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市场营销>广告>

林蛙的饲养技术

佩珊分享

  林蛙又称雪蛤,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经济附加值较高。那么林蛙要怎么饲养?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林蛙饲养技术吧。

  林蛙饲养技术

  选种采卵

  选种目前养蛙主要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购。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目前养殖户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泽水甸子等静水区用撮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散开,运输方便。林蛙产卵高峰期一般在早晨5~8点,因此捞取蛙卵最佳时间应在上午6~11点。

  目前尚无种蛙的选择标准,根据林蛙的生长周期和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种蛙应选择3~4龄的,体质健壮、体重在50克左右,体色标准即黑褐色比较好。

  春采种卵林蛙一般在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出河,4月中旬到4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秋采种蛙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等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

  收购通过购买种卵、种蛙补充自捕量的不足,也是许多养殖户解决种源的一条重要途径。春季收购种蛙时应注意掌握好雌蛙排卵时间,准备翌年产卵,且须掌握好回捕时间和方法。

  运输种卵运输工具可用水桶,远距离运输或产出时间较长的蛙卵应在桶内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团互相粘连。在运输种蛙时不需要装水运输,无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在笼内加盖稻草等覆盖物,并经常洒水,保持湿度;中途必须用干净河水冲洗,避免蛙体干燥造成死亡。春季运输时要掌握好运输时间,不能长途运输,如果超过5~6天,种蛙就会不经“抱对”而排未受精卵。

  产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产卵场与天然产卵场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人工繁殖种蛙密度大,林蛙不愿意在产卵场内产卵,所以必须在人工控制下,强制在产卵场内产卵。可选择笼式产卵法和圈式产卵法。

  笼式产卵法用细铁丝或枝条编成笼子,将好的种蛙按雌雄1∶1比例放入其中,然后把笼子放到产卵池中,适当调节水的深度使笼内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产卵笼应放在静水区,远离出水口和入水口,种蛙配对后,在水温10℃左右时,7~8个小时便可产卵。要注意掌握准确的时间,及时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并把产卵后的种蛙取出送往休眠场。如果产卵池、孵化池与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选择中上游的几个池子作为产卵池。

  圈式产卵法在产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铁丝网围住。塑料膜或铁丝网高1~1.5米,向内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内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压实。按雌雄1∶1比例投放种蛙,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对为宜。为了提高配对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产卵后也应及时移送卵团和种蛙,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将整个繁殖场围起来,便于管理。

  孵化方式

  实践证明,采用自然孵化法比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温孵化、与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将卵按每平方米15团数量放在孵化池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长。孵化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孵化时,要将卵团放在浅水区,待卵团膨胀后再移到深水区。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区,由于卵团未膨胀,浮力小易沉底,受污染,加上深水区水温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损废。

  二是在孵化初期要采取同侧入水,出水和封闭(半封闭)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稳定和水的温度。池内水深在20~30厘米左右,夜间因气温较低要覆盖。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团被污泥污染。以蒿秸、枝条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将卵团控制在一定的区域,避免漂浮到池边被污染。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敌侵害,要及时驱逐家禽,特别是家鸭和青蛙等天敌。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环境宁静,避免振动池埂,不可搅动孵化池内的蓄水。六是孵化期水温应控制在10℃~15℃左右,经专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水温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天敌防范

  昆虫龙虱及其幼虫(水蜈蚣)、水斧虫、松藻虫、水虿等昆虫。主要危害蝌蚪,在放养前每平方米用生石灰0.1公斤将其杀灭,在进水口安装网片,防止这些昆虫随水流进入池中。

  鱼类鲶鱼、月鳢、乌鳢、鳜鱼、黄鳝等肉食性鱼类。蝌蚪、幼蛙会被大量吞食,放养林蛙前应彻底清池、消毒,不留这些凶猛之鱼,发现池中有这些鱼时,及时捕死。

  蛙类虎纹蛙、黑斑蛙、蟾蜍等。清池要彻底、多巡池,及时清除。

  爬行类蛇类、甲鱼、乌龟等,用竹竿、铁叉将蛇打死,用猪肝、蚯蚓将甲鱼、乌龟诱钓出来。

  鸟类苍鹭、翠鸟等,可扎草人恐吓。

  哺乳类老鼠,可用鼠药、鼠夹、电子捕鼠器清除。

  疫病防治

  红腿病红腿病是林蛙的主要病害,该病由病毒引起。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点状出血,肌肉呈红色,活动迟钝、拒食。

