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2022心得体会
鲁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总是针砭时弊,引人深思,说起朝花夕拾这本书,同学们都有阅读过吗?又有哪些感触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朝花夕拾读后感2022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1】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记述了自己和保姆的故事,鲁迅不写他的家人却写一个不起眼的保姆,可见这个保姆对鲁迅来说是有多重要啊!
阿长原来是前一个保姆的称呼,她走后,家人叫习惯了就叫后来的这个人也叫阿长。阿长很胖,睡相不好,有很多的繁文礼节,很迷信,性格外向,善良朴实,是一个早期劳动妇女的形象。阿长还给鲁迅讲故事,从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她有很浓的封建思想。阿长的身世很可怜,是一个不幸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是一个粗人。鲁迅曾经讨厌过阿长,因为阿长害死了他的隐鼠。后来,远房的叔父对鲁迅讲到了《山海经》,鲁迅希望得到这本书,却没人愿意帮他买。唯独阿长,虽不识字,却在一次回家后给鲁迅买来了《山海经》这本书,令鲁迅很震惊,以至敬佩,终身难忘。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藏着一个人。最让我难忘的不是闪闪耀眼的明星,也不是功成名就的伟人,而是一个不起眼的清洁工。
盛夏的阳光真像蘸了辣椒水火辣辣的,空荡荡的街上没有一块阴凉地。我,跑去新华书店看书。一走到门口,就看到一个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只破碗,似乎在那颤抖。这大热天的大家都躲在空调低下乘凉,谁会出来啊。我心里有些同情,犹豫地掏出一块钱递给她,推开了新华书店的大门,哇!真凉快啊!正当我准备上楼时,我看到一个清洁工爷爷,他大约六十多岁了,但是面容清瘦,精神很好。他从车上掏出了一个脏兮兮的麻袋,我心想:这么大的一个麻袋里面能装什么呢?紧接着老爷爷从麻袋拿出了一把很大的黑伞和一瓶未打开的矿泉水,他和蔼地对老奶奶说:“伞打着不会中暑,坐了这么久一定渴了吧,水给你拿着喝的。你自己有手有脚可以去找点工作,何必在这受苦呢!”老奶奶颤抖着接过了老爷爷送的东西······我呆住了!也许老爷爷就只有这一把伞,这大热天的老爷爷要是中暑了呢?可是,老爷爷却丝毫都没有犹豫,把伞给老奶奶,老爷爷的举动让我尊敬,他不像我递出一块钱都犹豫,而是对他人毫不吝啬地帮助。老爷爷那蹒跚远去的背影一下子高大起来。
我站在那儿,直愣愣的站在那儿。良久,脸上勾起满意的弧度。我笑了,为我刚才的犹豫而笑,为世间那多一份的真情而笑,为我内心感到的温暖而笑······
记忆的长河中有无数朵美丽的浪花,每一朵浪花就是一件难忘的事或一个令人敬佩的人。那个乐于助人的清洁工爷爷就是浪花中最高雅圣洁的一朵。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2】
有一个人,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却没有在那个腐朽的社会随波逐流,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同整个封建社会斗争,他就是大文学家鲁迅。有一本书。它反映了在封建社会时麻木不仁的统治者和贪婪迂腐的国民,它就是《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这本书里面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散文。这十篇散文读起来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字里行间还包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但是这本书还有很多隐晦难懂的地方我还是不能理解透彻。
鲁迅本来应该快乐的童年,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不时透出了一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就要去骂,去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虽然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但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藤野先生》,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比如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散文中的这个对比手法,其实能让我们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看到书中日本学生的这句话,我的心就像是被锋利的刀子狠狠地刺了一下。那个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屈辱的岁月。
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这本书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而在当下,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又该怎么去做呢?是继续成为不进取不乐观的人,还是立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家就要听长辈的话,在校就要听老师的教导,从小事做起。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我也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到。
虽然鲁迅的那个时代渐渐久远,现在祖国也慢慢繁荣昌盛。但我们也时刻不能不铭记国耻,应该好好学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长大后报效祖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建设祖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3】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4】
一点,一点,一点点地看完了《朝花夕拾》,连串的时间,连串的记忆,真想将鲁迅爷爷的记忆当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词语简洁柔和,正是鲁迅爷爷的平易近人的体现。书中的抨击,讽刺,嘲笑,正是鲁迅爷爷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表现了一个想让让民族进步,想让社会安定,为孩子着想的鲁迅爷爷。
这本书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图卷,封建的社会制度,社会对人民的囚禁。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在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中,这两个人物,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两个由当时社会造就的人物。一个下层的劳动者,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的阿长,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社会思想毒害的结果,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浑浊、昏暗。正直倔强的爱国者范爱农,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追求革命,当时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人民从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这两个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反照,人们受尽黑暗的压迫,到起来反抗,经历了多少次改革与战争,才有了我们现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现在,我们可以愉快地生活这,家里有电视电话,有的还有电脑,繁杂的电器设备和自由的生活,我们不用遭受黑暗社会的压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闹革命。这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躯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鲁迅爷爷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爷爷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5】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一生所创作的散文虽然为数不多,但是篇篇精彩纷呈,意味深长,在中国文坛上脱颖而出,久盛不衰,其灼灼的光华照耀着每一个用心阅读它的华夏儿女的赤子之心。《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的集结,也是他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
