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互联网创业>

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案例

隆佳分享

  时代在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对广大群体进行了普及和覆盖,三线城市在创业中也开始首选互联网渠道。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案例1:“爱编织”马继伟:夫妇不要高薪“织毛衣”创业

  因为缺乏种子资金,如今“爱编织”平台还未上线。但是对于30岁的马继伟来说,放弃北京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高薪工作,返回山东老家创业这件事,初心并没有变。“即使暂时融不到资,我们也可以做订制相关的培训、接一些手工活,保持现金流。”

  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多年后,马继伟夫妇放弃行业高薪,当起了职业织男织女。准备把“织毛衣”这件事变成潮男潮女的“新宠”。虽然当前的进度已经有所耽延,但马继伟还是觉得自己的选择正确:“往大里说,我们还有点民族情结。编织行业日本比较发达,国内很落后,尤其缺乏好的编织设计师。我们希望整合、构建国内手工编织业的生态环境,推动手工编织业革命。”

  手工编织有多大市场?

  在很多人心目中,织毛衣只是家庭妇女的日常消遣。

  “之前我也像很多人一样,以为手工编织是个过时的行业。”马继伟说,关注手工编织,主要因为妻子刘会菊。

  刘会菊是山东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曾在济南做高级工程师,年薪十多万,在这个二线城市已经是高薪。但一直以来,刘会菊喜欢编织毛衣胜过编写代码,简直到了入迷的地步,在编织设计上的造诣,甚至超过了写代码。

  2015年春节后,刘会菊提出,要辞职专门做编织,并开发一个手工编织互联网定制的平台“爱编织”。

  马继伟仔细研究了手工编织市场。他发现,在专门的圈子里,手工编织依然非常火热。专业论坛“编织人生”每天都有上万个新帖子,淘宝上与手工编织相关的店铺有两万多家。

  现在的手工编织形式更加丰富,已经不再以功能性(保暖)为主,而成了一项兴趣爱好和技术。

  此外,在繁忙工作之余,手编可以让人减压,使人心情平静下来。也可以让人尽情地发挥想像力,目睹着编织品从自己手中一点点诞生,那种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甚至会让人上瘾。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尤其近两年的“双创”大潮下,私人订制业务越来越受青睐。相对布料衣物,毛衣因其独特的材质,更易做出美丽的款式。网上的各种私人订制毛衣,销量都很不错。

  奇趣的编织品

  经过半年多的走访和调查,马继伟下了决心,要和妻子一起创业。2015年11月,他放弃了北京年薪几十万的互联网金融工作,回到济南,参与到“爱编织”项目的开发中来。

  马继伟的设想

  关于“爱编织”,马继伟的设想是:汇集客户和编织设计师,将其做成一个类似亚马逊的平台。编织设计师在“爱编织”上开店,“爱编织”自己也将在平台上开直营店。客户可以去店里选款定制,也可以拿着自己的款式,去平台上“招商”。

  因为私人订制的属性,以及手工编织高度可定制的特点,“爱编织”平台上的毛衣和机器加工的毛衣就完全不同。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就出现了:由于用户体型不同,织法各不相同,复杂度可参见数学排列组合。编织者每次都要计算织法,将耗费极大的精力。

  这也是淘宝等一些平台手工编织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

  “爱编织”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大数据。

  刘会菊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编程知识,将复杂的款式标准化。编织者只要输入客户的身体数据,系统就能自动出来编织图纸。依据图纸,只要编织者有基本的编织知识,一天就能上手,能很快将一件复杂的毛衣织出来。

  这样一来,编织者的门槛大大降低了。

  “爱编织”的后台系统

  目前,后台系统已经收录了一万多种款式的数据,预计最后可达上千万种。马继伟表示,会尽快为后台系统申请专利。

  在业务拓展上,马继伟打算线上线下结合,与线上母婴平台、线下编织店、母婴店及服装店等合作,每个省会城市设立两三家合作店。

  在盈利上,将通过官方自营店、交易手续费、广告、编织材料等途径获取利润。

  艰难的冷启动

  把设想变成现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从马继伟辞职到现在,产品依然没有上线。

  马继伟透露,他请了几个朋友帮忙做平台,但朋友都是兼职,导致平台进展非常慢。而夫妻俩已经往“爱编织”里投了二三十万积蓄了,如果请再专门人员做平台,有些吃不消了。

  但是,没有产品只有概念,在投资趋冷的今天,投资人也显得非常谨慎。马继伟说,由于“爱编织”的目标群体是儿童和女性,接触过的投资人都表示看好“爱编织”的模式。但是,投资人希望看一个完整的业务逻辑,即“爱编织”正式运营后的业务闭环。这样,马继伟被卡在了这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上。

