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完一本三国演义,只觉心中仍涛涛回荡着万军阵前绝世武将拼斗时兵器的铿锵声和呐喊的厮杀声,还有立于大殿之上侃谈治国治军大道的军师平静的语音语调。但是,我最敬佩的是那些以独有魅力使文武群臣皆心悦臣服的诸侯王者,以从容的姿态坐在针毡宝座上,他们之中无一不是雄才大略者。
袁绍出身在有四世三公之称的名门望族,他可谓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初期最有名气最有声望的一路诸侯,无论是军队还是将领数量都领先于群雄。他二十岁就已经做官,后来假意隐居洛阳,暗地里却结交了如张邈、许攸,曹操等有才谋的人。那时的东汉是一个宦官当权的时期,宦官集团迫害官僚,欺压百姓,使朝内外皆风声鹤唳。袁绍的目的就是为了组成一个政治集团打到宦官们的专权行为。在宦官集团的警告下和叔父袁隗的责骂下,袁绍依旧没有放弃内心的报负,暗中等待时机。
上天只给有准备的人机遇,黄巾起义如同一柄巨锤打破东汉王朝这摇摇欲坠的锈鼎。时任大将军何进召门第显赫的袁绍就任校尉。何进与袁绍皆有意打压宦官,只可惜何进志大才疏,关键时刻不听袁绍的建议,最终导致身死。袁绍后来有抓住时机与同党领兵入宫假称奉诏杀死一干宦官,导致少帝被心怀不轨的人挟持外逃。袁绍欲快刀斩乱麻诛杀宦官,遇见不长胡须者不论老幼一律诛杀,故许多无辜的人被处死。一件本来的好事都变得更加糟糕,天下乱成一团,给了董卓这类野心家有可乘之机。袁绍这位后来的讨董盟主负有罪责。
袁绍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无比莽撞的将领,但是到后来好像又转了性子,胆子是越来越“小”了。找董卓进京勤王的昏庸主意就是袁绍和何进出的,估计年轻莽撞的袁绍也没料到董卓会带这么多兵马,到了几乎人人都知董卓居心叵测。有人建议袁绍带兵袭击董卓,史书上记载袁绍在董卓强悍的军事实力下害怕了,到后来董卓废皇帝时袁绍始终敢怒不敢言,后来因恐惧而外逃。其实我认为袁绍此举实在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袁绍如果是身死当时,后也就不会有一个声名能震慑群雄的盟主带兵反董给董卓四面受敌的困境。袁绍如果真的害怕董卓,完全可以逃出去隐居,他为何还要冒这么大风险率领诸侯集体反董呢?况且当时袁绍还被董卓受了官职完全可以不理政事做个富家翁,可是袁绍没有这么做。他忍辱负重放弃了偷袭董卓大军这么一个成功率极小的计策,背上了胆小怕事的骂名,战战兢兢地召集诸侯讨伐董卓。在一代盟主的风头背后,又藏了多大的风险!若失败,袁绍几乎必死无疑。于是袁绍的外逃避免了董卓的疯狂报复和加大搜刮力度以扩充军备的可能,给以后的盟军减少了阻力。袁绍做了一个他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他知道他自己的身份的重要性,四世三公!足以统帅诸侯,足以给大军一个正义的理由:“兴复汉室,讨伐董卓。”与其说袁绍胆小了,不如说他成长了。
袁绍后来果然煽动起了各地兴兵的诸侯并被推为盟主。事与愿违,袁绍虽然贵为盟主,却怎么也指挥不动这支大军。各路诸侯其心各异,谁都要为自己谋划后路。打败董卓之后谁为主,谁又愿意将基业奉送而臣服?不仅这样,还有可能被人吞并,被诛杀。于是袁绍的联盟军空耗兵粮,最后这帮诸侯们一个个作鸟兽散,讨伐大业有始无终。这怪不得袁绍,就算是军神面对这样一支军心不稳的杂牌混合部队也要为难。然而袁绍自己都没想到这次讨伐造了个乱世枭雄刘备。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一个电视画面:外有一探子来报,说华雄带兵来攻。这时候有诸侯亮出自己的将领对敌,但是不过半柱香的功夫盟军将领就被斩了。这时候关羽非常神勇的站出来,刘备当然也站出来了,意思是说我二弟可以斩杀华雄。这时袁绍恼羞成怒,意思是我军中大将上去都不成,你个小兵还能翻了天?然后大骂尔等大胆之类的话语,然后曹操跑出来当和事老……
为何袁绍会如此大怒呢?对刘备天生有好感的三国迷们每每跳出来大骂袁绍嫉妒贤才、治军昏庸和自大自满等等。我只是觉得我们把问题想简单了些,一代盟主在青年时期为了打压宦官都能够召集贤才形成政治集团的人会嫉妒贤才吗?在华雄难求一败时一个人甘愿一战难道就进行讽刺?作为一个枭雄是不会有这样的毛病的。我们再看关羽那形象,面如重枣、浓眉大眼、胡须飘飘,还手持一特重的青龙偃月刀。何人不觉得一股英雄气息逼面而来?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想结交或招纳这样一个人而不是对其加以鄙视。但是刘备的自我介绍就要好好琢磨一下,他仗着自己姓刘就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当世皇叔,帝室之胄!袁绍能够当上盟主显贵于群雄的资本就是他“四世三公”的身世,刘备在诸侯前说他是帝室之胄简直是踢场子,意思不就是他刘备更有资格当这个兴汉的联盟盟主吗?于是袁绍害怕了,看这摸样这关羽是有点本事,若其一战功成而刘备依仗这大将的声威和他自己的身世不还得爬到自己头上?所以袁绍破口大骂其狂傲并之后一直想把刘备软禁起来。刘备这个人杀也杀不得,放也放不得!
