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市场营销>渠道>

写作的选材渠道

黄宇晴分享

  不少同学在写作时,常常感到腹内空空,总觉得没有合适的论据。好不容易想来一个写作的选材,还不能证明观点.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写作的选材渠道,欢迎阅读!

  写作的选材渠道

  一、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作文选材的“大粮仓”

  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所选择的论据大都以人物为主。在人物的选择方面,要注意避免雷同事迹。比如证明“顽强”,当我们选择了张海迪之后,就不要再选霍金。因为这两个人物都是残疾人中顽强的例子,都用在文中则属于雷同,达不到材料丰富的要求。试想,只有残疾人才顽强吗?当然不是。此外,对历史人物论据的选择要有一定顺序。一般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如选择民族英雄为材料,那要首先用岳飞再用文天祥,然后再用郑成功。时间不能打乱,否则给读者语无伦次之感。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尽量不要选择非常熟悉的人物,因为可能会与他人选材雷同而导致缺乏新意。特别是熟悉的人物不能详写,因为人物事迹尽人皆知,写得越详细就越啰唆。如果用略写的形式写一组,使语言构成排比,那么就会是另一种表达效果了。反之,大多数人不熟悉的人物则要详写,因为这种材料属于新颖材料,读者也想知道细节,这就需要详写。 例如:2008年广东卷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片段:英国首相布朗,在小时候的一次地震中,不幸被别人用脚踢中了头部,最终导致了左眼失明。不幸的遭遇让他痛苦万分,他曾很长时间躲在房间里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他的哥哥明白了他的心情,经过对他的一番安慰和鼓励后,大声地问他:“没有了左眼,凭借你的智慧,你也能够很好地去走未来的路,请你告诉我,你相信自己吗?”布朗当时大声回了一声:“是的,我相信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布朗通过努力成为政治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相信自己,对于哥哥的问题他并没轻易说“不”,最终,他成为英国的首相。 这段作文选择的就是国外的一个名人,布朗的这个故事想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熟悉的,因此作者作了必要的详写。既证明了观点,又显得材料新鲜。

  二、社会热点——作文选材的“资料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这就要求作文的选材也应与时俱进,这样的作文才更具现实意义。 世界发展风云变幻,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时事涌现。以这些时事为材料,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而且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选用的论据应当遵循新颖性原则,选取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来说理。另外,对时事热点,我们还要尽量选取那些体现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材料。对这些新鲜材料的运用,可以使阅卷老师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从而得到较高分数。

  三、课本内容——作文选材的“后花园”

  在选材方面,有的同学绞尽脑汁也搜索不到合适的材料。其实,我们没必要舍近求远,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研读课本和读本上的内容,调动课内材料,也照样能把作文写得意蕴深刻,文采斐然。

  课内材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包罗万象。无论是课文里的内容还是作者的经历、精神世界及理想追求,都可以作为我们证明观点的论据。

  有一点需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不可作为论据。因为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而论据的要求则是真实。比如有的同学用孙悟空被炼成火眼金睛证明“逆境中出成果”就不妥,但我们可以选择玄奘作为论据,因为历史上确实有这个人。

  例如:2008年安徽卷高考作文《带着感动出发》。

  片段:也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不曾感动过见多识广的你。

  也许,“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辛酸,不曾感动过历经沉浮的你。 也许,“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唯美,不曾感动过风华正茂的你。

  又也许,“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顿悟不曾感动过心如止水的你„„ 这是作文的开头,作者引用课本上的诗句,自然引出下文。这种点石成金的技巧是值得我们大胆尝试的。

  作文材料选取的途径

  一、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材料

  一个人出生之后,就要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认识外部世界,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而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材料,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多观察,勤积累

  屠格涅夫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平时很注意材料的积累,外出散步时要带上小本子,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而我国西晋时代的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伫中区以玄览”,意思是从广阔的生活中观察万物,才能引起文思。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强调观察、积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予以具体指导怎样观察、怎样积累。如在学完《紫藤萝瀑布》一文后,此文在对景物——紫藤萝的描写上很有特色,细致生动,运用了恰当的比喻,使文段生辉不少。针对平时学生不善观察,描写干巴的特点,我认为正好模仿此文进行练笔,于是我端来两盆学校老师种植的花草,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远看与近观,整体与局部,枝叶与花朵……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口述出来,并且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小组成员交流所见所感,在学生思维被充分激活的情形下动笔写,便轻松地以较好的质量完成了这次习作。而学生通过此次作文,学会了从多个角度观察,调动多个感官观察,积累了相应的写作经验。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每次作文都先进行实物、实地的观察是不现实,也没必要的,但养成观察的习惯,善于积累却是必要的,随时随地从生活中收集好的可用素材。 ②用心体悟生活

  写作,不但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还需要有深刻的体验。指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和思考,对于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重要作用。体验越深刻,独到的感受越鲜明,写出的文章才会越有个性,越有特色,越有感染力。

  二、从阅读中获取文字材料

  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古今中外都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一辈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读和写之间,读是写的基础,必须

  多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以上这些话,包含了他们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写作经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平时我鼓励学生广读博览,着意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从书中吸取智慧,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积累素材,同时“观千剑而识器”,逐步培养起对文字的细腻感觉,学生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作文的素材就更丰富了。具体做法是:

  ①关注课本,回归教材

  很多学生一边在感叹素材的缺乏,一边对身边的“宝藏”(课本)却视而不见,这是很多学生常犯的毛病。成天忙碌的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涉猎和加工浩如烟海的作文材料,那么,我们何不就近取材,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丰富资源呢?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名家名著,那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那一幕幕感人的情节、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一位位各具特色的作家……多年来他们正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我们何不从中选取写作素材呢?

  ②从经典著作中搜集写作素材

  “经典作品是经过历史淘洗的,具有高贵的品格,经典中有着最基本的,实际上也是最深厚的人性思考。”这是北大教授、也是著名课程专家温儒敏先生所说,确实阅读名著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提高了,就会有独立的思考,作文就会有思想深度,有深刻见解,不人云亦云。

  ③从阅读时文报刊中搜集素材

  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的报刊杂志不错,如《哲思》、《百花》、《读者》等等,经常阅读不仅可提升阅读者品味,而且可以从中开掘不少鲜活的材料。

  总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哪来的“发”?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会写、乐写、善写的大好形式就会指日可待。

    3248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