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1000字_读路遥人生读后感1000字

宁静分享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阅读!

  《人生》读后感1000字篇1

  不同的选择,就此有了别样的人生。

  读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从人物形象的表层系统上探讨才子高加林的悲剧性,也无意对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样的深刻剖析。不要说当时社会因素的纷杂,使他失去本我,没了自我。失去本心,纵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机遇,也无法实现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终,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错过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终。由此,他的人生得以与茶具为伴,不乏“悲剧”。

  “现实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现实条件的残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有充满着悲剧。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却不能抛开现实,以求得到现实条件下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我们需要摆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对于一个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人来自本我的欲望适度,会给我们以激励。而过分泛滥,则会吞噬我们的内心,失去本心,我们则是最大的输家。

  贯穿《人生》,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无论是事业上还是感情上都伴随着悲剧,伴随最终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触颇多,跟随本心,我最大的感触则为他爱情道路的不坚守。

  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是这部书的主线之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才子,有才有貌,才貌双全,且文武兼备。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注重实干。对于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赏的,对于他事业上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支持且有共通的。而对于他的爱情道路的选择,我却是太多话要说,但又仿佛说不出什么。

  初恋是美好美丽的,巧珍美丽善良,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没有文化,却真真切切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以她充满激情且实际的方式爱着高加林,纯真无暇。被大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爱着,高加林感觉到了这份幸福。伴随事业上的“腾达”,他离开那片黄土地,来到城市,重逢了黄亚萍。与巧珍相比,她作为现代女性,热情开放,开朗活泼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知识背景,共同的交谈话题。

  高加林婉言拒绝旧爱巧珍,接受黄亚萍的感情。巧珍含泪答应,坚强着,豁达着,继续着对高加林不变的关心关怀。我不去想高加林于两人间面临怎样的艰难抉择,怎样的内心挣扎,我只想说他的这次抉择预示着上帝绝不会再继续偏爱他,最后爱情道路的一无所有就已经尽不在意料之外。他抛弃了曾经的誓言、约定,曾经的纯真,曾经一切的美好,丢了责任,丢了彼时的本心。

  起初,我与同上帝一般、众多读者一样偏爱着高加林,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却在读完此书之后要说,才子固然讨人喜欢,讨我喜欢,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为重要,更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权利金钱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爱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这些问题显得又格外重要。

  请守护我们的内心,守护本真,做真自我,才不会惧怕“步步惊心”,不惧怕做出过的选择、在做的选择、将做的选择。

  《人生》读后感1000字篇2

  有关小说《人生》的评论和推荐看了不少,大抵众口一词夸它好,说它奠定了路遥文学生涯的基石。有一年是路遥逝世十周年,南方周末请了他生前有关一众作家写回忆文章,整整一个版面,几乎每个作家都会提到两本书:《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可见《人生》于路遥的重要性。依稀记得一个八卦,贾平凹在文章中提出两个新观点:1.路遥不是写作累死的。尽管他写的很努力很用力,他父亲兄弟大都因肝癌早逝,应是遗传问题。2.他也不是穷死的。虽然出身贫寒,但路遥在陕西作家中是抽最好的烟、挣最多稿费,憋足了劲写作,活得生猛牛逼十的人。贾的这种说法,倒是挺像路遥笔下那些人物的未来。都说小说人物多少会带点作者本人的影子,像路遥这种现实主义传统下成长的作家,作者本人的成分恐怕会更大一些,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心灵奋斗史。

  都知道路遥家穷,供不起他上学,年幼时便被父母早早送到家境较好的伯父家。他笔下的主人翁也大多是出身寒苦、理想自尊的知识青年,形象自然多少受到《红与黑》中不择手段向上爬又满是理想浪漫的文艺青年于连的影响,又和路遥本人的奋斗息息相关。所不同的,高加林数年青春,高|潮过后划了一个圆圈,又回到当农村教师的路子;而路遥凭借陕西人“一根筋”的不服输精神,在西安文坛闯下半边天。可能是对高加林这样的人物和生存环境太熟悉、太了解了,作者没有给高加林一个光明圆满的结局,反而任凭一个上帝一般的笔捉弄书中人物脆弱的神经,安排的啼笑皆非却不失合理的命运转折,活活了断《人生》男女的悲欢离合。