还有一种猜想是袁绍真喜欢关羽这将领,但是在场诸侯怕也会有这个意思,袁绍想要挖到这个墙角很难成功,更何况还有别人虎视眈眈,特别是曹操,讨伐董卓的檄文就是他发出的,但是却没有捞到盟主的位置,曹操不会甘心的。于是袁绍思量开了,万一华雄勇猛无敌关羽身死既糟蹋了一良将又影响盟军声威,若关羽杀了华雄那不是天下人都知道关羽武勇,想招致他不就更加困难,而且刘备也会声名大显。既不想让关羽名显又不想让刘备得逞,所以袁绍“恼羞成怒”的拒绝并呵斥张飞关羽,此举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让诸侯都以为袁绍是个只重身世而不是英才的“高高在上”的昏庸盟主,多多少少消除了诸侯对他的戒心。
其实我说袁绍爱将还是有点依据。试想当时袁绍的最强将领颜良文丑为何就是不在场呢?别的诸侯都是将最强的将领放在身边护卫,袁绍却把这两家伙调得远远的,反常得过分。我们不如大胆推断,袁绍早就料到有敌军将来进攻,且一定会派来一个精悍将领杀盟军一个下马威,但是袁绍那么迫不及待的想要抖出这些诸侯的将领来应战单挑,作为一个盟主来说这样的决定是极其不明智的。只有一个理由才说的过去,袁绍有意利用这些诸侯做自己成功的垫脚石!这些诸侯却也心甘情愿被利用,因为斩杀了华雄就意味着自己手下将领精悍人才济济从而使声名远扬,这对于招兵买马是非常有利的,只需出一将的微小代价。于是乎潘凤等一干打手都被斩了,诸侯们才觉肉痛,这些个诸侯的功绩都是用将领打出来的,关键时刻为了名声忽略了敌军的强大和将领的重要性,这也是事后这些个诸侯一个个被灭掉的重要原因。袁绍此举更能说明他是个目光长远,爱将如子的人。既然我指挥不动你们,那么就让你们失去倚仗。这应该是袁绍的险恶用心。
袁绍不是一个好盟主,但是一个有才有略的野心家,只可惜他同一时代却有曹操这么一个手段更加厉害的奸雄。
曹操作为袁绍的昔日好友今日宿敌,把袁绍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假装好心的说道:“看这位英勇神武……”说了一大堆夸赞之辞把关羽张飞马屁拍得心花怒放,袁绍此刻估计恨不得把曹操踢出去碎尸万段,反正最后曹操成功煽动诸侯赞同让关羽出战,袁绍再拒绝就有点奇怪了。关羽在夸赞声中酷酷的站起来说道:“等我将华雄斩了之后再回来喝酒。”不一会儿还真提个脑袋回来了,袁绍强颜欢笑的赏了刘备一行人官职,肯定不给你什么实权,兵粮俸禄都还要克扣。袁绍只要不是太傻就一定会这么做。当关羽张飞还在抱怨袁绍的行为时,刘备深知袁绍恨不得让自己消失,期间曹操还想把刘备一行人收买招纳,刘备这样的野心巨大的人是不会答应的。刘备打算走,恰好吕布在外面叫阵,刘备走的时候还想把这厮干掉给自己镀镀金,没想到吕布那匹马太过滑溜,跑的真快。
讨伐不了了之后,袁绍凭借当初的深虑和自己的军事才能一统黄河以北的广袤土地,招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累积了二十多万精兵强将,而曹操才刚刚开始起步,于是袁绍动了打败曹操一统中原的心思。对于曹操这位好友兼敌人,袁绍是知道厉害的,不敢怠慢,出动十多万军队,打出七十万大军旗号。曹操总兵力就八万多一点,加上驻守城池能够直接参与作战的只有五万左右,面对三倍精悍的敌军,曹操再多智也要陷入困境。而且曹操粮草不多,真的撑不了多久。袁绍手下谋士建议袁绍放缓攻打进程消耗曹操兵粮,袁绍深知曹操的厉害,如果放缓了进度,灭了曹操的势力容易,但杀了曹操就难上加难,若曹操逃走逃走,过不了几年说不定又在哪里建立一方势力,着实危险。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袁绍看似昏庸的下达了加快攻打进度的命令。还有个叫许攸的在袁绍诛杀宦官时就已经和他一起共事了,提出一个攻打许昌的建议,袁绍拒绝我想是因为许昌离河北老根据地太远,后继不足十分危险,且周边还有其他的诸侯虎视眈眈,鬼知道会不会来坐收渔翁之利。去下许昌难以守,失败的话就更加凄惨了,军粮供应不上,军心不稳,这十几万军队怕是就这么完了。于是袁绍这么个本就心思缜密的人果断拒绝。
谁知军中内部有奸臣,种种行为挑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许攸投降了,告诉了曹操许多军情。大将张颌也投降了,顺便毁了袁绍的攻城器械。于是曹操利用手下谋士和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想出了一条条阴损的计策坑杀着袁绍的部队,可谓从容不迫。袁绍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半天回不过味来。乌巢的军粮莫名其妙的被烧了,攻城的器械也毁了,军情一条条的被流传了出去,手下一个个的叛变。军心大乱,袁绍的加快攻打之行为被说成是不顾将士生死。叛乱和敌军的袭击不停发生,袁绍回河北时就剩一点点人了。袁绍虽败,但仍然家大业大,刘备看准时机想要雪中送炭,于是不知从哪里带领几千军队掩护袁绍出逃,袁绍深受感动,回去后给了刘备极高的待遇。只是有些嘲讽的是,袁绍在河北郁郁而终,几个儿子争地盘打得你死我活热火朝天,于是曹操看准时机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成功夺下了袁绍的全部地盘,刘备没有什么顽强抵抗,非常“俊杰”地早早投靠了曹操。袁绍的驭下显然一直不行。
