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节的起源传说
风筝节起源于中国的唐朝,中国的很多城市也依旧有风筝节,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风筝节的起源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风筝节的起源传说
风筝节起源于唐朝的中国,中国的很多城市也依旧有风筝节,而其他东南亚各国也几乎都有风筝节。不过可能是历经千年的变迁吧,这些国家的风筝节都已经不在同一个季节了。这些国家的风筝节加起来的话,节日的期限几乎延续全年。
风筝,中国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鹞子”。“风筝”这个名字,大约始于五代(公元907——960年)据明代郎瑛《询匈录》记载,五代有位叫李邺的,在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在纸鸢头上系竹哨,放飞时,风入竹哨,发出像“筝”一样的声音,故名之为“风筝”。
风筝是怎样发明的?有人说是我们的祖先受到风吹斗笠、树叶的启发,有人说是受帆或帐篷的启发,也有人说是受了飞鸟的启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最早的风筝出现在中国,却是国际风筝界一致的公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墨翟(公元前 468-376年)居鲁山(今山东潍坊青州西南部一带)时曾“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就是世界最早的风筝,别具匠心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后来,墨翟把制造木鹞的方法传给他的学生公输班(又称鲁般、鲁班),公输班又加以改进,用竹 为材料制成“竹鹊”,能在空中飞三日之久。公输班还曾“制木鸢以窥宋城”,把风筝用于军事。早期的风筝还被用于传远消息、测量风力等。据<<独异志>>记载,太清 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被叛军侯景困在南京附近的台城,简女献计作纸鸢藏诏于中,飞空传书,以谋援军,因风筝被敌方射下来而不果。
风筝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大约从唐代开始。公元713年,唐玄军李隆基曾在山东蓬莱宫宜春院观看“八仙过海”风筝的放飞。宋代的<<宣和风筝谱>>有多处记载着帝王贵族玩赏风筝的情况。由于造纸述的出现,风筝改用纸糊,大大降低了费用,很快传入民间。此后,随着国际交往,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恰如一位外国风筝专家所说的:“中国人民在两千年前就发明了风筝,这是举世公认的。风筝引起人类飞向天空的遐想,导致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飞机的发明。” 时代的进步使得风筝的作用也随着发生的变化。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经有过多次的转换,其最初的功能据说是用于军事,许多历史资料中都曾提到:汉将韩信曾将风筝放飞到空中,根据风筝的放飞线长度来计算到未央宫的距离之事。在史书中曾经记载过,公元559年,齐文宣帝下令让囚犯乘坐风筝,从八丈(大约26米高,今残台高12米)高的金风台上向下飞行,能够飞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被囚禁者急欲求生,“各乘纸鸱以飞”。结果,中有一个叫黄头的死囚乘风筝滑翔成功,安然飘到城外一个叫紫陌的地方,但后来又被捕,饿死在狱中。
唐代前的风筝可能多为尺寸比较大的风筝,可以进行载人飞行,成功与否另当别论,只能推测放飞的技术已经成熟。 〈新唐书 田悦传〉又记,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将张丕被叛军田悦的军队困在临名,情况危急,张丕“急以纸为风鸢”,其上书有“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之言,风鸢升空后“高百丈,过悦营上”,田悦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书终于由风筝送达援军,因而解围。到了唐代中期,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能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使得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开始使用纸张。风筝走向民间,风筝的类型也多了起来。中唐诗人元稹(公元779-831年在他的咏物诗〈有鸟二十章 纸鸢〉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有关全文详见参阅风筝诗词栏目)。其他一些诗人也在唐诗中多次写有咏风筝诗词。通过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盛唐时期的风筝活动情况。
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宋徽宗便是一位风筝的热心倡导者。他除了自已在宫中放飞风筝外,据说还曾主持编撰了一本,〈宣和风筝谱〉。因有文人的参加,象形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风筝已成为儿童们的普通玩具。小儿竞放风筝已成为春天郊外的一景。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使制作风筝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另外还出现了一种专门放风筝的职业人”赶趁人”。在当时,许多画家也乐意取放风筝的题材入画。宋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郭忠恕的画很受人们的欢迎。
