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六百字以上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通过作者罗贯中的编著充分的把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战争场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纷起,诸侯纷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六百字以上,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六百字以上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仅是刘备的得力助手,还是人们心中贤相的化身。
关于诸葛孔明的故事很多,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草船借箭。三天时间内拿到十万支箭,堪称奇迹。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也许是算出了第三天将会有大雾,便令鲁肃去"借箭".在船上,抿一口酒,坐等箭来。孔明神机妙算,巧妙利用敌人疑心重重的心理,通过擂鼓呐喊与几只稻草人,便轻松将十万只箭"借"到手。不过,当然,有借有还。他成功在下一次的赤壁之战中将箭全部"还"给了敌人。"神人"诸葛亮实在令我佩服不已。
"七擒孟获"的典故也很有名。"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这么大的自信,这么胸有成竹,不禁令人生疑:孔明真的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孟获再次抓回吗?诸葛孔明的智慧与神机妙算却真的令人惊叹,将孟获抓了又放,放了又抓,孟获却被他弄得团团转。
最终,第七次抓住孟获时,他心服口服。终于,孟获不再与孔明等人为敌。孔明成功的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镇压南方人民大规模的叛乱。南方地区,又重新回到蜀汉的控制下。利用计策使对方输得心服口服,从而投降,也不失为孔明身上的一种美德。
而舌战群儒,更是显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思绪井井有条的风采。为了与孙权联盟,孔明只身与鲁肃前去劝说孙权,中途遭到了很多东吴谋士的责难。面对七嘴八舌的'谋士们,诸葛孔明不慌不忙的一一驳斥他们。最终,谋士们全部哑口无言;而孔明便很轻松地说服了孙权,形成了孙刘联盟。诸葛亮的口才也是极好的,有了他,蜀国才得以存活下来啊!
作为刘备的谋士,孔明为匡扶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死而后已。这位神人还有着可以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同时有着救济百姓,再创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诸葛亮足以成为我在《三国》中最喜爱的人物。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六百字以上2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部引人入胜的书—— 《三国演义》。
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手握重兵的西凉刺史董卓带兵进入洛阳,控制了东汉朝政,使诸侯不满,他们组成联盟,共同讨伐。诸侯联盟占领了洛阳,他们各自发展各自的势力。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成为中原最大的势力。随后,曹操渐渐统领了北方,意图统一全国。刘备夺取川蜀等地,孙权也稳据长江东南方的大部分地盘,这样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三国割据的时代。后来司马懿夺取了魏国的大权,由司马氏祖孙三代经营,先后灭蜀平吴,建立历史上的西晋王朝,结束了三国割据时代。
书中描写的人物多得数不清,比如说:雄才大略、心性多疑的曹操,嫉妒心强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忠心耿耿的关羽和粗中有细的张飞等等。
书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尤其是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被人称为"卧龙先生".他就是诸葛亮,隐居南阳时,令刘备三顾茅庐。他草船借箭,唱空城计,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几乎达到了百战百胜的境地,他的才智是我们一般人达不到而只能仰望的。
诸葛亮这一生追随刘备一人,这等忠诚是难能可贵的。回想一下几十年前的中国,战乱不断,有许多令人不齿的卖国贼。大汉奸汪精卫、卖国求荣的周佛海,他们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屈辱的一笔。要是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一样忠心,抗战肯定能提前胜利几年!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比现在更加富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 读完这部书, 我收获很大。 刘备使我懂得做事要沉着冷静, 关羽教会我对人要真诚, 曹操教会我不要多疑。书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引发了我对历史故事的浓厚兴趣。今后我要继续多读书,读好书,让经典引领不断成长!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六百字以上3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知道了先是黄巾起义,后来刘玄德与两位弟弟在桃园结义,这本书一共五个阶段先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大战、三国鼎立、三国为晋。这本书里写了许多英雄豪杰、忠义之士、文学才官,其中有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忠义的关羽,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等,
其中诸葛亮是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在书里利用火烧了新野,利用天理借了东风,向曹操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神料华容道,妙摆八阵图,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以假诸葛亮退司马懿,妙计杀魏延,使我们不由的大振,因为这是常人想不到的。
书中还写了刘备的礼贤,对百姓的尊重,还写了他三顾茅庐。才把诸葛亮请来说明了他的求贤若渴的心里,使我们对他有了种从心底里发出的敬佩。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说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但却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有些人对他有着深厚的仇恨。不过他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虽当时刘备正是他的“嘴边肉”。
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奸恶,毕竟他还有些对人才的敬佩。周瑜这人自以为是、目光短浅,气量狭小。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才会太平,但后来被诸葛亮救走,还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话,使周瑜吐血身亡。
后来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黄盖受罚巧用苦肉计、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有好有坏。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使我大开眼界!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六百字以上4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
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
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魏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992,2-273页)。
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六百字以上5
午后,阳光下,我带着耳机,听着林俊杰的《曹操》,看着《三国演义》;充满热血的音乐,铿锵的文字,放在一起来欣赏,倒是别有一番滋味,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个腥风血雨的时代。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讲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发生的事。表现了当时统治者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东汉末年时的动荡不安与黑暗和当时老百姓们的穷苦可怜。作者也暗中抨击讽刺当时的封建和暴虐,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
总是有人问我,四大名著里最欣赏哪一部,我总是毫不犹豫地答道:“《三国演义》!”女孩子们总是目瞪口呆,下巴都快挨到地上了。我知道,她们钟情于《红楼梦》,着迷于名媛们优雅的一颦一笑,封建大家族中没有硝烟的勾心斗角。而我却喜欢在腥风血雨中奋战的英雄们。
《三国演义》中吸引我的人物,有聪明、嫉妒心强的周瑜,“奸雄”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很立体,仿佛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来到了我的身边,而非干巴纸片轻飘飘落在桌上。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充满着智慧,又未浮在表面,仔细琢磨才能体会得到。这样的阅读真是有趣味!
英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英勇无畏,这是我特别缺少的气概;反应力极快,我更要学习;最令我佩服的是周瑜打黄盖时诸葛亮笑而不语、知而不道的英雄胸怀,还有刘备大智若愚、宽容的善心……
在书上看到很多人大叹“自己更适合惊涛骇浪、腥风血雨的三国年代”。我觉得不然,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是充满惊涛骇浪、充满未知的。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三国”在我们生活中,小到一个班级大到整个世界,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本领,有自己所擅长的,谁来煮酒,就看你的情商、智商和慧商,你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决定着你的成败。
有人说,《三国演义》太血腥。是吗?难道那些人不知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们的兄弟情谊就让我感动不已。
我们不能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我们可以活出自己的光彩,在我们身边就有英雄。英雄不一定只指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只要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并助人为乐,有许多良好的品德,就算得上是英雄。
让我们来一次次的超越自己,谁来煮酒,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