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创业故事>

娱乐业大亨邵逸夫是怎样成功的

耀聪分享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字逸夫,生于大清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下面一起看下娱乐业大亨邵逸夫是怎样成功的。

  人物生平

  邵逸夫(Sir Run Run Shaw),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1910年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玉轩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四(1907年11月19日),儿子邵逸夫生于镇海,祖籍浙江宁波。邵氏兄妹八人,逸夫排行老六(成名后被尊称六叔)。有趣的是,邵逸夫和大哥邵醉翁、二哥邵村人、三哥邵山客的名字如出一辙,皆源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篇,原为“号”,叫惯了也就成了“名”。

  邵逸夫自幼受英文敎育,中学时入美国人开办的“靑年会中学”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时的上海十里洋场,娱乐事业已经相当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娱乐心”。邵逸夫的父亲玉轩是旧上海有名的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经营漂染、财务等多种生意。邵逸夫当时,上海剧院“笑舞台”的老板因无力还债,惟把“笑舞台”“断当”,邵玉轩遂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该剧院。邵醉翁走通俗路线,大演武侠戏,“笑舞台”一时颇受欢迎。1923年,邵家已趋败落,所有家业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剧院。邵氏兄弟毅然卖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破釜沉舟,成败在此一举。

  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都没有继承父业,全部投身娱乐圈,并弃本名而改别号依次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四兄弟别号均为大哥所起。长兄邵醉翁由买卖电影片子到放电影,到后来独树一帜,成立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自己拍电影。邵氏兄弟目光如炬,下决心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1924年出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该剧原是邵醉翁编导的一部话剧,影片获得极大成功。

  旗开得胜的邵氏兄弟为之欢欣鼓舞,之后一口气拍出《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和《孟姜女》等黄梅调古装戏,深受观众喜欢。

  邵醉翁自己是制片人兼导演,妻子陈玉梅领衔主演,老二邵邨人做编剧,老三邵山客主管发行,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也被兄长们拍的片子搞得心痒难耐,在片场中觅一个“伙计”之职。由于邵逸夫勤奋又肯钻硏,很快,从摄影、编剧到导演,电影制片各个环节他都了如指掌。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注定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那段时间,邵氏兄弟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举目无亲的南洋乡村巡回放映,并开设游艺场和电影院。他们历经磨难,备尝艰辛,星马的穷乡僻壤留下了他们的身影。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亏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

  在上海

  邵逸夫的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但邵逸夫长大后,邵氏家族已经家道中落,只有一栋上海的老房子和一家名为“笑舞台”的上海剧院。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邵氏兄弟还是选择于1923年正式涉足文艺界。当时邵氏兄弟选择卖掉房子住进“笑舞台”,以此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并于1924年在上海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获得极大成功。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这也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前身。邵逸夫在美国人开办的“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念书时,就已经加入长兄邵仁杰主导成立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并助兄长开拓外埠发行。毕业后他放弃升学,全身投入电影制作的工作。在18岁时,他已经成为摄影师,作品包括《珍珠塔》(上下集)及《西游记》等等。

  随后,邵氏兄弟在上海又接连拍了几部古装戏。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非常羡慕兄长们,开始在片场打杂。“伙计”邵逸夫非常勤奋,后来做过摄影、编剧、导演。1926年,三哥带邵逸夫去开拓南洋市场,挺过了大萧条,又逐渐在南洋市场站稳脚跟。

  天一影片在创业首两年发展迅速,其他电影公司于是组成“六合影业公司”,群起杯葛“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戏院,不再播放天一的电影,史称“六合围剿”。

  邵逸夫很早就意识到,有声电影始终压倒无声电影。他提出:“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1931年,邵逸夫到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在大海上漂了一夜,死里逃生,最终从美国好莱坞购买了“讲话机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即1932年,因为上海的局势不稳,“天一影业”决定迁往香港发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厂”。932年,邵逸夫任制片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上映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入“有声时代”。

  在1938年天一影业正式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东南亚,香港、南洋地区相继沦陷,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大受打击。战后,二哥仁棣回港重建业务,并于1948年将“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时间,逸夫与三哥仁枚的新加坡电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轨道。但“父子公司”在港的发展不顺,遭“电懋”和“长城”两大电影公司夹击,所以邵逸夫决定接掌香港的电影生意。在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万元买下“父子公司”的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发展他的电影事业。

  长线作风

  在TVB乃至香港电视业界,邵逸夫无疑是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不过,没有外人能清楚了解邵逸夫的心里在想什么。人们只能看到他偶尔被太太方逸华,TVB管理层或者明星港姐陪同,对大家笑意盈盈地挥手。

  乐易玲还记得一件事:有一天,邵逸夫在办公室悠悠地拉开抽屉,展示给她看:“做人要简单,不要有太多物质需求。简单的几件衣服,一个银行存折,一支笔,一个手表就足够了。”

  一闻此言,乐易玲赶紧检讨自己,把多余的存折户口取消了几个。“我想了一下,也对,万一有天我离开了,东西那么多,谁知道我的东西放在哪里呢?”

  在传记中,1950年代的邵逸夫,就是邵氏影业的化身,这家电影公司在管理上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其核心就是邵逸夫。当他的阵地转移到TVB,这个掌舵人的管理风格也开始变得含蓄。“各种层次的人员都在场,六叔的说话方式是有弹性的,同时也很有针对性。他叙述问题的态度很宽容,但认真听的话,你就知道他是有意向的,能听出他话语中有决定的意思。”资深演员廖启智回忆说。

  由于从年轻时就进入电影工业,邵逸夫精通西方的电影制片体制——这包括与编辑、导演签订优先合同,雇佣合约演员,以及炒作明星私生活等等。目前的TVB有将近1000个合约艺人,而地球上没有哪家大型电视台,像TVB那样至今仍“顽固”地保留“一条龙”模式的资源制度。

    33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