而到了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由于年代距今不是太远,有不少的文献资料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明清时期的风筝无论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放飞技艺上都比从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明清风筝的装饰手法上也较过去丰富。风筝和各种民间工艺开始有机地结合起来。当时的年画作坊还用木版年画来印刷风筝纸,民用纸扎艺人所用的装饰手法和材料也多样化起来:有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在音响装置上也有发展,除过去的响弓外,“又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气播响,曰‘鹞鞭’”,在沿海一带,还有用葫芦、白果壳做成哨子,个数、大小不一地装在风筝 上,发音雄浑,周围几里均能听到。明清时代,许多文学家、画家还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佳作。明代画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晚年时画了许多风筝画,并题了许多风筝画诗,据后人统计有30多首。在杨家埠和杨柳青年画中也有以放风筝为题材的。当时,许多文人也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朋友,并认为这是件极风雅的一事。这其中以文学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琴最具代表。他在其作品〈南鹞北鸢考工志〉对风筝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据传在这部书中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制技法。
近代,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风筝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风筝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开始普及,国内外的风筝比赛促进了风筝这项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这项活动家中来。
风筝节的节日分布
潍坊
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截止至2012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九届风筝会,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一般定于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风筝都潍坊举行。1984年举办第一届潍坊风筝节以来,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旅游者以4月20日前抵达潍坊为宜。
潍坊国际风筝节不但是交流风筝技艺的节日,也是了解风筝民俗文化的好机会。整个潍坊风筝节期间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动。传统的民族花灯展览,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绝妙的燃放技巧,展现历史戏剧故事场景,令人不胜激动和赞叹。
风筝音乐会上,艺坛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潍坊风筝历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优美,放飞平稳, 易于起飞。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的杨家埠村,便是风筝的故乡。杨家埠风筝以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闻名,分为串子类、板子类、立体类、软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杨家埠木版年画,则是驰名中外,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列齐名。在这里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典型的民间建筑四合院式的风筝与木版年画作坊,并能看到艺人们刻制年画,扎制风筝的技艺全过程。历届风筝节的中外风筝佳作,在潍坊风筝博物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博物馆——陈列展出,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在第六届风筝会上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其总部设在潍坊。同时,潍坊国际风筝节又是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的盛会,期间举办潍坊市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吸引着大批中外客商前来洽谈贸易,技术交流和观光游览。
武汉
2014第三届华中木兰草原风筝节于2014年4月12日开幕。本届风筝节将云集全国风筝高手,本次风筝节由木兰草原风景区和湖北省风筝协会联合举办,本次风筝体形之大,品种之多,数量之众为华中地区之最。在为期一个月的风筝节中,将有上万只形态各异的风筝与广大游客见面。届时,木兰草原上将出现上万只纸鸢齐飞,上万个梦想齐飞的盛景。
此次风筝节不仅有专业的空中风筝表演,20余组2米以上的巨型风筝和数千只来自全国各地、形态各异并具有不同文化色彩的风筝,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了解我国的风筝文化和历史。
地处武汉市黄陂区的木兰草原是华中唯一的AAAA级蒙古风情景区,位于武汉黄陂区王家河街道聂家岗,荆楚名山——木兰山东面,湖北十大休闲度假区——木兰湖的南面,属“木兰八景”之一。
