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遵义有什么传奇故事
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那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讲讲红军在遵义有什么传奇故事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红军在遵义有什么传奇故事
1936年8月,红军到达陕北一年多后,毛泽东和杨尚昆联署,向参与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启事。毛泽东号召写回忆录,目的是争取外国人对红军的物质援助。这在长征结束后本就有计划,但因军事紧张而暂时搁置。陕北局面出现转机之后,为向国际宣传红军和争取募捐援助,所以发起集体创作。
经过三个月后,共收到稿件200余篇,约50万字。左翼作家丁玲和参加过长征的成仿吾参加文稿的编辑工作,而全部工作则由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负责。最后徐梦秋还撰写《关于编辑的经过》,直到1937年2月22日全书完成,取名为《二万五千里》。不过毛泽东为避免刺激国民党,顾全统一战线大局,该书直到1942年底才出版,更名为《红军长征记》,但也只是作为“党内参考资料”。
《红军长征记》是长征亲历者在长征结束一年多之后写下的回忆文字,记忆犹新,撰文的也大多是记忆力好的年轻人,因而是一部关于长征的最早的真实记录。斯诺著《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许多素材皆取之于这本书。此书到1954年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史资料》上发表时,删除了何涤宙《遵义日记》、李月波《我失联络》、莫休《一天》等5篇文章。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也没有收入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
为什么要删掉何涤宙的《遵义日记》呢?其实看看他在日记里写了什么就知道了。
何涤宙的《遵义日记》详细写到他在遵义的十天生活。这十天没有行军打仗,是他在长征期间难得的惬意时光。
第一天,进入遵义,看到街上铺子家家门口挂了“溃兵抢劫暂停营业”的牌子。
第二天,进街上馆子。何涤宙约同萧、苏、冯三同志去逛街买东西后,一起到遵义规模最大的川黔饭店点了辣子鸡丁,醋溜鱼,血花汤等六七个菜。一盆辣子鸡丁堆得满出来,大家都很满意。
第三天,何涤宙去了土豪家,搬到了一个蒋师长的公馆去住,那是遵义算得数一数二的漂亮洋房子。何涤宙的房间可以看见整个遵义城,他烧着白炭,靠在摇椅上,看着土豪家拿来的画报,感觉自己是个“布尔乔亚”(资产阶级)了。
第四天,街上闹哄哄的挤满人在欢迎朱毛。第六天,他又到川黔饭馆去吃辣子鸡丁,不过其中一半是白菜,何涤宙还跟伙计理论,伙计答应明天一定做好。第七天的时候,何涤宙再到川黔饭店吃辣子鸡丁,这次少得连盘子底都铺不满,并且大部分是猪肉,何涤宙和朋友决定以后不来吃了。
第七天上午,何涤宙还把组织分配的打土豪获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缝店改做皮衣,结果袖子没有皮,长只到膝盖,裁缝偷工减料,何涤宙大为生气,争论过后裁缝愿意赔布。
第八天晚上开同乐晚上,和女学生跳舞,何涤宙说大家都兴高采烈,认为当晚最精彩的就是女学生跳舞出台。何涤宙的萧队长还跳了莫斯科带来的高加索舞,何涤宙觉得女学生算是今天开了洋荤。
第九天准备行动。第十天,天未亮就告别遵义,土豪家搬来的东西送给群众,何涤宙穿上遵义的纪念品“大衣”,又开始上路了。
红军在遵义的十天,正是中共历史上有名的“遵义会议”召开之后,上层在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政治斗争,但基层的红军却过上了几天“小布尔乔亚”生活。
《遵义日记》的作者何涤宙懂外文,爱打球,也会享受,是一名有文化的教员,原是国民党第五十二师工兵营少校营长,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曾在红军大学讲苏军条令。他是在与红军作战中被俘,才参加了红军。何涤宙是一个工兵专家,在长征途中的主要贡献就是架桥。何涤宙一度担任过红军大学的教务部主任,但最后却不知所踪,据萧劲光回忆,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何涤宙说要去大城市看病,到武汉以后不辞而别,离开了革命队伍。
红军长征在遵义另一件比较有名的事,也就是用茅台酒泡脚。现在茅台集团都已将此事作为《红军与茅台酒》的红色历史故事写进了茅台酒厂文化中。
在长征结束后征集的回忆文章中,其中有一篇题为《茅台酒》的文章,是时任红一军团教导营教员熊伯涛写的。文章写到,还离茅台有五六十里的时候,很多人就在打听“茅酒”的消息,特别是在没收土豪财物时。进遵义前有不少人在泥滑路中跌跤,互相之间也以“明天拿前面的茅台酒来滋补一下”作为安慰。到茅台镇时,看见“成义老烧房”里面摆着上百口可装二十担水的大缸,还有几千瓶已装好的。熊伯涛和他的战友们喝了个够,还用衣服包着三瓶酒带走。
除了熊伯涛的回忆外,红军一些高级将领也有回忆文字。据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回忆,打下遵义后,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了分给群众,留了部分给部队。“时候,我们指战员里会喝酒的,都过足了瘾,不会喝酒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擦脚活血,舒舒筋骨……”
在遵义会议后调任一师参谋长的耿飚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十六日攻占仁怀。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里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们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细细品尝,不会喝的便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
长征时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的__民在回忆录中的写得更为丰富。当时有战士想到白酒能舒筋活络,连日行军打仗两条腿都跑得酸疼麻木,于是用茅台酒擦擦腿脚。消息传开后,有战士拿脸盆找酒窖去打茅台酒,还把酒盛在脸盆里,轮流泡脚,互相接摩揉搓。____警卫员也给他打了半脸盆茅台酒来,不过却被____评了,警卫员还争辩说“兄弟部队早用这个办法泡脚了,你还批评我”。
何涤宙的《遵义日记》等文章被删除,是因为按照50年代宣传工作者的思维逻辑,发现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干部的某些叙述,已经和当时宣传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的叙述典范不相容。建国之后,人们对长征的认知已逐渐程式化,删除这些与主流表述不相符的文章,也就“合情合理”。
关于遵义的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遵义一带即有人类栖息繁衍。在桐梓县岩灰洞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测定,为距今20.6~24万年。桐梓县马鞍山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也发掘出大量石器骨器,还有丰富的用火遗迹,年代距今为1.8万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习水县境内,也先后发现许多石斧、石锛、石网坠等古人类工具。
公元前8至5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范围。
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
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播州从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间,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
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今遵义市大部分地域属于这两府,还有部分地域属于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
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民国24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