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互联网创业>

青年创业家网络致富实例

弘达分享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网络创业热潮中。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网络创业热潮中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青年创业家网络致富实例一

  刘真海,23岁,今年刚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毕业,其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在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他出资10万元创办了微型企业——重庆软晨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办公系统软件的开发。之后,两次根据市场需求转型,进行微信开发及运营服务,今年的营业额有望达到500万元。

  一年以前,公司仅有3人,年收入100万元左右。一年后的今天,这家小微企业已经发展成40多人,年产500万元的规模。“创业过程大概有三步,首先广撒网建立沙滩;然后转型升级,在沙滩里捡贝壳;最后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在贝壳里找珍珠的过程。”谈到过去一年多的创业感悟,刘真海这样说。

  建沙滩

  做微信项目赚取第一桶金

  从起,重庆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微型企业政策扶持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这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刘真海便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代表人物。

  依靠5万元创业资本金的补助,90后大学生刘真海开始圈地打造自己的“沙滩”。刘真海踏出校门发现的第一个商机不是APP,而是微信。微信的“圈子营销”模式已获得众多商家的青睐,其中最紧缺的便是打造平台的技术人。发现微信这个商机后,公司开始第一次转型,将经营项目转向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微信服务、企业微信公共账号等项目,帮企业建微信平台等,并在公众平台上实现更多功能。

  刘真海看准了这个市场。“第一单业务是为一家餐饮连锁店设计微信平台业务。用户只要登录该店的公共平台,就可以查询餐厅信息、订餐、点菜,到店即可开吃。”刘真海说,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给这家餐饮店制作了一个微信平台,除去1万多元的制作成本,第一桶金赚了2万元。刘真海说,这个服务主要是收取一次性的微信平台制作费。有了第一个业务后,刘真海和团队又陆续做成3项微信平台业务,还为UME、巴将军、武陵山珍、美茜百货等知名品牌企业打造公众企业微信平台。

  “看似不错,实际利润则不高。好的微信平台通常在4万到5万元,这是的市场价。但是随着竞争杀价激烈,今年的市场价甚至跌到了1万到2万元。”刘真海说,虽然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100万元,但是做这种项目就是在不断重复,无核心竞争力将无法做强做大。他开始思考第二次转型。

  捡贝壳

  做运营管家公司驶上快速车道

  “在微型企业处举办的一次培训中,有个老板说他们有自己的微信,却不会运营和管理。我当时就想到我们可以做这个。”刘真海说,转型两个多月后,他们和7个商家签约,服务的领域涉及餐饮、租车、酒店、KTV等多个经营领域。

  “比起做项目的一次性服务,我们做运营,客户可以选择根据粉丝数量付费,也可以选择缴纳微信管理月费支付。比如,通过粉丝数量盈利就是通过帮客户建立和维护微信平台,多一个有效粉丝就可提成0.5-1元不等。”刘真海说。

  公司第二次转型后开始迅速发展,从小龙坎一个负一层的地下室搬到了解放碑的国贸大厦,团队人数也飙升到了60多人。

  找珍珠

  整合小企业打造智慧社区平台

  “微信服务重在如何驾驭。你可以帮十家、百家公司做运营,但那是帮别人做。要想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并把客户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我们进行运营管理。”刘真海说,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年营业额将能达到500万元。

  “微信服务相对于互联网来说,就相当于一辆火车上的一扇门,如何驾驭整辆火车,公司还得进一步转型。”从今年3月起,刘真海开始调整原有的业务板块,悄悄开始了第三次转型,将从事移动互联网的最底层制作转向整个互联网的布局。他与相关企业强强联合,正在打造一个智慧社区平台,这里包含了市民吃穿住用行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比如智慧旅游,公司先整合了一家专门做智慧旅游的小企业,制作了一个大的智慧旅游平台,将市内有名旅游景点:黄水、红池坝、金佛山等聚集到平台上,并为这些景区进行智慧系统建设,如票务、景区管理系统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从中获利。