景区距武汉市中心36公里,最近的高速出口12公里,交通十分便捷。4月的草原,绿草如茵,广袤无垠,山花烂漫,景区内一片自然、宁静而祥和。记者看到,游客们一到景区,都要鱼贯而入先在标志性建筑门楼前合影,然后自由自在地在清澈的白鹭湖边和宁静的蒙古部落前的草原上散步,还有很多游客走进蒙古包去欣赏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和乐器演奏。
由于木兰草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草长莺飞的4月里,特别适合放风筝。“手中握着一根细线,看那万千纸鸢飞翔在无边的天际里,悠然悠哉”。据悉,此前木兰草原已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华中最大的风筝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黄陂区王家河观看风筝大赛,并领略武汉的草原文化和塞北风情。
多名曾在国际、国家级风筝比赛中获奖的全国各地专业风筝高手将齐聚木兰草原,为大家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其中气势磅礴的中华龙、由十名美女组成的特技女子风筝表演,绚丽多彩的图案编队飞行,带来最震撼的视觉冲击,让现场观众感受到空中芭蕾的艺术享受。还有由著名漫画家田恒玉先生亲手绘画制作的各种漫画风筝、世界上最小的微型不对称风筝、红楼梦风筝系列等让您大饱眼福。
阳江
阳江有“纸鹞城”、“中国风筝之乡”的美称,与“风筝之都”山东潍坊并称南北风筝最大的两大流派。从1992年开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阳江都在南国风筝竞技场举办群众性风筝比赛。
阳江风筝有14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阳江已有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据说那时有一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北山一块“仙掌石”上凿了一个“流杯池”,每到重阳佳节,就邀请各界名流,集于石上,一面“曲水流觞”,一面放风筝观赏,周围百姓也在山间支起帐篷观看。 《阳江县志》载:“重九日,结伴携酒选胜登高,士人赋诗,儿童放纸鸢较高下。”到了清代,场面更为壮观。清人林葆莹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可见当时之盛况。
阳江的风筝,品种繁多,构思精巧,格调古雅。传统风筝又叫“生气风筝”,有“百足”(蜈蚣)、“灵芝”、“崖鹰”等10多种,放起来随风飘舞,栩栩如生。其中有一种能鼓风而上,在高空定位,任人观赏的,叫“排蓬风筝”,常见的造型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10多种。还有一种“风蛾风筝”,能在空中自动点燃炮仗,犹如飞机发射火箭似的,更有趣味。大型的风筝高达10米,直径3米多,重20多斤,要十几个人拉着跑,乘五六级风才能上天。最长的“龙利风筝”,长达30米,由100~200个糊着彩纸的小竹圈串成,圈两旁插上扫帚枝,状似蜈蚣,放上天后能伸能缩,左右晃动,形神毕俏。 其中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风筝十绝。
重庆
2015年4月4日,重庆武隆2015国际风筝放飞节开幕,世界最长风筝亮相举行放飞表演。据介绍,此次活动有来自新西兰、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瑞典、德国、奥地利、南非、美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及中国13个国家的13支队伍参加。专业人士现场举行世界最长风筝(6000米)放飞表演,远超5000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该风筝由2000片印有“中国梦”的片叶组成,全部放飞升空需要花上6—8个小时。图为国际风筝节开幕,长达6000米的世界最长风筝放飞。[2]
放风筝的运动意义
放风筝是一项全身的运动,益处是多方面的:
1、消疲健脑。放风筝时,心无杂念地关注空中飞舞的风筝,腿奔手拉,眼要仰望远眺,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虑;
2、增强体质。借助野外放风筝,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既享受了大自然的美景,又舒展筋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扩张毛孔、泄热散郁,还能增大肺活量,有吐故纳新、促进代谢、维持身体内分泌平衡等作用;
3、锻炼身体各部位。放风筝锻炼人的腿、臂、腕、手、腰、肘等各个部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4、改善视力。在空旷的户外放风筝,可以调节视力,消除眼肌疲劳。中老年人在放风筝时要注意保护颈部,头颈不要长时间后仰,而应后仰与平视交替,以平视为主;
5、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仰观扶摇直上的风筝,可催人奋发向上,意气风发。
放风筝也是一项健脑运动,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仅仅处理好放风筝和风向风速的关系,就得让放飞者动一番脑筋:风筝飞起来的必要条件是地面有风,但风速过大也不好放飞,因为这时空气水平方向力量过大,风筝不易“抬”上来,也很难控制;放风筝最怕的是风向不定,因为此时风筝最容易“栽”下来。古人认为放风筝的较高境界是:放时相牵,一线相连,未放之时,如马卧槽,放飞后如同进了赛马场,要精神抖擞,把线看作缰绳紧拉,如同驯马一般,然后望天入静,随飘移而前后奔走。
放风筝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会消除人的内心杂念;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感到开阔;此外,春季草长莺飞,触目皆景,放飞风筝,如同一次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
风筝节的起源传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