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散文读后感
萧乾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萧乾散文很有热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萧乾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萧乾散文读后感1
一定是萧蔷的名字误导了我,让我鬼使神差地在《萧乾散文》的订购栏中打上了勾。就这样,我的床头柜多了一本书——《萧乾散文》。
刚开始不知萧乾为何人,在网上查了之后才知道,他是蒙古族的,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最重要的是,他是复旦大学的教授,还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二战记者。可惜这颗伟大的心脏早已停止了跳动,享年90岁。
我刚拿到书的时候,看着单调的封面,简单的曲线勾勒成萧乾的面部轮廓,我不禁大失所望,心想:原来是个老头儿啊!可是他的照片所呈现给我的又是一位和蔼的老人。
当我翻开他的第一页时,我知道我被吸进去了。萧乾的文字里浸透着他整个儿的灵魂,深深地触动着握书人的心灵。
他的笔下仿佛有一个鲜活的小人儿,它直言不讳,它胆大豪放,它真诚真挚,它热爱自然,它理智勇敢,它爱憎分明、敢爱敢恨。当然,它也老当益壮。
散文的第一篇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古城》。这是作者在“九一八”的次年,郁闷之中为当时的北平画的一幅素描。结合着天、地、鸟、人传神地向读者展示出当时人们的内心痛苦,中国东北人民悲哀的开始。“古城自己仍如一位臃肿的老人,低头微微喘息着,噙着泪守着膝下这群无辜的孩子——”形象生动的拟人手法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无奈、对和平的渴望透彻地表现了出来。短短的一篇却能够将“九一八”所产生的情愫精悍地通过文字传递了。
在萧乾爷爷面前,我感到我就像那干瘪了葱,不仅是焦黄的,而且是空心的!历史对于我还是很遥远的,他的渊博让我对我曾经因历史考试成绩优异而骄傲深感愧疚。
在散文的最后一篇文章《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中,他真实而又有序地表述了自己内心的看法,或许是因为他老人家年少一腔热血曾经经历过的原因,他的头脑就好像是一台专攻历史与政治的机器,看得我心惊动魄,自叹不如啊!这是篇报告,又是一篇论文,又有详细的欧战概况,也又自己的观点。文章并没有因为情节的宏大而乱套,让我心生佩服。
这篇“观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记得我就在初二上学期的校文艺节中写了一篇政治小论文,拿了个一等奖,内容是写当代的法律与人民,论文中提议当今社会的人们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畏强暴等等。一等奖对于这篇文章来说荣誉并不低,萧乾的政治论文让我深深地意识到,这篇文章与“一等奖”有多么地不相配——内容如此空洞!!当初我在接这个项目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地写好它,也没有顾虑到自己是否对当代法律了解的程度够深。整篇论文大都是借用了别人的故事来阐述,很少一部分来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观点。
对于政治论文这一方面我认为自己相当薄弱。同时,也通过《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警示我,文章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东西,若没有结合作者的灵魂,那它也只不过是一个躯壳而已,作者自己都无法感动的文章,怎么叫别人去阅读,更不用说评价了!萧的《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榜样,也让我深深地“忏悔”自己的年少轻狂——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一本褪色地相册》中的《白卷》写到了萧老先生在“”中因加入C.Y.受到的迫害。少年的他就要受鞭子,这更让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在这个伟大的灵魂面前的渺小。他打死也没有承认,也没有招供,幸运的是,他被救了!这或许是“上帝”对一个年轻而又正义的生命的厚爱吧!
文中,他用诙谐的语句展示了“”的残酷,透过这种残酷,我却看到了当年他年轻的心脏就那般地坚强!
我最喜欢的是萧老先生讽刺的文字,一针见血,将上个世纪30年代的黑暗社会描绘、批判得淋漓尽致。
《过路人》中写述了萧在船上的黑暗经历,那时的地位就是神,头等舱的乘客可以在船的甲板上,可统舱客却注定是要遭人唾弃的,而且不仅是洋人,还有黄种人的“摸索”。这样天差地别的待遇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但也同时像一把明晃晃的刀子在他的心上狠狠划了一刀——“多么巍峨的建筑啊,然而又是烂得多么难看的腿!”这是他苦楚的疑窦,然而这样的疑窦不仅是在他一个人心上,还有那《叹息的船》。叹息啊,中国人的悲哀,以至于连那江鸥都嘲讽:困难的船指望那英国商船来解救自己,可那船就像先前的美国兵舰擦肩而过。可笑的“爱莫能助”,直接地揭示了当时中国那可悲的“一厢情愿”!