  就如《人生》,以现在的观点,其实可以浓缩为“我的副师叔叔啊,你转业带来多少悲喜剧?”整个故事上下篇以高家叔叔转业回地方为转折,又因背景中他一个电话而结束。高加林的纷至沓来的好运终结了,回到原地,竹篮打水一场空。各个配角哭哭笑笑,散了几对好姻缘,命运大起大落,峰回路转,几家欢喜几家愁,最后悲剧收场,没有一个赢家——背后的关键人物:前副师政委、现地区劳动局长高家叔叔仿如上帝一样操控了人们的喜乐。这个人物一直隐藏在幕后,仅仅在衣锦还乡一幕中走了个过场,其他时间不是在信件里,就是隐约打了个电话,再无露面。书中所有主要人物的欢喜哀愁、爱恨愤懑,皆因他而起,又与他无关。命运假他之手给众生男女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几年青春晃晃悠悠,有人匆忙结婚,有人黯淡离场,有人遭遇背叛,默不作声,有人如同丧家犬收拾行李,清晨离开县城,回到大川道前的破窑洞前。

  但凡论及八十年代,不能不提及文学,好像只有那个年代文学才真正繁荣时髦。高加林自然不例外,作为黄土高原某县城高考落榜生,他因知识取得乡村教师的资格,吃上了公家饭,脱离了体力劳动,也因知识清高敏感,遭人排挤;后来写抗洪报道绽露锋芒,先后获得两个女子芳心,又抛弃“金子一般的女子”巧珍,无不与他这小知识分子身份相关,或言之与他的文学爱好背景相关。文学作为爱好和谈资——或者直接说是“敲门砖”,是对其二十五岁前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又一因素,反过来也间接造成了他略带悲剧性人格。尽管高的悲剧应当完全归咎于整个社会。知识作为进身之阶梯,加官之紫袍,在多数正常时代都大行其道。在八十年代一些时间化身为文学,造就了那个年代的繁荣。许多人曾受惠不浅。名声显赫的,至今仍在文学圈子里的如余华莫言贾平凹苏童等成了纯文学的泰山北斗,排队站在通往斯德哥尔摩飞机的登机口,投机者如观复博物馆馆主马未都先生,纷纷扰扰的下海作家XXX。大多人凭借这个敲门砖现在活得很好很滋润,甚至扶摇直上洗脱了底层阶级气息。倒是王朔看起来是个例外,前期投机倒把写爱情小说,00年后却愈加严肃起来,生生把自己逼十出了抑郁症,不怎么关心起电视剧和电一影 ,关起门吃起纯文学这碗越来越难吃的饭。

  回头看,八十年代的底层青年几乎是没有选择地自发选择了“搞文学”这条路,路遥和高加林,前面一道关隘,闯过去高人一等、吃穿不愁,闯不过去灰头土脸甚至头破血流,回家种田。路遥自然是闯过了,几乎站到了大一陆 九十年代文学巅峰,对于这一档子事自然清楚不过。回望城乡割裂这条银河的另一端,对于其中种种自然横眉冷目。《人生》里几乎没有一个人物谈得上惹人喜爱,高加林假模假式,黄亚萍翻脸无情,吴克南一奴一颜婢膝,刘巧珍目不识丁、眼见粗陋,真实可信得另人不忍直视。与后来大都自怜自爱自我欣赏的作家们不同,路遥几乎是刻薄地去刻画高加林这个人物,去爱他,写他的样貌,写他的抱负、他的敏感、他的自尊、写他的自私、他的攀爬、他的无奈、他的良心自责他的得意洋洋。高加林一点也不可爱,然而立体丰满。唯有如此。难怪改编成电一影 后,许多人纷纷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心有戚戚。然而所谓在岔道口走错一步,影响终生,其实是妄言,在当时情境,悲剧一早就已经注定。

  高加林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哭的怕不仅仅是后悔吧?

  小说最后主人公们总是各安其位,后来便属于另外一个故事了。相较其他人而言,巧珍最无辜最惹人怜,所以她有了一个相对好些的结局:“……我要和马栓一起劳动,生儿育女,好好过一辈子……”哦嗬,这句话现在听起来真他妈有另一番滋味!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人生》读后感1000字

  

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