不了阿Q精神的人,但更多的是温暖,善良的人。只愿每个人都能积极向上,乐观待世。生活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面对现实的不如意,更应该乐观进取,取得优秀的成绩,来反抗现实,而不是生于底层,满足于平淡无奇的生活!
得过且过,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
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篇16
赵太爷因夫人及媳妇想买阿q的漂亮衣服,请他过去并破例点灯,前后态度反差很大。当革命党进城之后,赵太爷十分害怕,看到阿q竟然低声下气起来,而对此,“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阿q当然十分得意。
阿q有点可爱。他喜欢自言自语,自我安慰。当他与王胡打架被骂是“天下第一贱人”时,他咕哝道:“天下第一?状元才是天下第一,我阿q就是天下第一!”竟然爬起来开心地走了,引人不由地发笑。而小尼姑骂他是“断子绝孙的阿q”,使他萌生了“应该有个女人”的念头,可因表达太过直接,吓到了吴妈,自己有个女人的想法也泡汤了。于是认为吴妈也没什么好的,脚大,假正经,以此来安慰自己。
阿q是个短工,割稻子被夸奖能干了他会更加卖力地干活,傻得可爱。去赵太爷家舂米,吃过饭也急着做工,不会偷偷懒,吴妈说他是“天下第一的蠢货”,实则是在夸奖他吧。这不能不说明他其实是有美好善良的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