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营销的策略
电影的营销手段好多,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电影营销的策略,欢迎参阅。
电影营销的策略
2015年07月03日讯 当落地硬广、微博话题、自媒体八卦等电影营销方式已经让大众审美疲劳的时候,一种崭新的具有技术含量的新办法油然而生。譬如梁朝伟、舒淇为《我是路人甲》写影评,林青霞也来为尔冬升撰文忆往事,连一向以高冷见长的陈凯歌也忍不住,为了给自己即将上映的新片造势,他写了一封“情书”叫做《对你说》。
其实,这封“情书”是一个有营销色彩的“感谢信”,感谢了片中诸位主演,最后感谢了自己的太太,“你一滴泪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不离不弃”。
陈凯歌的“情书”读下来让人觉得套话太多,其热情洋溢的文风应该属于获奖感言类型,而不是配合电影宣传用的,它的刻意冲淡了文字本身该有的诚意。虽然不至于差评,但也不会像读影评那么有意思。
以前的电影营销,走的都是直线,要么就是借主演大肆炒作,要么就是明星演员的朋友出来站台,很像是暴发户的做派。其通常的逻辑是,我的朋友遍天下,我有新片他们一定撑;撑的方式不讲究不要紧,关键是人到了,场面到了,皆大欢喜。
现在的做法,以写影评包括写“情书”的方式宣传电影,似乎想把电影营销从一种粗放式、简单粗暴的样态带入一种文艺小清新的境界,更像走曲线,是精英的做派:我撑你,可以写篇有关的文章。一来可以帮忙宣传造势,二来展示了个人才华,何乐不为。再者,连到现场的机票住宿都省去了费用,可谓是多快好省,点赞是必须的。
从《我是路人甲》梁朝伟试水写影评开始,到舒淇神助攻、林青霞推波助澜,这种营销方式确实赢得了话题,成为看官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影帝是一个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演员,却爱在横店看流星,梁朝伟原来是一枚潜水的影评人啊。粉丝更是像盗墓者突然发现一箱财宝沉浸在幸福中,心理满足感爆棚。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勇敢取胜,到第二个,就得用创意取胜。到了陈凯歌的“情书”,且不说自卖自夸,内容上除了一票感谢,并没有多少新意。看得出陈凯歌努力让文字变得感性,但效果欠佳。其实作为导演,拍摄发生的故事一定知道不少,像张震是如何习武,范伟如何牺牲色相……有这些才有起码的可读性。
明星们通常都会保持神秘,然而越来越多的真人秀让他们裸露在观众面前。为了与收视共舞,不少人甚至变成蛇精病,成了逗比高手。对于电影营销来说,传统的老路已然行不通了,挖掘明星的才艺,更容易勾起粉丝的痴心。这种取巧的新玩法好是好,但前提是才艺超过一般水准,还要有超过才艺的诚意,否则就是东施效颦。
电影营销策略方案
《失恋33天》营销:
如果说《失恋33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电影营销手法将掀起电影产业革命,那明显有吹嘘的嫌疑。但这部成本900万的小片毕竟拿下了2亿以上的票房,网络口碑也不差,在这个过程中,大张旗鼓地运用微博、人人网等新媒体进行营销起到了出其不意的宣传效果。而“失恋物语”也制造了足够多的话题,这些都是这场宣传战役中的点睛之笔。 第一招 网络营销 —— — 微博 、 人人网一个不少
《失恋33天》的缺陷很明显:演员阵容没有一位一线大牌明星,影片主创都来自电视圈,看起来似乎不太像是能大卖的片子。但当影片以900万的成本拿下2亿以上票房的时候,
并且网络口碑居然不差,所有人都HOLD不住了。而这样的成绩,与宣传方善于运用微博、人人网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有关。 以小博大,200万玩转宣传
《失恋33天》宣传负责人、媒体人出身的张文伯看到:电影宣传推广中,大片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失恋33天》只有200万左右的宣传经费,他决定做一次“战略转移”,借助微博和人人网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直接发布有效信息,直接与目标人群进行互动。由于明确了这部片子的目标消费者是大学生、办公室白领,张文伯试图通过系列创意和策划,让片子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话题效应。常规的电影宣传是把通稿发给报纸,把材料发给网站、电视台,这是一个单向传播;但微博是互动的,马上可以看到反应,节省了大量公关时间,还能达到分享互动的目的。 善用平台,宣传效果奇佳
对新媒体平台的善用,除了微博经营,宣传方还开发了苹果系统的App应用,建立了人人网的公共主页,整合了豆瓣影评、百度贴吧、微博等互动信息。
《人在囧途之泰囧》:
故事、档期、营销,一个也不能少
故事:
作为电影高度工业化的产物,类型电影不仅在题材选择和叙事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较高辨识度,也具有很强的商业性。为了获得经济利润、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电影制作者会为了实现观众在观赏电影前的某种心理期待,专门去把握市场定位和观众群品位的划分,这点也正是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取得高票房的原因之一。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充分尊重喜剧片类型的创作方法,整个剧本没有游离,采用了公路喜剧片的固定模式,即两位或以上的主演因为强大的外因不得不结伴上路,一路上状况百出笑果频发,最终主演联手完成目标并有所收获。2010年,以800万成本斩获4000多万票房成为当年票房“黑马”的《人在囧途》是公路喜剧片的一次本土化尝试,《人再囧途之泰囧》则将该类型贯彻的更加完整。
在人物设置上,角色身份不仅贴近生活中多个阶层,在故事里也有着明确的形象定位。有了《人在囧途》的铺垫,观众对继续饰演成功但焦虑的都市精英代表徐郎,和继续充当屌丝代言人的王宝已不再陌生,再加上黄渤饰演的高博,三个人身份、性格上的巨大反差,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仅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三位演员的个性化出演也让观众的“心理预设”得到了满足。
档期:
绝佳的上映档期为《人再囧途之泰囧》的高票房贡献不少,除了准确选取档期外,其中也不乏一些偶然性。
在一项“你最希望在贺岁档里看到怎样的电影”的网络调查中,有1196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有67%的观众选择“轻松爆笑的喜剧,有喜欢的明星最好”[2]。很显然,虽然大制作、强明星阵容的电影有一定的号召力,但在贺岁档里,更多人还是期望能进入电影院放松身心,观赏一些题材轻松幽默的电影,与节日气氛相契合,为自己释放压力。然而,在近年来的贺岁档中,更多涌现的是大投入、大制作的商业片,且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似乎成了大导们的最爱。去年有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今年则有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都瞄准了中国电影的票房黄金段贺岁档,主题的严肃沉重与“贺岁档”原本的含义相差较远。《人再囧途之泰囧》虽为中小成本制作,明确的喜剧类型片定位,专为“贺岁档”观众们的快乐消费而订做,可谓档期之“准”。
《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档期不只特意定在贺岁档,更是精密掐算首映时间。最初,《泰囧》把档期确定在传说中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当时片方给出的理由是,在“世界末日”那一天,与其坐在家里等死,不如在电影院里笑死。然而,离电影上映还有一个月,片方非常敏捷的把档期提前到了12月12日,因看到《一代宗师》后撤,《十二生肖》、《血滴子》、《大上海》又全都把目光放在圣诞档和元旦档,均在20日上映,正好留出了8天巨大的市场空档,这段期间既没有杀伤力的好莱坞大片上映,即便是往前一点碰上已经上映了两三周的《少年派》、《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也都已过了最强劲的势头,竞争有所减弱。《人再囧途之泰囧》见势插空、紧抓时机,票房一路飙升。
档期之“巧”,一个“巧”是先于2012年与《人再囧途之泰囧》同期上映的三部影片,竟巧合的主题都偏严肃沉重,似乎都在为喜剧电影《泰囧》暖场。反映灾难的《一九四二》、重新诠释历史故事的《王的盛宴》,即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梦幻影像让人陶醉,但主题之外的另一个故事仍让人寒颤不禁。几部影片相似的情绪基调让观众对娱乐的渴求没得到满足,对笑产生了强烈的饥渴,于是一部《泰囧》释放了观众的热情,在12月15日《泰囧》上映的首个周六取得9100万元的票房,超过《画皮2》创下国产片单日票房最高纪录。另一个“巧”,是碰巧赶上被国人爆炒的所谓玛雅历“世界末日”,当2012年12月21日结束,人们发现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后,岁末庆生的“狂欢”不期而至,作为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军,年轻观众纷纷涌进电影院,在12月22日(周六)这一天,《人再囧途之泰囧》以观影210万人次、票房6800万排名第一的成绩与《十二生肖》等几部影片共同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观影人数的历史纪录,以1.6亿元打破了中国电影单日总票房纪录。就像2011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成就了《失恋33天》一样,“末日狂欢节”把《人再囧途之泰囧》送上了票房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