  为了优化资源,他将团队人数缩减到了40多人,并将办公地搬到了重庆两江IT微型企业孵化园,享受每月20元/平方米的租金优惠政策,可节约上万元的运营开支。“市微型企业处不仅提供了办公便利,还通过人才培训,为我们接洽了很多客户资源。”刘真海说。

  刘真海说,微信的平台价值在于背后的庞大用户数据资源。而要想获得这样的数据资源就要做好免费的市民服务。比如和街道办合作,市民以后可以直接连接到街道办信息系统,进行政务信息查询。“如果不出意外,该项目明年可以进行内测,随后上线运营。”刘真海说,这将是他明年的重要工作。

  互联网创业,一定要有一双随时发现机遇的眼睛,发现了商机要立即付诸行动,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青年创业家网络致富实例二

  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三江镇的90后小伙刘伟伟自幼便伴着马蹄长大,因为缺乏客源,自家种的400亩马蹄销路并不好。为谋出路,有着电商工作经验的刘伟伟便想到通过网络营销将自家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从第一笔网络订单到今年年初,我们借助网络销售出去的马蹄有60多万斤,销售额达120多万元,占马蹄总产量的40%,网络销售已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刘伟伟说。

  90后小伙回乡网上卖马蹄

  刘伟伟出生于,大学毕业后在沿海一家大型企业做电商工作。7月,父亲在家里注册开办了公司,主要从事马蹄种植和深加工,年轻的刘伟伟想跟父亲一起干出一番事业,毅然放弃外面薪水不错的工作,回到三江镇和父亲一起创业。

  由于自家种植马蹄的时间不长,没有客户,只能依赖别人介绍,种植的400亩马蹄销路并不好。刚回到家乡,如何打开销路成为刘伟伟最“头疼”的问题。“我平时喜欢玩电脑,就到一些网站、贴吧上去发我们公司产品的信息,半个月不到,果真有一个广州客户主动联系我,一下子就要了30万元的马蹄。”尝到第一笔网络销售单的甜头,刘伟伟便将更多的心思花在了网络营销上,不仅创建了公司的官网网页,还时常在贴吧发布公司简介以及联系方式。

  “如今,客户遍及全国各地,借助网络销售,公司的利润也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全年的销售额达200万元,利润率近20%,达到40万元。”刘伟伟说。

  电商为三江镇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在利用电商开辟了产品销路、提高了产品知名度的同时,电商也在倒逼着乡村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刘伟伟介绍,今年9月,企业的深加工厂房将建成投入使用,主要生产马蹄糕、清水马蹄罐头、罐头马蹄片、速冻马蹄丁、速冻马蹄片等产品,同时,也将重点开拓企业的电商渠道,通过淘宝、微信等渠道销售深加工产品,打响三江马蹄的品牌。

  而在三江镇,除了刘伟伟,还有很多的村民利用电商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三江酱菜制品厂是镇上的老牌企业,但产品的销路一直不温不火,直到,企业的销售额也只有80万元。近几年,酱菜厂开始利用电子商务销售产品,当地长期在厂里进货的淘宝网店主也有十多家,江西最大的绿滋肴特产超市也是厂里的大客户,企业的销售额增加到200多万元。“,我们厂还从山东购置了先进的烘炒和高温杀菌设备,产品口味好了,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南昌县三江镇酱菜厂老厂长余真辉告诉记者,电子商务也正在倒逼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南昌县去年电商交易总额达60亿元

  作为南昌县首屈一指的国家级龙头企业煌上煌,是一家以畜禽肉制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9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后,也加快了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布局,先后与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合作,在网上建立了煌上煌包装产品销售旗舰店,助推公司包装产品销售,推动市场销售渠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企业以及个人都认识到电商多带来的发展契机的同时,南昌县也加大服务对接力度,重点培育电子商务新兴战略性产业,引导企业通过自建网站、加入第三方销售平台等方式,做活“吆喝”经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

  据统计,南昌县全县电子商务总交易额达60亿元,是上一年的7.5倍。而在南昌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南昌县也强调将创新发展新兴业态,大力引进电子商务龙头示范企业。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青年创业家网络致富实例相关内容

  

173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