  但是,马继伟打算继续坚持下去。实际上,回济南后,已经不止一家公司邀请马继伟去任职。不过他都回绝了,“因为喜欢这一行,所以回绝的时候没有纠结。”

  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案例2:杨富伟:初中生从保安到千万富翁的逆袭

  中国花木网项目是国内林业行业唯一一个支持在线交易、多用户开店的花木在线交易平台。项目为苗木种植、花卉种植、园林绿化、资材配套等全行业的人员提供了一站式的在线交易平台,覆盖了B2B、C2C、B2C、C2B等交易形态。

  初次了解杨富伟,还是通过两个月前的一次创业评选活动。

  在人才济济的青年创客中,他算是个异类,同样参加评选,别人个个头顶硕士博士光环,他却出身草莽,学历一栏只简单写了“初中”二字。率性、勇气可见一斑。

  两月后,记者在中国花木网办公室第一次见到了杨富伟。

  眼前的杨富伟个子不高,留着毛碎短发,皮肤白净,黑色的毛衣和休闲裤显得干练有神,最引人注意的是他手腕上那块黑色的Apple watch,彰显出主人的潮流范儿。

  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充满活力、时尚和机敏。

  如果不是深聊,你很难想象他已在互联网业摸爬滚打了近15年,是身家千万、三家互联网公司的老板。他创立的“51啦”是中国最早的站长统计工具,曾一度占据全国高达80%市场,他经营三年的中国花木网,如今是中国最大的花木B2B2C平台,成为行业领航者。

  从保安队长到千万富翁:一个初中生的草根逆袭

  杨富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

  由于家中贫穷,1994年,年仅 14岁的他就从初中辍学回家,做一些小生意补贴家用。

  “当时就是开着三轮车赶集去卖小零食,饼干、水果一类的。”杨富伟回忆道,因为年龄小个子低(1.45米),他很难驾驭体型庞大的柴油三轮,所以每次发动机车时都需要求助于人。

  就这样一奔波就是三四年,杨富伟每日往返穿梭于各村的集会,十分辛苦。

  之后,杨富伟来到登封一所武校学习。为何去武校?杨富伟解释:“因为自己从小就喜欢看警匪片,很崇拜警察,希望自己在武校把身体练得棒棒的,争取当一名警察。成为‘杨队’。”

  在武校这一段时间,杨富伟有幸接触到电脑,并开始自学计算机。由于买不起电脑,他就拿硬纸板画上字母当键盘练五笔。

  从武校出来后,杨富伟并没有实现自己当警察的心愿。2000年,他开始随哥哥学习电脑,后因没文凭找不到相关工作,无奈一人去北京打工,当保安。因工作出色,杨富伟很快就被提拔为保安队长。

  就这样,从理想中的警察队长,到现实中的保安队长,杨富伟也算实现了他的“杨队”梦,从此“杨队”这个称号和杨富伟一生结缘。

  “在北京当队长的那段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对我影响非常大”杨富伟不无感慨地说道。“当时做保安的小区是别墅区,看进进出出的豪车和一排排别墅,激起了我心里一定要出人头地的想法。同时,我也在学习互联网,天天看互联网的书钻研。

  2003年,敏锐嗅到互联网行业商机的杨富伟辞去了保安队长一职,只身来到郑州创业,一个人开发网站统计工具,从最初的单机工具到“51啦”网站。令他想不到的是上线短短两个月,用户突破三十万,之后更以几何速度增长。不到一年,站在互联网风口的杨富伟就以此赚得了近百万!

  赚得第一桶金的杨富伟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再接再厉,用部分资本组建成立了“紫田网络”,主要业务从“站长统计”转向“域名注册”。2005年公司财报上一系列漂亮数字证明了这次转变的正确性:年营业额从几百万飙升至数千万!