这十篇散文读来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字里行间包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但是很多隐晦难懂的地方我还是不能理解透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为我们呈现出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在一块看似毫不起眼的断砖下面可以藏着许许多多的惊喜,长妈妈讲的光怪陆离的故事使小鲁迅信以为真,而他被送进书塾之后调皮捣蛋,好奇心极强的孩子心性还是没有多大改变,喜欢问老师稀奇古怪的问题,喜欢爬到书屋后的花坛去折腊梅,还喜欢捉苍蝇喂蚂蚁。
这是不禁使我联想到了自己脑海中的那些令人难忘的趣事,还记得以前一年级的时候,我随着几个小伙伴在社区花园玩耍的时候发现了一棵光秃秃的、其貌不扬的小树,我们决心好好打扮它一番,让它焕然一新,变得光彩夺目,于是就采摘了许多娇艳欲滴的花朵、青青葱葱的绿草、娇小可人的果实来装点小树,待我们大功告成正沾沾自喜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时,一阵狂风风吹过,花朵青草随风纷纷飘落,果实们也随大势所趋,“咕噜噜”地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小树变回了丑陋的样子,狂风过后,只剩我们几人傻愣愣地呆在原地。小时候的我很喜欢观察蚂蚁,发现它们经常搬家,认为它们是不满意自己的房子,于是找了朋友商量着给蚂蚁们造几个“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新房子,我们搬来了很多小石头,搭了几个“迷你堡垒”,还采了几朵花当装饰品,然后拨开草丛“邀请”蚂蚁们搬入新房子,可我们觉得少了点什么,前思后想了一阵后认为是缺少食物,我们为了几只苍蝇东奔西跑,弄得灰头土脸,回到“房子”旁边时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不禁坐在地上开始嚎啕大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认识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小鲁迅,勾起了我对七彩童年甜美的回忆,《朝花夕拾》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过去与故人的怀念、对黑暗的憎恶,这其中的一个个故事还待我慢慢品读,美妙动人的童年乐曲正等我执笔谱写,希望成长之后的我回味过去时,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将自己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咸用最真实的笔调展现给世人。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6】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早年生活的一种追忆,里面有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有他对教师和朋友的记忆。很早以前我就读过里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对他描述的那个又黑又瘦,教学严谨的教师印象深刻。
读书的时候就学过鲁讯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里“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对这一段我印象深刻,当时语文教师是要求我们背诵,到此刻还能背出来,当时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应当是节选的。
从这篇文章里学习鲁讯先生的写作方法,他先以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建的野生芦荟运往北京,美其名曰为“龙舌兰”作铺垫,再写他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就水到渠成,从中也能够看出鲁讯先生的谦逊情怀。
这一篇是叙事散文,从文中充分表现出鲁讯先生的爱国精神,因为无法苟同于当时中国人的态度,为了唤醒、拯救当时已经麻木的中国人,他也在此时改变了学医救国的初衷,虽然从此与藤野先生分别,但藤野先生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真挚无私的爱给了鲁讯先生极大的鼓舞。“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并且增加了勇气,于是点上一支烟,又继续写此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讯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奠基人。从他的文章中不但能够学到高超的文学写作技巧,还能够从中学习,他的高风亮节情操和那无畏的革命精神。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7】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一番。时间似乎也停留了,停在了那美好的童年。
“不必说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着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是简单的勾勒,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儿时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螫,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些景致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读着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享受着那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情感,就仿佛亲眼看见了儿时的鲁迅:时常与昆虫为伴,爱采摘野果,喜欢和伙伴们一起捕鸟,收藏爱书,追根究底的问问题……是啊,这一切的一切,不都只有儿时的我们才值得拥有吗?
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小时候,外婆家门口有条河,河水无声的淌过,像一条会跑的路。河边有些鹅卵石。我会捡几颗自己喜欢的,一路把它们放到竹林里,鸡窝旁。想想这些石头,眼看着河水跑,一辈子都不能离开自己待的地方。
一群光着膀子的孩子,举着竹竿在村里涌过来又涌过去。整个暑假我的膝盖都有伤口,却从未亲手抓到过一只知了。倒是曾倚在树下,听过知了们把大树变成一把会唱歌的伞。
会时常在正午的太阳高照时依然专注于大地上蚂蚁们的运食……会偶尔幻想:要是我也能像蚯蚓一样变成两个,一个负责玩……会守在电视机旁认真的看《新闻联播》,然后在主持人说完“谢谢您的收看”时和表弟表姐一起对着电视回答“不客气”。
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美好的回忆,我们真应该好好感受。再次拿起《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佛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