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创业故事分享(2)
曾毓群的创业故事
1989年,这个来自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岚口村的农家孩子,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
不过,仅仅三个月,他就辞去工作,跑到广东一家电子厂做工程师。在那个年代,这样砸破铁饭碗的举动,可谓十分大胆。
曾毓群去的这家公司是东莞新科磁电厂,隶属于全球最大的独立硬盘磁头供应商SAE。
在新科,曾毓群一干就是十年。凭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胆识,他31岁时便成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
一次,SAE执行总裁梁少康找曾毓群帮忙考察一个电池项目。曾到深圳跟专家讨论了一天,回来写了一份报告,论证了的确有可行性。梁少康此后透露了真实目的:拉他一起做电池。但曾毓群并没有答应,当时他正与猎头接洽,打算从新科离职去深圳一家公司做总经理。
梁少康深知曾毓群的才华,又找到曾在新科的顶头上司陈棠华做说客。
几次三番,曾毓群终于被说动,决定几个人一起做电池。就这样,1999年,梁少康、陈棠华、曾毓群等人组建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在香港注册成立,并在广东东莞成立了首家工厂。
回忆起创业之初,曾毓群说“完全是一种冲动”。当时公司没钱,所有人工资减半,而且广募资金,把能找到的钱都投进去了。如果没有这次冲动,堪与国际巨头抗衡的中国电池企业或许就不会这么早诞生。
购买专利“被坑”解套成功量产
要做电池了,ATL首先要为自己找准一个研发方向。当时市场上常见的圆形电池、方形电池等产品是索尼、松下等日企的天下,自动化程度很高,质量整齐划一,中国企业很难与其竞争。
这样,尺寸灵活多变、不太适合自动化的聚合物软包电池,就成了ATL的选择。创业团队发现,诺基亚一款翻盖式手机配的是索尼聚合物软包电池,短小、轻薄,便于携带,他们判断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便由曾毓群带着资金飞到美国,购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聚合物锂电池专利授权,规定每卖出一个电池要支付对方固定比例的提成。
然而,试制开始后,他们发现,按贝尔实验室配方做出来的电池有个要命的问题——反复充放电后,电池会鼓气变形,以至于不能继续使用。
曾毓群跑回美国找专利授权人。结果对方慢悠悠地说,电池鼓气是一个本质问题,他们也不知道怎样解决,被授权的全球二十几家企业也都没人能搞定。
250万美元创业资金已经花去大半,产品却不能使用……回国后的曾毓群夜不能寐。经过苦苦思索,他推测问题可能出在电解液成分上。锂电池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而贝尔实验室的电解液中有些成分沸点为93℃,非常接近锂电池温度上限,这会不会有关联呢?
整个团队根据这个思路讨论了一个下午,随即联系电解液生产企业,弄出了七个新配方,排除了低沸点的化学物质。两周后,根据两个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竟然真的不鼓气了!就这样,ATL成了全球20余家获得贝尔实验室授权的企业中唯一成功量产的公司。
2000年正值国内手机开始普及,但国内手机企业高度依赖韩国方案商,买来套件组装一下就成了手机,能改动的东西很少,除了电池。而ATL报价是韩国电池的一半,容量却增加一倍,还能量身定制不同尺寸,没有哪家厂商能拒绝这个诱惑。在DVD、蓝牙耳机、手机等电池市场,ATL的产品迅速铺开。
2002年6月,ATL单月盈利,当年实现整年盈利,并获台湾汉鼎的A轮风投。2003年,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B轮投了2500万美元。
2004年,苹果找上门来。据悉,苹果当时也找过别的锂电池公司,但要么没有灵活性,要么解决不了电池鼓气的难题。而ATL为他们解决了当时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成功为苹果一款MP3供货,共计1800多万个。而随着苹果进军智能手机行业,ATL也顺利成为iPhone电池供应商,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