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语言洁净优美,亲切感人而且色彩纷呈。有的尖锐辛辣,有的质朴清新,有的精辟,有的机警。读它,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亲临了鲁迅先生孩提时代的地方,渲染了真挚感人的悲情气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欢迎阅读!
关于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1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回忆性的小说,相对于他的其他作品,我认为其讽刺程度更轻,但精彩程度却是丝毫不差。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字面上的意思与其实际意义差不多,就是以前的事情又再一次的提起。里面描写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有长妈妈,和蔼可亲的藤野老师……也有各式各样的小事,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等。但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让我最有感觉的还是二十四孝图。
鲁迅先生所在的时代与我们不同,那时候的孝道,以及对家庭的认识,都与现在有所区别,而且区别不是一星半点,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大的。
以前的家庭是非常严谨的,隔着几米就带向亲人问好,早上得比家长早起去做早饭,以及为父母准备好洗脸工具,父母一起床就得看到这个,不然就会被批评吧。但是现在呢,似乎是反了过来吧,父母早早地起来为我们做好早餐,再轻轻的叫我们起床,有起床气的还要千劝万劝,好声好气的说。所以现在的家庭相对以前还是开放了不少,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以前的家庭是严格的父母关系,现在孩子与父母更是朋友,经常看到一些女孩子把自己的母亲叫“姐”的。这是第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就是居住的地点,看看以前的四合院,够大,足够一个大家庭住在一起,现在呢,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家庭规模。更多的是一家一家的住,以前这边住着父母亲,那边大哥,那边二哥的,现在看个亲戚都要开一大段车。爷爷奶奶也不驻足于家中,趁自己还没到走不动的时候,还跟着旅游团去各种地方,欧洲之旅,澳洲之旅等等。这变化我认为是时代的更变,以前年轻人出国都要花一大笔钱,老人家怎么可能出去玩呢?现在可就不一样了。就像我这个状态,我和父母住在天河区,珠江新城,我的舅舅却住在越秀区,公公更是在汕头,想见一面都不容易。
在“二十四孝图”里,有些我们现在无法理解的现象比如“卧冰求鲤”,更有的七十多岁还在地上“摇拨浪鼓”逗父母高兴的,真是让我无话可说,也许这就是时代带来的变化吧。现在与父母吵架似乎都不少见,甚至连动起手来的也不是没有。
每个时代的孝都不一样,但是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关于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2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压迫,学者们排挤,又经历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的纷扰中寻找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眼前是那么离奇,心里是那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候竟会连回忆也没有。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是激发人们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某人性命,教人看得丑陋祸心。去留学,并碰到了一个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治疗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志: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如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的这种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日本的求学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世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的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关于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3
生命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生命如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我唯爱鲁迅先生的话语,因为他的话总是那么让人凄心,那么委婉,就像幽幽的深谷显的骇人的清静和阴冷,却不失一份热议,就像周围的大山的一幅五颜六色的花布。我爱他的作品,他的作品独一无二,不用遮遮掩掩,又不是追满华丽语言的语言
曾何时起,朝花夕拾成了我驶向远帆的风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驶向带满憧憬的未来,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少年时的童真,联想到属于自己的童年,流连忘返……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是写下的回忆。我想,在那时回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吧!《朝花夕拾》就像夕阳,显示出它一天的结束点,满天红云,满海金波,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还是那么金光耀眼。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虽然是乡下的人,却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样可以读书,少了乡下的粗野,多了城里的知书达理,却又少了那一份娇气,与乡下孩子一起捉蛐蛐,与蚱蜢同友,和小虫子为伍。知了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伴奏,那生活就像一曲圆舞曲,无忧无虑。然而,这种每个孩子都向往的生活在鲁迅的周围徘徊了只在没几年。之后的三味书斋的生活只能用枯燥、乏味来形容,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但所有的人还是应该感谢这段历史,让他开始了解中国的腐败,为中国的今天也叙述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从书卷里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感染了我,他的书总是有魔力,总是有磁性,深深吸引着我,他用天真的笔法,折射了一个孩子的心,让我们不禁慢慢爱上《朝花夕拾》,鲁迅的伏笔不得不让我们佩服,用简单的话语勾勒出孩子的生活,炙热的语言却展露无疑,他真正的希望是也大自然拥抱在一起憧憬在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流连在小虫子的世界中,和它们打成一片。读着读着,觉得年迈的老人瞬间变成了童年时小鲁迅,散发着活力四射的光芒。
我们的童年渐渐离开,留下的只有回忆,留下的只有留恋。朋友们,去《朝花夕拾》的世界中寻找我们遗失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事情,不一样的童年,啊,我的童年!
关于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朝花夕拾》里面写的是鲁迅小时候的许多事情,以及被家人限制下的生活,使我深受感触。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地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鲁迅在童年里不是很好。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之后,他则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化作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里,一定要开心。
读完《朝花夕拾》之后,我感受到了鲁迅小时候经历的许多波折。他虽然在别人的限制下生活。但是,他没有放弃去探索。他把钱存起来去买书,在书中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这就是鲁迅从小养成渴望读书的精神啊!
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过许多波折,甜甜酸酸,但又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又渴望读书。我小时候也经常被家长限制,自己又想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那时,我的父母经常要上班,没时间去照顾我,就把我困在家里,由我奶奶去照顾我。奶奶年纪又大了,行动又不方便。我想出去玩,但是奶奶又行动不便。所以,我只能待在家里。后来,我听说读书能学到许多知识,还能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于是我开始读书,果然在书中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一会儿,我穿越到了大洋洲;一会儿,我又穿越到了非洲。渐渐地,我在书中学习到了许多在平时学不到的知识。
后来,我喜欢上了读书。课外的时间与平时的生活也不会再那么无聊,乏味。是书,带给了我知识和快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的一句话。我们要热爱读书,在书中探索新的知识,新的世界。这正如冰心说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关于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5
自从我进了初中,就发现每本语文书上都有鲁迅的文章,几乎每一篇文章都选自一个好听的名字——《朝花夕拾》。
一遇到鲁迅的文章,老师都会细细地讲,课文下边的注释也总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
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还有一位人物令我印象深刻,她就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