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00字_观看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2)

若木分享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00字篇4

  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

  震惊于柴静能交出这样一份作品,不简单2016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3篇读后感、观后感。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对咨讯难辩真假的时代。平心而论,这篇报告所叙说的数据和实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让我信服的。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

  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东战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抢的是什么?想想被拿下的中国贪官里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该明白了。

  看到后半部分,英国能源大臣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知道吗?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是有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受限于体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让我联想到众多知名企业,赚着中国百姓的钱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玩转资本市场并让美国人分享红利,个中道理异曲同工啊!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体制改革之路很难走,这块硬骨头不从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来,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没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们对此事的评论。结果是什么?大家好像反而更关心柴静本人,她为何在美国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与其私生活不正常有关?呵呵,有一丝失望2016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3篇2016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3篇。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漠视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已……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00字篇5

  柴静以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刷爆各路视频网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轮的媒体事件,引来各路大神围观。对于雾霾的关注,其实在中国不算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了,但是能够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体聚焦,不得不说是第一次。

  柴静的视频播出后,赞扬者有之,论点不相上下,无非是肯定其对于知识普及的功效,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思路清楚,论点清晰,材料充实,而且以一种女性母亲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种特别亲切的人文情怀,非常容易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其播出之后引起的巨大效应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艺术魅力的最好证明。

  只不过,对于《穹顶之下》的批评者所切入的角度却各有不同。有的直接从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出发,觉得柴静本身“TED”式的纪录片并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用婴儿肿瘤与采访小孩子是否看到蓝天等方式纯属于一种无谓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误导。

  而其对于数据的引用,对于诸多概念的表述,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也诸有段长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处。还有人从柴静《穹顶之下》所表现出的立场批评其内在的利益链条,比如说对于油气私有的支持,其实完全忽略了中国大型发展电站的正确性等等,必定与私有利益集团的支持有关,不过是为两会的召开提前打个预防针而已。

  更有甚者,将攻击直接转移到柴静本人身上,觉得她的女儿得了肿瘤与柴静本身是个“资深烟民”“高龄产妇”密切相关,而她的女儿本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居民,更是将柴静本身口口声声的所谓对于雾霾的关怀大大地打了一个嘴巴。

  看了各路神仙对于柴静《穹顶之下》的褒扬和贬低,我都觉得,那些争论比柴静的纪录片本身更有看头了,就像豆瓣上的许多影评比电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样。无可否认,柴静的纪录片给普通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她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无疑是那些过分科学的读物所无法取代的。

  只不过,那终究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柴静的建议是多举报非法排污行业,出门少开车。那似乎是每一个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像“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一样,在某一个阶段掀起一阵高潮,最后又不了了之吧。因为她根本没有触及治理雾霾的难度所在,那是层层利益链条所组成的一个大漩涡,无论你从哪一个点入手,都无法全身而退。

  以北京的“A派克蓝”为例,为什么仅仅在几天的时间,雾霾可以消失不见——因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头。其代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几天的工厂停产。所谓的效果,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科院这么多人,国家的执行人员那么多,环保局长又不是傻子,怎么不知道如何彻底根除雾霾呢?多少年前就提出了所谓的“科学发展观”了啊,到现在为什么全中国雾霾越来越严重。

  因为,那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你经济要发展,必定得烧煤,所谓的高能源哪里这么容易得到?你要洗煤,那得付出多少劳动力?洗煤之后的脏水怎么办?一步一步都是资本投资。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空气好?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了,都曾经以高污染换来了经济发展,如今的他们,当然有雄厚的实力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或许,这种言论本身可能有点无奈,但确实是事实。许多事情背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


猜你喜欢:

1.穹顶之下观后感

2.《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3.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4.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2000字

5.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92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