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随笔
道士塔随笔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道士塔随笔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道士塔随笔(精品8篇)】,供你选择借鉴。
道士塔随笔篇1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篇幅不长,讲述了一个敦煌的道士,曾经无人知晓,但他所做的事情让人们开始注意他。他被记录在历史里的一个隐晦的角落中。他叫王圆篆。
他原来是个随处可见的农民,逃荒早甘肃,做了道士。不幸的是,他当了莫高窟的家。莫高窟,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灿烂壁画、雕刻、石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汇集地,让我们看看,一个农民会如何掌管它。
王道士每天爱去石窟转转,但那儿的画并不招他的喜欢,飞天的婀娜,金刚的雄伟,他看不懂也不懂得欣赏。在千年前的壁画面前,他像一个瞎子,看不见那灿烂的文化之光,他用石灰刷掉了面前的几面石壁,欣赏着面前的雪白。
一天,他偶然发现了一个洞窟,满满一洞的宝物。就在这时,欧美的考古家、学者,千里迢迢的赶来,他们做好了葬身沙漠的危险准备,风餐露宿来此。可他们想象中的森严保卫并没有出现,在他们面前,只有一个衣着破旧肮脏的土道士,这也未免令他们失望——说来真是讽刺无比。于是,一批批文物被他们一行人运出来,运到了国外去。先人留下的文化魁宝,就这样被一点银两换去了。
王道士的作为,为现在的考古学家,敦煌学者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是空旷的洞穴、破碎的石像和惨白的岩壁。使得后来的敦煌学者,都只能对着国外拍来的照片研究,只能从破旧的石窟中去寻找完整的部件。要知道,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原本都是属于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所拥有的啊!面对惨白空洞的墙壁,余秋雨先生写到:“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王道士身上,满是愚昧无知的气息,作为旧时代的农民,他麻木到了极点,他不知道什么是美,更不懂得什么是传承。他不知道那洞里的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是什么金银财宝也换不来的宝贵的财富,一笔厚厚的精神财富。但是,一切已经过去,现在考古学家的痛声疾呼,再尖利再刺耳,再撕心裂肺,也挡不了当年那一箱箱文物的运出。
看看现在。在某些时候,中国人身上多多少少还有着王道士的相似的气息。景点随处可见的,很多是“某某到此一游”等。古人留下的宝贝,就这样被无数人践踏。相比之下,有时候外国人反而知道珍惜,他们对我们中国的文物反而比中国人更感兴趣。说来嘲讽,对待自己的文物,我们真应该向别人学学,学着对我们的文化宝物有更多的珍惜和敬畏和保管。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什么比麻木更可怕,然而,想清除这种根劣性,还有很长的道要走。
道士塔随笔篇2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是这些给中华儿女留下了许多的智慧结晶,而一些无知的人却白白糟蹋了。因而酿下一出出巨大的民族杯具。余秋雨笔下的一小说《道士塔》,就描绘了一个因人们的自私,贪婪而留下的民族杯具。
一位逃荒到甘肃的湖北麻城农民,在那里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王道士为了一点金钱把莫高窟中价值连城的文物白白送给了欧美学者,此刻的中国人正为了那几毛钱的运费而不愿意把文物运到省城博物馆保管。他们不可能明白欧美学者是多么高兴自我从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那么多遗产文物。
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就这样被一个无名道士断送了。难道中华文化只是渺小的一个道士能够断送的当时诺大的中国连几卷经文都存不下,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为了几毛钱都不愿意拿出救文物的国家,怎样可能保护好中国灿烂的文化。
文中作者引用了中国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几行诗句: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是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剩下的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马,远离天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话,无不表达出后人们对前人的痛惜。
每一个历史文化杯具,都让我们中国失去了许多只属于我们中华礼貌的光环,也让我们后人明白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想永远流传下去,就就应用最率真的态度对待历史留下的一切。
道士塔随笔篇3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举世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的,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的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的经书。
“1920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20--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20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20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的,令人惊讶的不仅是用那样低廉的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的经卷,更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的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的损坏,可恨的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的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的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的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道士塔随笔篇4
王道士和我一样也姓王,但读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后,我不知是该为他辩还是该骂他,或者说既不辩也不骂。作为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个农民,他大概小时候因家贫没有读过什麽书,或者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而规范的教育,以至于不太明白眼前这些敦煌文物的价值。一个没有学过什么知识的农民又能对他苛求多少呢?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民来说,眼前这些文物是不能喂饱肚子的,远没有那些洋大爷们口袋里沉甸甸的银元来得实惠。至少那些银元可以换来粮食和土地,甚至这一辈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与孩子。
一个农民又能想得多远呢?无非是一家人的温饱或者是一个人的温饱罢了,而洋大爷们呢?用几个小钱就能骗取人家的国宝,当然是非常之乐意与这样一位中国传统的农民老道做一笔有赚无赔的划算买卖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说敦煌文物大面积遗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国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的从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极少的银元购走大批敦煌莫高窟里价值连城的文物,这与当时清政府对敦煌文物的漠然视之,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农民有如此的胆量与权利出卖世界级文物,晚清政府对敦煌文物的轻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余老先生认为不喊一声“我好恨!”不足以解心头之恨的话,那么我觉得,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该恨,即使他是笔者的“家门”,笔者我也绝不会对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为有这样无能的政府,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因为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才最终导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这些都不是单个的事件,这是晚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道士塔随笔篇5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也叫"千佛洞"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莫高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其中的艺术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因此莫高窟属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初中时我多次听到老师作过类似的介绍.因此我常想象在人迹罕见的广阔沙漠中蕴藏着中华民族那么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莫高窟该是多么的神秘和肃穆.我向往着有那么一天能亲临敦煌深切体会一下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和辉煌.
