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市场营销>渠道>

防范窜货病症的渠道有哪些(2)

盈承分享

  病症4、广告药品恶性窜货

  A省代理商在全省各个县市均设有1~3个专柜,并在全省范围内投放了广告,产品的零售价与促销价全省统一。但是,有几个地级市忽然多出了很多专柜,价格比规定的零售价低30%,甚至一半,就算代理商偷偷收货也无济于事。这导致产品的可信度降低,企业的投诉电话每天响个不停,并出现了退货现象。

  诊断:

  现在,很多医药产品都是由经销商自行投广告、销售的,厂家以底价供货,而且价格一般在20扣以下。经销商的渠道网络较为完备,可以在几天内将产品在全省铺开,并投放广告进行宣传,很快就实现了市场占有率,形成销售高峰。同时,很多人也开始盯上该产品,特别是同类产品,其中最常见的窜货方法就是以假代理身份上演一场真假“孙悟空”。

  产品招商一般分为省代、市代、县市代三个级别。厂家规定代理商的首批提货量高则上百万,低则几万余,有的产品还不需要市场保证金。那么,假代理是如何操作市场的?请看如下数据:

  某产品零售价:158元/盒,一件100盒;

  首批提货量:20件;

  市场保证金:2万元;

  供货价:30元/盒(底价包干制);

  假代理市场供货价:60元/盒;

  假代理产出:60×100×20-20000=10万元。

  处方:

  如果产品在短期内就把某个省区市场做起来了,厂家就不需要急着招别的省份代理,因为已经有样板市场,不怕招不到好的代理商。如果别的省份有意代理产品的,要对其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朋友和产品代理商进行细致了解,看是否真代理,最好要意向代理商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运营方案来。

  病症5、跨省窜货

  今天货还在湖北,后天就在江西看到了,而且药品流通企业的出货价比厂价还低。

  诊断:

  大型医药流通公司为了吃厂家的月度、季度、年度返点,拼命低价放货到全国各省的中小型医药公司。

  如某药品厂家供货给医药流通公司的价格为10元/盒,医药公司的出货价却是9.8元,可能还会更低。如果厂家规定医药流通公司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甚至一年完成100万元的销量,就以总销售额5%作为返利。那就等于,医药公司如果完成销售量,供货价就可以为9.5元/盒,以9.8元出货当然可以接受而且有利润。

  处方:

  跟大型医药公司合作,一定要签订区域经销合同。合同上说明销售要在规定的范围内完成才能返利,如果是跨区域经销,就没有返利。特别是那些已经形成品牌的产品,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是新产品,与大型流通公司合作不但没有弊端,还有利

  病症6、终端药店窜货

  零售价统一为20元/盒的产品,厂家统一供货价为15元/盒,终端把货退回时,零售价却是15元/盒。

  诊断:

  药品的统一零售价和供货价是目前市场上最常用的价格模式,如果出现窜货,那么主要原因就出在业务员身上。在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的时候,为了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业务员也开始小规模窜货,如:A县业务员一月份要完成10件产品的销售量,目前还差1件未完成,于是他干脆低价把产品甩给B县某个药店,这样便能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指标,拿到公司发放的工资和各种福利。例如:销售10件产品共1000盒药品,业务员的工资为1200元/月,奖金500元,提成按每盒1元计算,合计为2700元/月。当剩下1~2件产品的任务未完成时,15元一盒的产品,业务人员就按每盒10~12元价格甩货,以达到任务指标。如按每盒12元的价格出货,1件亏300元。业务人员的工资如下:基本工资1200元/月,奖金500元,提成为1000-300=700元,合计2400元。

  如未完成任务,其工资就只有1200元/月,业务人员当然只有铤而走险甩货了。

  处方:

  解铃还需系铃人。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厂家内部人员互相窜货的行为,所以,厂家不应把制度定得太死。

145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