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模式”潜行中国(6)
《商务周刊》:拉坦·塔塔是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2006年才进入中国,对于塔塔来说,是不是有些晚?
詹宏钰:在我与拉坦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得到他对中国非常感兴趣,甚至说很着迷。但拉坦以及其他董事们对中国市场也不十分了解,这是可以理解的。塔塔的内部管理或者工作流程都是非常西方化的,很像欧美企业,所以他们经常对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政府的一些举措不能够理解。我就需要跟他们解释,包括中国政府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相比印度,中国企业受政府影响比较高。
可以说,2006年,塔塔开始认真考虑进入中国市场。这个时候,塔塔也感受到中国在进入WTO之后,市场环境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变得更有秩序、更有效率、更有章法可循,塔塔认为进入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毕竟,印度与中国的差别实在太大,可能塔塔在欧美市场会很适应,但在中国,塔塔发现了很多现实的困难,对于塔塔来说,进入中国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商务周刊》:您所说的现实的困难是哪些困难?
詹宏钰:首先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在中国,企业的高层和中层、国企和民企的境遇都是不一样。其次,在印度,懂中文的人很少,中国人又很难听得懂印度式的英语,因此,语言沟通也是一个问题。除此之外,在中国企业或者政府的思想里,也更重视欧美企业,对印度企业的关注很少,可能只知道印度的软件不错,但对印度其他的优势产业了解很少。最后,中印之间存在的贸易逆差,也是阻碍两国企业发展的一个比较大的阻碍。总之,在中国市场,塔塔希望能够可持续的稳固的发展,不能指望一年实现100%激进和跨越式的发展。之前有媒体说塔塔进入中国是野心勃勃,这个用词有些不妥。
《商务周刊》:您在美国工作过多年,对美式企业的发展模式应该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您看来,塔塔的管理模式与美国的异同主要在哪里?
詹宏钰:塔塔有一套非常西化的业绩考核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虽然塔塔各公司的业务不同,但这个考核系统非常成熟,利用该行业的标准换算成一定的分值:例如对于塔塔钢铁的评估,就要将全球最先进的公司例如日本钢铁公司作为坐标,与他们相比,发现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行业标准换算成分数,如果表现太差,就会导致CEO撤职。塔塔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管理人才培训和储备模式,每年,它在高等学府招收二三十名顶尖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年龄在20岁左右,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轮岗和筛选,这些人就成为了塔塔最顶尖的管理人员,成为塔塔经管的中流砥柱。这种独特的HR培训方式,也是将塔塔的各个企业紧密联合在一起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