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

乐平分享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公元一五八七年没有弥赛亚的诞辰,没有先知的教诲,没有预兆变迁的星斗闪烁满天。有的,不过是一张张脸罢了,一张张疲惫地奔波于历史的定格之中的脸。

  万历注定不是属于帝王的时代,这张脸谱中注定没有多少王权的神气。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个瞬息,而万历朝大约是合眼的前奏,毕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个雄心壮志的统治集团,这点,万历之前的嘉靖就感觉到了——万历同他一样早年登极,充满变革和振兴的希望,但这一些希望都随着自身年龄与矛盾的增长、深化渐渐瓦解。明孝宗(弘治)应当感到悲哀,因为他的子孙没能像他那样扭转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戏,留下那么多红红绿绿的角色。

  惟独有个人不绘脸谱,单看他一眼就觉得有凛然之气扑面而来。他不是贡生,乡试出身,也不应是有权对别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类,却绝对有憋着气唱大红脸的天赋。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刚峰。如果出生在当今社会,他一定算是个勤奋的好少年,与此同时,又是无知的愤青。想要为萎靡的朝政打一剂强心针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气,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说他简朴,却又嚣张,普天之下,凡为仕者无不惧其威风;说他忠诚,却又不能扛顶风的旗,固执于毛皮小事之间。一个儒道的修行者,一个斋戒灵魂的素食者,他因为与尘世相触而不再是圣贤。这不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以博得帝王的信任。但嘉靖尚道,万历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没有人去照的镜子,被搁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没有李世民,没有长孙氏,宫廷中人人戴着面具。读《明史》我几乎没有抓到一个背影,但庆幸《万历十五年》让我勉强看见了一个海刚峰。几乎孤芳自赏的他,行走于浓妆艳抹的人群中,很干净。他死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镜碎了,却没有人去补。

  万历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镜子不在了。在一片景仰的声音中,海瑞那张不戴面具的脸成了永远的幻影。他的矛盾并不来自内心,而是与外界摩擦的结果。我不想假设他为那个时代的良心,或许他没有资格,李贽有,因为他忏悔过。

  海瑞不会回头,他不知为何要忏悔,他要做信念,而不是心的殉道者。大明王朝合上眼的前一刻,他或许,是最后的那个愤怒的拳头。

  脸?对,他的脸,不过是一张皮。皮下的,才是硬骨头。历史的脸谱是多端的,但油彩背后的,方是本原。一面能透过它的镜子,是不是很好?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人作家黄仁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有耶鲁大学出版的。这本书以万历十五年为基点,通过对万历及大明王朝一些重要人物如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的描述与分析,以小见大,深入分析了明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衰亡的一系列因素,提出了一些论证翔实的历史观点。

  他认为“民穷"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在于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税率过低,并不能使农民获利,只是鼓励了大小的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中国幅员辽阔,情形复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是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与全国的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他认为维护落后的经济而不发展先进的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有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纵观欧美资本的发展史,商业资本是工业资本的先驱,只有商业有了充分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时增进。而中国的传统政治即无此组织能力,也不愿私人财富扩充之不易控制的地步,为王朝安全所累。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通过对明朝末期一个年份的聚焦,使中国官僚阶层的运作方式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大明帝国以诗书作为立国的根本,开国之君创建了本朝,用时也设立了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在本朝历史上,除了草创的洪武、永乐两朝外,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已成定势。文官形成一个拥有共同思想的集团,他们无例外的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宋代大儒朱熹的影响,对一切事物的看法也更为一致。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些文官都是有教养的人,他们读书明理,一切行为都无背与圣贤之道,正是这一文官集团,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崇信中庸之道,力求保持稳定,甚至不惜维持落后。满口仁义道德,说着祖宗的“之乎”“者也”,却忘记了自己姓什名谁,他们一方面以文化人的身份受到下层愚民的效仿,另一方面以下层民众代言人的身份向统治者---皇帝施压。迫使他放弃他的想法或是接受他们的主张。每当皇帝想要拥有点个人自由时,他们就会痛哭流涕的说理劝教,什么“老祖宗之法不可改”,“成制不可废”,等等。此时的皇帝也很无奈,毕竟他的权威也是来自他们的顶礼膜拜之中。倘若杀一个人尚可,若要赶尽杀绝,那也绝不可能。反过来说,若杀一文官,反而会让他落个滥杀的罪名,而被杀者则成了犯言直谏的忠臣。

  对于这个擅长舞文弄墨的集团,要撇开他的自我吹嘘和堂皇表白,才能发现其本来面目。支配这个文官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的哪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的东西,在更大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厉害计算。这种厉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弊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则,形成了许多集团内部和各集团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

  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集团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万历十五年,在我国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虽似末端细节,但实质上确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于是,作者黄仁宇便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对这段时期加以详实的叙述。

  初读此书,并没太大兴趣,以为就是正史野史拼接起来的文字。而其朴实却十分有力道的语言,以现代化口吻描述一段段古代帝王、君臣以及百姓间的故事,着实深深的吸引着我。

  皇帝,永远是被仰视的对象。而万历优柔寡断,他甚至不敢对臣子下绝对的命令,文官集团用一些道德观念就可以紧紧的束缚着他。不过,毕竟他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帝王,说他软弱,谁会相信?

  他所有的妃都顺着他说话,唯独郑妃敢于讥笑他。不是大逆不道,而是因为郑妃确实走进了了万历的精神世界。

  我从来不知道,人可以这样的平等,即使在封建时代,人性的光辉也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皇帝又怎样,平民又怎样,只要存在一种傲骨的气节,不屈的个性,然后明智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似乎理解了伏尔泰的那句话:人生而平等!

  郑妃并没有拥有绝色的容貌,她的智慧与机警,使得万历在她面前尽述衷肠,挥泪如雨。作者描述的景象让人为之动容,我们为什么不以真诚的态度待人呢?纵使他在你之上,纵使他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人与人之间不缺乏信赖。

  作者用近乎司马迁所持有的公正态度,评价那一时期的人物。包括一代名相张居正,一代名将戚继光,一代名臣海瑞,一代名僧李贽。作者用他的语言魅力拉近了读者与历史名人的距离。他们有血有肉,他们自相矛盾,他们有和常人一样的内心。

  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悲剧色彩,没有人能够至始至终都活的那么精彩,这就是人。万物都在变化着,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生存方式。清廉的海瑞固守着儒家思想的成规,他古怪的规矩不为时人所容纳,他青史留名,却仍有遗憾;抗倭英雄戚继光,他的将才也渐渐被埋没,他的军事思想也只能是纸上的字符,很多无法实现;多受后人崇拜的哲学家李贽,一生只在理想中漂泊,他的行为甚至和他的思想完全不同——即反对孔子的是非标准,追求自由,却依靠着达官贵人生存。

  或许,我们只能找对一个方向,然后更加智慧的应对一切。

  这是我通读全文的一点感想,我不知道是否一定正确,但我希望今后我读的书能使我更加明智。

  弹跳着的字符串成了一章古谱,述说着久远的故事,却无法陌生,因为似乎就在眼前。那图画般的人物正向我哭诉,哭诉他们内心的痛苦。我看得到他们生前的光辉和屈辱,我读懂了他们的性格与荣辱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一页。

    48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