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作文3篇

乐平分享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作文1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句体现儒家“入仕”观点,后句表现道家的“出仕”,寻求心灵世界宁静、丰腴。这正是苏轼的人生写照,苏轼一生在政治斗争中沉浮,在朝为官时他能正直进谏,下放地方时他能造福百姓,流落边土时他仍淡泊豁达。他身上同时具有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乐观超脱。

  在朝为官,正直进谏

  说到苏轼的政治生涯,不可不提到王安石变法。王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他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所以其争执只出现于官僚组织中。”或许从当今的视角来看,有人会赞美王安石变法,称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发展生产,财政状态有所好转”。诚然其变法的动身点无可厚非——“富国强兵”。但在当时造成民不聊生,百姓负担大大加重确是事实,加上王安石本人的刚愎自用,使得大部份朝臣反对变法,包括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清除台谏,打压反对派,任用邪佞。当时苏轼“任职史馆,位卑权小,又仅限于文学方面,但他屡次上书,夸大孟子的君权民授和为政治当容清议。最后一次上书时元祐派“***都已去职,时机不利,他还是奋不顾身力劝天子,他知道自己即使不遭大祸,也会被免职。”这些奏折里带有几分的政治需要,党派之争,我们无从得知。但我相信其中忧国忧民,希望国泰民安,君主虚心纳谏,重视民生的思想是真情流露。哪怕以自己整个政治命运,乃至生命作赌注,苏轼都在所不惜,正直进谏。

  放下地方,造福百姓

  1086年,元祐元年,太后摄政,苏轼获太后支持,任翰林学士知制造。此职位高权重,当时王安石余党在外兴风作浪,朝内苏东坡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大胆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屡遭***,虽有太后支持,但苏东坡厌倦了此类斗争,自请在地方任职,元祐四年,苏轼成为杭州太守,“苏东坡仰仗太后欣赏,要求朝廷拨款进行重要的改革。短短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通盐道,修整西湖,平抑粮价,不顾朝廷和邻近各省的官吏的漠视,一个人热情赈灾”,他所修造的苏堤春晓乃是西湖十景之首。元祐七年,苏东坡免除百姓官僚的建议正式下诏颁行。他的愿望实现了,表章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

  流落边土,淡泊豁达

  1093年,元祐八年太后去世,哲宗当政,起用章惇为相,章惇掌权后疯狂***元祐党人。苏轼被一步步贬谪,至放逐海南,有记载苏轼说:“其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如此困苦的环境下,苏东坡还是那玩皮、幽默的样子。他说:“其余瘴疬病人,北方未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廖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放人相知者,那以此语之。”在海南岛上找不到好墨,苏轼就自己试着制墨,差点把屋子烧掉。闲时,苏轼到乡间四周采药,分辨各种草药。他此时最杰出的成绩就是完成了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云内流泉远,风前飞鸟轻”,无不体现着苏轼的乐观豁达,淡泊自持。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新太后神宗皇后摄政,苏轼获赦调往雷州,太后准予苏轼自由定居,不幸七月,苏轼染病去世。人生苦短,任何人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但苏轼用他的正义,豁达,才情感动着一代代的后人。时至本日,我们仍记得有位纵横儒道、笑看沉浮的才子漫步在历史那畔,一身浩然正气。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作文2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作文3

  读罢《苏东坡传》,先赞林语堂先生之博学,再赞张振玉之译笔精妙。

  《苏东坡传》引证严谨,想象恰当,是不可多得之人物传记。读之使人心胸开阔,思之使人明史明智。

  林语堂并不遮掩他对苏东坡的喜欢,因了这一份喜欢,他在美国用英文写《苏东坡传》,让我们可以较容易地去了解一个千年之前的大文豪。也正是这份太喜欢,致使我们被林语堂先生所困——林语堂先生有太明显的好恶,致使他将与苏东坡所对立之群体写得可恶至极,也包括对王安石的抹杀。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有其偏见。以至于我无法在《苏东坡传》中发现苏东坡的缺点。因为人无完人,即使是再伟大的人,也有缺点。而正是因为这一缺失,也促使我不得不去反思,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林语堂先生在传中已经给足了苏东坡评价,我也认可这个评价。我想我再画蛇添足是不自量力的。

  在读这本书时,我脑中总有一段话在闪现。是《论语》中孔子评价自己的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第二)

  放到苏东坡身上竟然也如此相似。少年苏东坡有志于学,家教极好,乃是少年才气,壮志凌云。三十而立之年,则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官场生涯,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写下激扬文字,历练锦绣人生。待到四十不惑,如日中天之时,却横遭劫难,险些丧命,但至此而变,趋于老练,黄州突围,文自天成。五十而知天命,政治辉煌,进入中央高层,位极人臣,但此时的苏东坡更懂得如何在原则与变通之中周旋,又不伤害自己。可惜他并不愿苟活在一团浊气之中,在六十而耳顺之年,降至人生之低谷,衰老之时逢此难,旁人或已绝望,但苏东坡能很快跳转,化解忧愁,趋于平和。当然苏东坡能如此,与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历经的磨难不比孔子少,而且在他的思想中,从壮年开始,儒释道三家已经在渐渐融合。他以儒家为用,以佛家为念,以道家为道,最终完成了自己完美而又多变的一生。但总体来说,儒家思想还是要占据主导之位的。

  苏东坡,记住了便无法忘记。的确如此。

  苏东坡是伟大的,但他又是如此的让人亲近。读他的诗,为他的诗句叫绝;读他的词,豪放感人,婉约迷人;读他的辞赋,让人如沐春风,浩浩汤汤;品读那些随笔杂记,则如与一位久远而深博的友人畅谈;赏他的书法,布局和谐,字字带气;品他的画作,自然天成,画外有情,潇洒明快。而他更是无所不能,能做菜,东坡肉至今有名;能酿酒,据说味道不错;能医病,医学造诣也不浅;能规划城市建设,西湖就该多谢他。他懂的实在是多,懂水利、懂炼丹、懂女人、懂佛道、懂养生……我怕我自己怎么说也不能穷尽啊。

  大哉苏东坡!

    45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