可怜的袁绍,因为自己手下的叛变而败亡,主要是其从来没有想过这种问题,只是觉得我给了你赏赐就行了,没有了惩罚手下才会肆无忌惮,就连许攸这样的元老都叛变了。曹操这人就很聪明,一句“吾好梦中杀人”的恫吓,对于功臣的亲近,让无数人愿意为他卖命。三国演义对于袁绍的评价多为贬低,但是袁绍真的是那样的人吗?袁绍是一个有才有略的人,但却没有驭下的智慧。一个将才的资质当上了帅的位子,结果只能是悲剧。
每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个艰难而激励人心的故事,我们不能只看历史的大流给人物的评价,而是从字里行间看一个英雄真正的内心,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我从三国演义得到的最真切的感受。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
我仰慕过行侠仗义的《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也深思过《红楼梦》里盘根错节的四大家族;品尝过《西游记》中有着令人羡慕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但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有着各个计谋而不被任何人察觉的《三国演义》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那毫无疑问的就是诸葛亮了。他是蜀汉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左右。他是无人不晓的政治家、发明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战略家。他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最令我欣赏的部分就是刘关张三兄弟的桃园三结义了。他们共同的信念是——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当关羽听闻大哥刘备没死的消息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去找大哥,舍弃了曹操给的一切荣华富贵——宝马、金银珠宝、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好处,想让关羽留下。但他仍然坚持去找他大哥,他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终于找到了他大哥,兄弟见面抱头痛哭,生死之情让人感动!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让我深感震撼。人物描写入木三分,情节跌宕起伏,越看越想看。我每当想到我国以前有这么多英雄豪杰,我都无比的激动与兴奋。
他们有的为国家捐躯;有的不顾亲情去报效国家;有的行事莽撞,但粗中有细;有的才智超群,武艺高强。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气质,都有为忠于自己国家,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品质。
《三国演义》让我增加了许多知识,了解了历史,三十六计,一计连一计,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如果让我去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作者罗贯中了,他留给了我们这样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巨著。
《三国演义》让我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