萧老先生的讽刺是一种理性的批判,一个国家,总会有黑暗的一个时代,哪怕是多么“高尚的职业”。在众多文章中,最震撼使我的要属《由午夜到黎明》。
“……等一下,又进来了第二个旅伴,是一位身宽体胖,穿着肥大军服的同胞。他身边有个侍从,口口声声称他‘旅长’。这位旅长粗声喘着气,揉着眼睛,任那侍从替他解纽扣,解武装带,甚而替他脱下军裤。然后他就如雷锋塔一般倒在那已安排停当的铺上。不上五分钟,这旅长便大声打起呼噜来了。
上铺那个日本青年这时正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我猜想,他也许正写给他奈良的师友,大阪的经理,或东京的官员,告诉他们:‘中国军人至为可爱,五分钟之内可以把鼾声打得极响。来吧!’……”
并非讽刺军人,因为萧老先生事在批判当时丑陋、让人厌恶的黑暗社会!直刺那些真正应当遭人鄙弃的人的心脏!!
文字最大的魅力在哪里?那就是直言。
而最敢直言的人就是孩子。
在萧老先生的孩提时代,他有一本署名“萧恨吾”的小册子,里面记载了他的内心世界的想法:“早上,窗外吱吱喳喳一群麻雀在跳舞。我开门出去,想参加。它们呼啦一声,远远地飞到树梢上去了。它们那么怕人,可见人是个真可怕的东西呀!
“春天郊外美丽,许多人赛驴玩。人骑在驴背上,喘气奔跑的是驴,跑得慢来挨鞭子,跑得快来,光荣属于背上人,好不公平!”
好似《皇帝的新装》,孩子的话是直截了当的,但也是最真实的。萧的话直接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严酷。
小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很多小说都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但在一定的虚构里有一定的真实成分,间接却又直接地批判了这个混乱的社会,小品、相声等也是一样的。
透过他的故事,我还看到了一颗真正的中国人所应该拥有的心——爱国之心。在萧老先生那个时代,中国在世界上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进口车是至高无上的交通工具,而国产的木炭车是处处遭人抱怨的。作者阐述了自己的一次关于木炭车的经历,巧妙地利用“木炭车的精神”来烘托中国的精神:“像是帮我们赌一口气,这车安然无恙地把我们载到泽国,下了车,我再回顾这笨重的家伙,它气得浑身发着抖。它丑陋,但它倔强地,有骨气地屹立在那里。”
我从前并不喜欢游记,写景的文章。像这样长篇的游记,或许我看都不看就跳过了。可是萧老先生的《雁荡行》长长的一篇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新的感悟,新的体会。
看完《雁荡行》,我真的有点佩服萧的记忆力,详细的记载让我觉得自己更加渺小。在同龄人中,我去过的地方是算多的,写的游记也不算少,可我总觉得我对这种文体十分地陌生,每每想提笔认认真真地写完一篇游记时,就好像虚脱了的蜗牛,心中特别泄气,而所写的游记内容似流水账,无真材实料。也许年龄的关系,在每一次行程中,刚起头时,或许还认认真真地做下笔记,可一旦玩得过头,接下来就全忘了,就算没有玩得过头,也不能将开头的计划完美地完成。
萧老先生笔下的《雁荡行》,就好像生活中真的有一个人存在——雁荡这块宝地是有灵魂的,她和人一样,有呼吸,有情感,像人一样,有困乏,有重复,有浪漫,有魅力和神奇:“正像一出古典剧的序幕,这五六里地沿途的布置把我们整个引入另一种庄严境地。也正像序幕,雁荡的许多重要的角色都闪出个侧影。它不要你洞悉,却要你洗刷为铜锈细腻淤塞住的心灵,忘掉沿途的辛苦,准备一具容得下瀑布山影的胸膛。”
我敢保证,萧乾他有和雁荡说过话!!
萧老先生没有鲁迅那样为众人所知,没有现代作家韩寒、郭敬明那样为青少年所欢迎、所欢喜,但他却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响应力、震撼力。
面对萧老先生神似的文笔让我感到了自己的薄弱,内心的空虚,也有一种需要用书籍来弥补内心空缺的极度需要。这本书好像是我灵感的源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翻开它,我就觉得内心有说不完的话要倾诉,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不,是萧乾那精彩的灵魂。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萧乾散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