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出台"一揽子"打通创业"通道"的政策
近年来,面对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市把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探索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以释放大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我市着眼于人才队伍的梯次培养,把大学生作为推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以培养、激活大学生这支最年轻的人才队伍为抓手,以建设“中西部青年创业第一城”的目标,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创业服务、改善引领和带动了一大批大学生在蓉创新创业。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问题,更为成都发展提供青年人才资源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共实现大学生创业5000余人,带动就业40000余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累计实现产值50亿元,诞生了一批向产业高端迈进的创业企业和人才。由赶集网和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4年应届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成都跻身2014年应届毕业生十大就业城市第三,仅次于广州和北京,超越了深圳和上海。
政策引导 打通创业“通道”
《关于进一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意见》《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意见》《成都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吸引留学人员来蓉创业服务政策的实施意见》《成都市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近年来,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我市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在这背后,是成都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养激活本地人才的探索。
成都高等院校密集,研发机构聚集,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52所普通高校,95所职业培训院校,汇聚了30余家国家级研发基地和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如何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全市人才工作的重大任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王乾说。
以培养、激活大学生这支最年轻的人才队伍为抓手,成都把激励创新创业作为制度设计的牵引力,打造孕育创业种子的沃土和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机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包括房租免费、税收奖励、创业补贴、贷款贴息在内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上生产一线、走向“五大兴市战略”主战场。
同时,加大人才投入,优先保障,每年设立7.5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5亿多元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都人才计划”也专设青年项目,为创新项目优势明显、创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大学生每人给予50万元的资金扶持,打通大学生创业渠道,拓展事业平台。
为保证制度落到实处,我市成立了由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门资源、集成扶持政策、强化推进力量,形成组织部牵头抓总、团市委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扫除观念、政策的“拦路虎”,提升各项政策到达率,让大学生在阳光明媚、自由舒畅的“政策环境”中创新创业,创造奇迹。
建创业园 提供优质“土壤”
大学生创业者王春波,所创办的亿盟恒信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年产值过1亿元。但在创业之初,却因注册门槛、资金等问题险些夭折。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他感慨颇深:“在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委、政府及时伸出援手,帮助我们落实房租补贴、给予资金支持,我们才没有倒在起跑线上。”
这是全市5000余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者的一个缩影。为帮助大学生迈好创业第一步,我市以建设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着力构建以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培育体系,为创业“种子”们提供优质“土壤”。
按照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原则,以每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不少于5000平方米的标准,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至少1年以上的免租办公用房,给予5—10万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以及社保及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的燃眉之急,降低了创业成本。截至目前,全市在15个区(市)县建立了28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共有场地31.2万平方米,现有在园项目1131个,累计入园项目2127个。
此外,我市还在“政府主导”建园模式的基础上,及时引入市场机制,指导各区(市)县因地制宜建立“校地合作”、“地企共建”等多元模式。在高校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成立青年创业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街,大力开展信息咨询、经验交流、项目推介、供需对接、创业沙龙等活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形成与创新创业园实现功能性互补、联动式发展。
一批创新活跃、创造力强的年轻公司诞生:迅游网络成为中国网络游戏加速的主要服务提供商;亿盟恒信成为中国车载物联网标准制定单位之一;虹华环保在PCB印刷线路板、电镀废弃物处理方面取得国家专利40余项,实现了废物高效循环利用;乐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攻互联网领域,其产品多次进入Appstore市场应用类下载前10位,被评为中国西部十大移动互联网创业企业……
量体裁衣 搭建服务平台
与社会创业者相比,大学生创业面临着参与度不高、项目缺乏、资金不足等瓶颈和障碍。我市打出“组合拳”,在积极的创业政策、完善的硬件服务之外,以大学生创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起涵盖金融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创业导师、见习基地、中介服务的五大服务平台,以支持支撑大学生成功创业。
解除资金瓶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跟进,创新推出“金融服务菜单”,搭建股权融资平台、拓展债权融资渠道,构建“政府支持资金+创业公益借贷+创业投资基金”多元金融支持体系。创新打造“8号平台”——每月8号举办资金项目对接活动,帮助7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累计获得了超过1亿元的债权或股权融资。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累计获得各类融资超过10亿元。
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已形成配套较完善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认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2家,资产规模超过12亿元,在降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团队研发、测试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组建起由优秀创业人才、风投专家等构成的400余人导师队伍,“一对一”辅导支持大学生创业,弥补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的“短板”。先后组织开展企业管理、法律知识等各类培训1200余期,培训大学生30000余人次。
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团队提供企业入驻、高企认定、专利申请、成果鉴定等方面的各类中介服务,累计为大学生开展各类专业培训500余次。
同时,依托“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成都高新区、创业园手机游戏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和实训服务,增强在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帮助他们赢在“起跑线”。
据介绍,今年,我市还将启动“创业新星计划”,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每年遴选100名大学生创业典型,加强重点培养,助其成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