  防治方法将染病林蛙捞出,单放进一个池中,将池水配制成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再放入正常池中;或放在10%~15%的盐水中浸泡5~10分钟,2天后可治愈;还应对池水消毒,即先把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1%的硫酸铜溶液全池喷洒。

  肿腿病该病因腿部受伤后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病蛙腿部水肿呈瘤状,影响摄食,致使蛙营养不良而死亡。

  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同时喂服四环素,一日2次,每次半片,连服2天。

  胃肠炎本病主要由于蛙摄食了腐败变质饲料而引起,病原为细菌,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病蛙发病初期活动异常,躁动不安,不分昼夜围着饲养圈跳,颜色变成青色,有个别死亡。发病后期,大量病蛙不进食,病蛙反应迟钝,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此时治疗难度很大,损失也会加大。解剖病蛙可见腹腔积水,胃肠壁严重充血、发炎。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要立即清除所有死蛙,加强蛙场消毒,用欧速灵20×10~6浸泡连续治疗恢复到正常进食时,可用5公斤黄粉虫拌维生素A胶丸100粒、土霉素纯粉10克、兽用环丙沙星25克、多种维生素5克、酵母片40片混合拌匀,饲喂病蛙7~10天。

  注意事项

  确保孵化池蓄水充足春旱时,水源得不到保证,要确保孵化池蓄水充足,严防干涸。可将孵化池中间挖一深坑,使整个孵化池呈“漏斗”状,水少时蝌蚪可躲进深水坑,不至于因干涸而死亡,遇春旱时要每天巡视一遍孵化池,及时补水。

  注意放养密度蝌蚪初孵出时,每平方米水面不超过4000只,不宜过密,如果密度过大可随时往其他池中疏散转移,以后随蝌蚪日龄增大,每平方米水面放养数量应逐渐减少。

  选择适宜的上山路径幼

  蛙上山时,尽量使幼蛙避开陡坡或石壁,要人工辅助幼蛙转移至缓坡处上山。如果幼蛙上山道路不畅,群集一处,容易招引天敌,难觅食物,会造成幼蛙大量死亡。

  适当补充饲料幼蛙初上山时,密度过大,林中自然生长的昆虫不够众多幼蛙采食,可在幼蛙较密集处,投放一定量的低龄黄粉虫,补充野生昆虫不足的问题。

  提防人畜践踏在幼蛙上山时,可阶段性封山,禁止人员进山采集山菜和林下放牧,以免幼蛙被人、畜践踏致死。

  林蛙养殖管理技术

  1、林蛙的越冬管理

  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的活动减少,不再取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林蛙开始冬眠。林蛙的冬眠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在陆地上直接冬眠,另一种是在水中越冬。

  外界陆地直接冬眠时,场地中要铺盖枯草、瓦砾等,蛙可钻进土缝、枯草和瓦砾底下越冬,蛙场地要经常洒水,保持土壤的湿润。这种越冬方法比较简单,在南方地区林蛙可以安全越冬。

  水中越冬,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蛙进入冬眠期以后,就不食不动,在水中只要靠皮肤呼吸就能满足自身的耗氧需要。越冬池中要放置树根、瓦砾等供林蛙躲藏。池水要保持清新,定期换水、消毒,同时要保持池周围安静,不要惊扰林蛙,影响冬眠。这种越冬方法比较安全,即使特别寒冷的天气林蛙都可安全越冬。

