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目送1000字读后感

权威分享

  《目送》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目送1000字读后感,欢迎阅读!

  目送1000字读后感篇1

  后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因明后天有事怕没时间去父母家,于是我便决定今天去看望父母。

  11点多我给妈妈打了电话问问在不在家,妈妈说在家,正要煮饺子呢,一块过来吃口吧,我说刚吃完一会儿,你们先吃吧,不用等我。

  我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便去蔬菜水果批发大院买了一些水果。到父母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妈妈跟我说他们刚吃完,问我要不要在吃点,我说不饿,等饿了再吃吧。见爸爸坐沙发里看电视,便问候了几句,爸爸今天的气色比以前好了很多,人也胖了一些,见到我来非常的高兴,感觉有说不完的话似的。爸爸告诉我你三叔来了,在里屋睡觉呢。我说哦,好几年没有见过我三叔了。

  在我的印象里三叔非常的健谈,人长的也精神,脑瓜灵活,三叔曾经做过教师工作,后来又在政府机关工作,说话很有条理,脾气还好。正和父母聊天的时候,有人敲门,原来是找父母打麻将的。三叔可能也听到了动静,从里屋走出来,我看到三叔第一眼的时候都有些愣了,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眼里的三叔,瘦瘦的身材,矮矮的个头,满头的白发,整个人老了很多。听妈妈说三叔早上七点多就来了,早饭也是在父母家吃的,我也没敢多问什么,只是觉得人怎么突然间一下就老了呢,我想人老了都很恋旧吧,以前他们哥兄弟走动的并不怎么勤,奶奶走的早,是爷爷一手把他们拉扯大的,现在他们也都步入了爷爷辈,年轻的时候也曾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过,可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到老了还是这哥几个在走动,还是哥兄弟在一起觉得亲切。

  爸爸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虽然是老二,但大家有事都来找他商量,妈妈对待大伯和几个叔叔、姑姑都象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一样,他们一来,妈妈都要到市场去买一大堆菜,然后亲自下厨。我的妈妈今年已经75岁了,可依然那么勤快,受苦受累从来不喊屈,都是一个人承担,我老公常跟我说,你们姐三个有你妈一半的勤劳就行了,每说这话的时候,我都会说没办法啊,谁叫你这么惯着我了,老公听了也很无语。不过在这里还真的要感谢老公一下,谢谢你这么多年来的娇惯与纵容,让我知道这份爱如许深情。

  下午父母打麻将,我便睡了一会,四点多的时候我跟妈妈说我先吃一口然后回家了,怕晚了没车。妈妈便紧忙给我弄饭吃,临走又给我拿了不少东西,怕我这个吃不上那个吃不上,每次去妈妈都会问我这个要不要那个要不要。我说不拿了,太沉,妈妈说你可真懒,出门就上车了有啥拿不动的,我说好吧,那就少拿点吧。以前走的时候很少跟父母说一声我走了,我想可能依赖惯了,想事太少,每次走的时候从父母的眼神里都能看出是那么的不舍,爸爸行动不是很方便,每次妈妈都要把我送到楼下,看我走远她才上楼。

  做为儿女我想我做的还不够好,陪父母的时间太少了,姐姐和弟弟在外地不能常回来看望父母,而我虽然离的近一些,但有时候就是因为懒的动,去的次数也不是很多,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父母离我越来越远,所以现在只要有空就会去看看,没空的话也会给父母打打电话,父母知道你在关心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欣慰,很知足。希望朋友们有时间都常回家看看,因为世界上只有父母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

  目送1000字读后感篇2

  读龙应台的书很早了,杂文、散文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深深被她那外表朴实无华但内心赤城火热所吸引。她的文字,把人性本质和文学内核剥茧、刻画得丝丝入扣,直指核心。她关心时事、热爱和平,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不光是作家,更是位思想家、公众知识分子,大家对她的评论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而我的感觉则是:如果说索尔尼仁琴被誉为是“俄罗斯的良心”,那么龙应台可否说是“台湾的良心呢”?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主打温情牌,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本书的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不由得想起我的点点滴滴。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上大学,父母送校后离开时我并没有回头,反而是马上扎入新生火热的报名中去;生孩子出产房,他们炙热的眼神送来的温暖和关切,在得知父母双双得重病,去医生办公室代表家属签字时,那被迅速关在大门外焦虑的眼神……

  打开邮箱,第一封邮件永远定格在2001年11月28日,那是爸爸在我结婚后给我发的一封信,题目是《女儿是父亲的最后一个情人》这篇转载的文章,结尾他写道“音音,老爸没有息,你知道吗?在你结婚的那天晚上,老爸流泪一晚上啊!不知道别的女孩的老爸是否也是这样?” 此文不能多看,每次光看到标题就已泣不成声,一切也都尽在不言中,而此时,远在天堂的爸爸不知是不是会常常透过天幕冲我温暖地一笑呢?

  以前还不能完全体会到亲人“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以为理所当然,但当父母都渐渐老去或去世时,曾经的点点滴滴会经常无意识地在浮现在脑海,年纪越大,浮现的时刻就越多……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低低浅浅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那几乎可以穿越时光的眼神指引着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送别,一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茫茫的人海里!

  目送1000字读后感篇3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大人们不可以理解,自己才是正确的;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情”只是一句用于不同场合的套话,而从没有理解过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人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从未想过要回报些什么……

  但是,当我读过龙应台的《目送》后,彻底改变了我曾经的这些幼稚的想法……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这一切,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学习呢?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想要珍惜这些关爱,就要从点滴之事做起,从理解做起。

目送1000字读后感的相关文章:

1.目送读后感1000字左右3篇

2.目送读后感1000字

3.目送 龙应台读后感1000字3篇

4.目送读后感1000字 目送读后感1000字精选

5.目送读后感1500字3篇

    219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