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450字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蒙学教材,其中记载的道理十分深刻,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弟子规》读后感450字,欢迎阅读!
《弟子规》读后感450字篇一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蒙学教材,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有一个青年,刚刚年满18岁,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当记者采访这个青年赵某时,他后悔地说:“我要是早点知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话,就不会触碰道德底线,走上犯罪的道路了。”
他的朋友马某是把他引上犯罪道路的人。一天,赵某和朋友马某一起吃饭、喝酒,马某急需用钱,酒醉后想到了盗窃,于是问赵某是否可以一起去,酒醉的赵某竟然糊涂的答应了。
他俩来到一条街道,发现了一辆车没有锁好车门,车里有一个钱包。于是马某拉开车门,叫赵某进车盗窃。当赵某的手触碰到钱包的那一刻,他突然觉醒了: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触碰了法律,触碰了道德底线,可是他已经无路可退了。
赵某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他十分害怕被警察抓住,他在不安中度过了对他来说像是一世纪一样漫长的48个小时,48小时后,他被警方送进了派出所。
被盗事主在发现被盗后迅速报了案,警方通过调取了监控录像找到了赵某和马某,两人最终落入法网。
马某因为一时贪念进了监狱,而赵某,则因为一时糊涂进了监狱。如果两人都能认真考虑一下,也不会犯罪了。这就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它告诫我:千万不能像赵某一样,轻易答应去做不好的事。
《弟子规》读后感450字篇二
我记得有这样一段话:“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我觉得《弟子规》就是一部播撒种子的中华典籍,一部中华礼仪美德的最佳范本。
《弟子规》,顾名思义,这是作为学生的规范。它是中国古代圣贤的良言,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精髓。它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它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进行了概括和揭示。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做事情不要慌张,不要畏难;“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讲的又是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子女。
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弟子规》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让中国传统美德再放异彩!
《弟子规》读后感450字篇三
学习了弟子规,我深受感悟,受益无穷。其中,令我感到难忘的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四句的教诲。
说道“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时,就曾经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班看了一部电影——《暖春》,我十分清楚地记得,里面的主人公――年仅8岁的小花,她就是待捡养自己的、十分疼爱自己的爷爷十分孝敬,她那恶毒的婶娘对她如此地恨,三番两次都想要把她卖到到别人家去,她却依然还是对她的婶娘如此好,这样的爱难道不是难能可贵的吗?我们应该多向小花学习她那孝顺父母,不让父母挂念、操劳;同时也要做到,遇到厌恶子女的母亲或亲人,子女也同样能尽孝的精神。“亲所好,力为具”父母亲为我们付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要尽力去为父母亲做一些父母亲所爱好的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厌恶的东西,我们常会忘记、忽略,要做到谨慎小心地排除。“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作为哥哥姐姐的,要友爱谦让弟弟妹妹,作为弟弟妹妹的,也应要恭敬哥哥姐姐。这样兄弟姐妹就可以和睦相处,减少冲突,父母亲心中就快乐,这就存在孝道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论是吃东西、喝饮料,还是和长辈一起坐、走,都应当礼让长辈。
学了《弟子规》――那珍珠般珍贵的道理,我受益无穷。
《弟子规》读后感45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