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创业之路>

创业应该看什么书

若木分享

  自媒体人阑夕读完创业家出品的《创业小败局》,感悟创业者的迷惑有三:最先也最容易会被自己的“产品”迷倒“;第二个诱惑是“成功”;第三个诱惑可以叫做“交情”。他建议:“所有想要走上创业这条道路的人,都应该先看看这本书,尤其是大学生。”

  “我希望你读完这本书也是带着释然的心情,而不是带着痛不欲生的心情。”创业家杂志牛文文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这样说。

  但是实际上如果不是真的亲自去做了这件事,“难度”这个词永远只是字典上的一个语言符号。

  黑马营的诸位导师、顾问甚至师兄都在这本书的案例点评里多次提到,创业这件事是被媒体有意无意美化了的事情。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成功案例,然而这条看起来明明是阳关大道的路,实际上比高考还独木桥。

  北京壹人壹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蒋宇飞在点评某个案例的时候,提到了这样的数据统计:“初创企业3年内存活率不足10%,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对过去10年获得VC的3.7万家企业持续追踪,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公司以10亿美金的价值成功上市。”在目前国内投资热钱涌动的环境下,这本书可谓是正当时的一声棒喝。

  所有想要走上创业这条道路的人,都应该先看看这本书,尤其是大学生。好几个案例点评中,前辈们都提到了对大学生创业的保留意见。书中的各位试错人都并非等闲之辈,有的手中有大把的资源,有的一开始就拿着千万级的资金,有的拥有后来被市场证明的良好的商业模式,可是他们都没有成功。

  任何人都不应该傲慢到觉得自己更有必胜的优势。

  这条路上迷惑众多,创业者最先也最容易会被自己的“产品”迷倒。想想看,它在你脑海里盘亘了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每每想起总觉得美丽得让你血脉喷张。让你陷入热恋的那个Soulmate也不过如此。可是和产品谈恋爱永远是大忌,书中数个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人的注意力是有极限的,过于专注产品必然会遗忘客户和市场,最终剩下的只是一块鸡肋。

  “成功”是第二个诱惑。所谓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在创业里并不是为了励志,而更是为了提醒创业者,当成功像个软妹子一样扑进你怀里的时候,不要忘了站在她背后那个虎视眈眈的叫失败的丈母娘。无论是盈利、融资、市场肯定哪一种形式的成功,都不能微醺到乱了脚步和节奏,进退失当是成功之后最容易导致崩溃的问题。

  第三个诱惑也许可以叫做“交情”。创业团队的革命情谊似海深比山高,可是梁山泊都失败了,感情是没有用的。如何保证有效沟通,如何确保有效的股权划分,如何保障决策理智执行力到位,才是应该被时刻铭记的。不愿意摊开来讲利益和权责,可能在一时间能够保全兄弟情,但是最终导致的永远是撕破脸。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在阅读这些案例的时候,会觉得里面有很多低级错误,但是在亲力亲为的时候却应该把所有的愚蠢都亲自刻上达摩克利斯之剑。

  书中有些案例值得一提,我也做了些许整理,附录过来:

  资源是饼,也是坑

  创业人:朱郁丛,原搜房网家居集团大区总经理 亏了80万

  项目:求职帮。想用电话的方式解决蓝领阶层求职问题,在做了一些数据调研之后选择依附于联通的114平台,结果联通的114平台执行推广是个坑,于是整个项目离最初数据预想差太远,又没有找到好的转型办法,终告失败。

  点评:“案例更多体现的是对客户需求的判断和评估出错,所以导致了对资源的判断失误。拥有资源的公司应该更好地钻研客户需求。”

  在和投资人的斗争中失败

  创业人:小K 大学生

  项目:服装电商。投资人在大学招聘时偶遇小K,后来投资人想做互联网,就找小K来做。投了200万,小K觉得投资人财大气粗所以没有选择淘宝,而是做独立电商网。投资人不懂行,但是热衷于参与项目,导致品牌混乱、销售无力。

  点评:“完全陌生的行业里创业学费太高。缺乏理性路线。缺乏有效沟通。”

  被抛弃的巨鲸

  创业人:陈戈

  项目:巨鲸网。拿了姚明300万,和Google合作的音乐搜索。Google退出中国之后,流量中断,又不愿转型,数次错过机会,死亡。

  点评:“Google导入流量70%,典型的寄生型产品。不要和产品谈恋爱。”

  传统企业的转型之思

  创业人:王小冬

  项目:大树网。打算做大学生的运动鞋生意,搭了大量的线下销售和推广团队,去铺校园推广,养了近百人的技术开发团队,但是管理不顺。最后烧钱烧得太凶,刚搞了一次双十一,还从易迅挖了高层过来,就进入了濒死状态,王小冬已离职。

  点评:“大树网企图将商城、交友、人力资源、跳蚤市场四个板块集于一身,导致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你是干嘛的。然后推进节奏过快,盘子过大。创业需要对固定成本保持高度警惕,节奏上要先解决自己不熟悉的环节。”

  “草根牛博”分家记

  创业人:樊少

  项目:草根微博。樊少是新浪微博大号 @当时我就震惊了 的拥有者,2009年开始做微博大号,后来和南京伊光旭等人认识,包括@创意工坊 等大号的运营者。后来合伙做,但是分居两地。伊注册公司要30万,打算要樊合伙,樊要51%股份,谈崩。后来到北京见了蔡文胜,拿了100万投资,结果伊只和蔡分了股份,其它人都只给3%左右,谈崩,各自带大号出走,拆了家。

  点评:“股权设计一忌江湖方式处理,结构不清;二忌平分或者分散,没有带头大哥做决策中心;三忌配错,非关键人有大股份。”

  自己造出的“成本黑洞”

  创业人:刘源

  项目:西米网。2008年开始做办公室白领零食的电商网站,一开始小规模的时候通过发传单之类的在北京商业CBD之类的地方挺成功。后来开始追求2小时送达,于是自己搞仓库、物流,还同时开线下体验店。于是成本迅速上升,没有等到风投就挂了。

  点评:“看起来是成本黑洞,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抓住办公室白领的真实需求,办公室零食你为什么要追求配送时间,还搞线下体验店完全没有道理。相比较三只松鼠,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符合了用户群体在期待、炫耀、话题、欢乐等方向的综合体验,所以活下来了。”

  精锐教育的“北伐战争”

  创业人:张熙

  项目:精锐教育。线下的中小学教育公司,主营1对1教育,在上海做得风生水起。后来试图冲击北京市场,快速扩张,不料北京市场饱和,竞争无力,接下来很快遇到内部管理问题,目前已经退出北京。

  点评:“没认真了解市场,不及时悬崖勒马,攘外未先安内,星巴克模式复制失败(打算用服务黏住用户,但是星巴克其实是靠文化产品和渠道)。”

  巴山农夫受挫记

  创业人:董生辉

  项目:巴山农夫。湖北做新农业的公司,先拿了2000亩基地,又拿了1000亩农民流转地(就是租农民的地,让人种,自己去收),主做黑猪和有机蔬菜两个内容。一开始营销推广渠道选择都还可以,小有盈利,后来投资人着急施压,开始急剧增加品类,先后遭遇冷链品质落后、菜贩乱打农药、团队经验不足等问题,落败。

  点评:“项目内容太多,盘子太大,又是猪又是菜。2000亩没搞定又去搞1000亩流转地,不做周边市场跑去做北京,物流成本大。新农业比其它领域更讲究品牌,内容多导致品牌定义不明确。新农业现在整体营销人才缺乏,不能拿其它行业经验来套用,容易死。”

    6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