  2、林蛙的抱对产卵

  第二年春天,(3月底4月初,各地区并不相同),气温升至10℃左右时林蛙即从冬眠中复苏,开始鸣叫。这时要将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比例1∶1放置于产卵池中抱对产卵。产卵池水深15-20cm左右,密度为30对/平方米,产卵池中要设置隐蔽物,池底要求平坦、无污泥。产卵高峰期为凌晨4-5点左右,白天一般不产卵。

  3、卵的孵化

  蛙卵产出后,卵团吸水膨胀,隔2-3小时后,可以捞出放于孵化池中进行孵化,不是同一天产的卵不可放于同一池中孵化。应注意卵团不能捞出太早,否则会影响受精率。孵化池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池底要干净无污泥,若卵团沾有污泥后会影响孵化率。孵化池水深在20cm左右,白天可适当降低水位,有利于水温上升,缩短孵化时间。卵团孵化后期,蝌蚪已基本成形,这时不能进行移动或运输。如果移动或运输会造成蝌蚪提前出膜,产出畸形蝌蚪,影响蝌蚪成活率。

  4、蝌蚪的饲养管理

  卵团经过5天左右时间的孵化,蝌蚪就会陆续从卵胶膜中出来,这时的蝌蚪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需要喂食。蝌蚪出膜一周后即开始投喂人工饵料,开始以泼洒豆浆、蛋黄浆为好,以后逐渐投喂煮熟的玉米粉、麸皮、青菜、鱼粉、猪肺等饲料。前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植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个体的生长,动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的发育变态。

  蝌蚪的饲养密度前期以1000只/平方米为宜,以后随着蝌蚪的长大要根据蝌蚪的大小进行分池,降低密度。分池时同样大小的蝌蚪在同一池中饲养。

  前期投喂饵料每天一次,量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宜。量不能过多或过少,过多则在水中腐败变质影响水质,过少则蝌蚪不能吃足影响生长发育。后期每天投喂两次,量也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好。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逐渐增加。从开始投喂饵料以后要经常换水,并要定期消毒。

  蝌蚪经过30天左右的养殖,就开始长出后肢进入变态期,以后再逐渐长出前肢。鳃开始萎缩,逐渐改用肺呼吸,尾巴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此时变态成幼蛙,在陆地生活。

  5、幼蛙的养殖管理

  蝌蚪进入变态期以后,要在尾巴消失之前将变态的蝌蚪转至预先消毒好的幼蛙池的水坑中养殖,让其变态。这时蝌蚪的放养密度为200只/平方米。

  刚变态的幼蛙,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生活,不需要投喂饵料。幼蛙的尾巴完全吸收以后,要开始投喂2-3月龄的小黄粉虫或1-2日龄的蝇蛆,并且用灯光引诱天然昆虫为辅助饵料。投喂时间为早晨和傍晚各一次,投喂量以场地中略有剩余为宜。并注意不要投进水坑中。

  幼蛙进池后,每天要根据场地中土壤的情况及时洒水,场地中既要保持潮湿但又不能有太多的积水。同时洒水的时间也要与投喂饵料的时间相隔2小时左右。阴天、雨天可少洒水或不洒水,晴天多洒水,炎热的夏季每天要洒2-3次水。

  场地中要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特别是夏秋炎热的季节更要注意。投喂的饵料要保持清洁,定期加抗菌素拌料投喂,同时饵料也要多样化,不能单一。每天要进行巡池,观察蛙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有敌害、逃逸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林蛙的主要敌害有鸟、鼠、蛇等,以鼠害最为严重。

  6、成蛙的养殖管理

  成蛙的养殖管理与幼蛙相同。


  看过林蛙的饲养技术的人还看了:

1.林蛙的养殖技术

2.林蛙应如何繁殖

3.食用昆虫养殖方法

4.最有前景的养殖业是什么

5.养殖艰苦创业故事

6.饲养野生动物需要什么手续

7.林蛙油的作用

    360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