然而自从读过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作品《道士塔》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莫高窟经历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历史的沧桑和无奈真正体味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和沦落.
在《道士塔》中作者运用传真的语言和生动的笔法使当时旧中国国民的代表人物--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时的自以为得意都让读者感到无限的可悲可叹可哀可痛更让我们感到可愤可恨.
是的读着课文我们的心在滴血我们都会痛苦地思索:中华文化宝库遭到盗窃与破坏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这一切大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道士王圆箓有关.但是酿成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又是什么呢
"洞窟里的壁画……暗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于是王道士把它们粉刷"成了一片净白";"中座的塑雕显得过分惹眼……体态过于招摇……"于是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几下就把"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1920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与王道士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
王圆箓的愚昧是当时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愚民政策"的结果!其实岂止是"那个时代到处都可以遇见的这样一个中国平民"如此无知就连出身文官的县长身为金石学家的甘肃学台叶炽昌位高权重的甘肃藩台也因为"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对如何处理敦煌文物犹豫了又犹豫徘徊了又徘徊.最后他们果断而文雅地"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面对这样的国民面对这样昏庸无能只会享受的贪官作者只能怀着满腔怒火向天空大吼一声:"我好恨!"
道士塔随笔篇6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现的情怀慷慨豪迈,体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它是一种俯仰于古今之间的内在冲动与感悟,是一种涌动着激情和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读完《道士塔》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莫高窟的神秘壮丽让我激动不已,然而王圆箓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当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时,我又何尝不恨,恨我没能早出生一个世纪,去阻止这个蠢道士的愚蠢行为,可是就算我当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夺过他们的刷子,踢翻他们的石灰桶又能怎么样呢?当时那样一个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这些小小的卷轴和壁画,任凭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将令人惊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的钱财给换取走了;任凭难以数计的敦煌文化就这么流失了;任凭任凭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么办!
文章中,余秋雨写道:“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无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体态,那些柔美的浅笑就这样被摧毁,不忍心那些历史就这样在一个道士手中灰飞烟灭。这里,我品出了这本书的名字--苦,历史重现,我们却无力改变,只能不住的惋惜,无奈的流泪,遍遍的哀叹,再次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从面前掠过却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个洞穴,开启了敦煌文化的壮丽,散发出了诱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驶往外国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马车。然而,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它蕴藏着一种深层的美,纵使它曾经残缺。
余秋雨带领我们走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深思这些古老的文化,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写出了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悲痛、心酸与无奈成为了一个个惊醒炎黄子孙的惊叹号!
道士塔随笔篇7
蓝蓝天空,白白云,每每想起余秋雨《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举世杰作时,古老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天师灵官;将“唐代笑容,宋代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经书。
“1910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9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令人惊讶不仅是用那样低廉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经卷,更让人绝望是中国文官们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损坏,可恨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生活。一切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道士塔随笔篇8
听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头一向被一股弥久不散的阴霾压抑。漫无边际的悲愤袭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目光呆滞、神情猥琐的老道立在沙漠边,注视着那深深的两道车印。这一个画面的定格,蕴含了多少的惨然与愤然啊!我好恨!
这个老道叫王圆箓,以前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识丁的他根本不了解莫高艺术的璀璨与繁荣。无价的壁画在他手上竟宛如儿戏般的被覆上了惨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礼佛竟被他应手击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但就是这样一个蹂躏艺术、摧残艺术的人,历史却如同开玩笑般的,将莫高窟最精湛的艺术结晶留给了他。可这个卑微的王道士,竟拿着莫高,乃至中国、世界的艺术精魂,换来了少量的一叠外国人给的银元!那大车大箱装走了多少的艺术瑰宝啊!连同王道士的愚昧、无知,一同坠入了时空的漩涡。于是,中国的古文学界又多了一个弥深的黑洞!悲哉叹哉!
愚昧不是错,而知错犯错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说王道士是历史的罪人,将万顷的经书宝卷挥霍出洋,留下艺术的空白。那他也但是是因为愚昧无知罢了。这便如同一位世代耕织的农夫,即使他藏有唐寅的真迹,他又怎会懂得欣赏呢?而此时懂得欣赏莫高艺术的人呢?晚清政府的官员呢?他们对此毫不知晓吗?翻开史书,此时的官员正钟鸣鼎食,品茗览卷,极尽悠哉之至。而他们为何不去善加对待,予以保护呢?他们的回答是多么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运费过昂,不便出资!岂有此理!
回言历史,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又岂输于王道士!种.种所作所为恐有过之而无不及!英法为鸦片二度侵华,大好河山惨遭蹂躏,火烧圆明园,大火三日未熄!异物奇珍,珐琅翡翠,那一样又会输于莫高佛典?而这些艺术精华,清政府又岂会不懂!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溜之大吉。《辛丑条约》谈判桌上,4.5亿两白银拱手外献。当慈禧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给予国之欢心”的丧国之语时,她又岂会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贵!而她却葬送了、摧残了。这显然比王道士之流更罪恶深重、遗臭万年!
而如今,应对日益丰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我们却不知珍惜,不尽力汲取。难道要数年之后,为我们抱憾的后人说我们是历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吗?我想这几个名词,哪一个都内含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个都足以令人遗臭万年!
我仿佛又看到一个老道立在沙漠边,望着深深的两道车印,目光呆滞,神情猥琐。我更不明白这格还要定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