  从一个穷苦农村娃到千万富翁,这听起来像传奇一样不可思议。但这对于热爱互联网、善于钻研、嗅觉敏锐的“杨队”而言,趁互联网大势雄起,一切都顺理成章。

  从互联网跨界花木行业:一个中国苗木大鳄的崛起路径

  对于转行投身“互联网+花木”,杨富伟半开玩笑地解释:“在搞互联网的人里面,我们最会种树;在种树的人里面,我们最懂互联网。”

  在2007年,杨富伟创办的紫田网络经历了一次危机的考验:作为IDC的服务商——紫田网络,所辖的一个网站被信息产业部查到含有不良信息,让提供关于该网站的相关资料。在联系到了该网站所在服务器的主人,得知此网站是他为朋友提供的空间,让学做网站的。对方按照要求提供了该朋友的详细资料,并关停了网站。后又因为各种原因,洛阳电信机房关停了网络,而他们的服务器正放置于该机房,更严重的是里面还包含着30万个客户网站。为尽可能将客户损失降到最低,紫田网络工作人员连夜开车将服务器转移至千里之外的杭州某机房。同时为了弥补客户损失,杨富伟本人将自己的房产拿出来做抵押贷款、公司也拿出数百万资金作出承诺:“如果有申请退款的用户我们将无条件全额退款”。这在全国IDC行业也是首例。紫田网络面对危机的敢于承担与真诚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肯定,也让紫田网络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2011年,杨富伟尝试带着他的“紫田网络”转型——在洛阳偃师、嵩县等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设“紫田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从事花卉苗木生产。“刚开始时想着种速生杨——每年将搞互联网赚的钱,投资在这上面,过个十年八年,一次卖了。”杨富伟说,后来考虑到种树回报周期太长,开始转行试水苗木。他和团队在洛阳承包了1200亩基地,种植绿化类苗木。同时他还在网上通过各大搜索引擎积极推广他的绿化苗木事业。一年下来,营业额超过400万。十里八村的乡亲听说了这个“卖树能人”,纷纷找他来帮忙销售。杨队二话没说,帮老乡们一口气销售了200万元的苗木。

  “毕竟自己是还是个农家子弟,对乡土有些执念。能够帮助村民致富,自己也觉得脸上有光,算是‘衣锦还乡’吧。”说到这,杨富伟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苗木生意越做越红火,找他帮忙的人也越来越多。2013年,杨富伟索性办起了“中国花木网”,一个专注花木的B2B2C平台。帮村民们搭建了一条“互联网”致富路。

  在杨富伟看来,市场上并没有一家针对真正意义上的花木销售的平台:淘宝系开店门槛高,且花木买方市场寥寥;58系无审核机制,信息发布随意,可信度低;而其他花木行业网站流量极低,功能缺失,不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服务。

  杨富伟瞄准这个商机,借力多年的互联网从业经验,“中国花木网”上线两年,已经有6万多注册会员,通过网站达成的年交易额近3亿。

  在布局线上的同时,花木网又在线下开展了37个服务中心,覆盖中国7个花木主产区、30个副产区的行动,为农户提供苗木采购、种植指导、渠道销售的解决方案。未来的3年内中国花木网将完成全国主、副产区布局。

  线下服务中心

  “未来,我们更倾向做苗木行业的信息发布、提示、预警。通过种线上价格、供需情况,线下种植面积、病虫害情况的整合,形成大数据,更好的服务农户。”这是杨富伟对“中国花木网”未来的期待。

  现阶段,虽然网站已经成为细分行业的第一大网,但仍未盈利。大量的农户仍然是在线上获取购销信息,在线下联系交易。“农户对于线上交易的认可还不够,这是一个漫长的习惯培养过程。”杨富伟说,“我们也在积极引导农户线上交易,盈收主要通过农户注册收取会员费、发布信息收取广告费。我们的服务还有很大优化空间,随着服务提升和用户量的增多,企业也将逐步扭亏为盈。”

  【百字观察】

  听杨富伟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没有高调的吹嘘,没有刻意的粉饰,你所能切实感受到的是一个农村小伙坚持逐梦的倔强,以及务实稳健的向上气质。

  从他质朴、原味的成长影像还原中,你仿佛能看到:一个初中毕业的14岁少年,是如何从起初的一个赶集逛会的小贩、一步步成长为保安队长、统计网站大咖、多家公司掌舵人,并最终打造中国目前最大的花木交易平台——中国花木网的嬗变轨迹。

  这个足够草根、足够励志的创业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案例。

  纵观杨富伟的成功路径,谁说草根创业无法逆袭?反观当下芸芸创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退怯和自满的呢?

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1.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故事

2.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项目

3.互联网成功案例分析

4.三线城市创业点子

5.适合三线城市的创业项目

    695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