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双品牌战略
不知道你对华为的双品牌战略是否有所了解呢?那你知道有关华为的双品牌战略的优势吗?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些华为的双品牌战略相关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华为的双品牌战略一:硬实力--研发、产品和供应链是核心、是基础。
打造极致的产品,并保障持续的供应,是获得用户认可的根本。华为与荣耀两个品牌都坚信这一点。很多手机厂商都在这三个方面努力,但并没有做到极致。
华为每年至少投入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2014年仅华为手机业务投入研发就超过70亿元。而荣耀共享华为的技术资源,在全球整合了16个研发中心,包括巴黎的美学研究中心、俄罗斯的算法研究中心、印度的软件研发中心、日本的小型化设计和质量控制研究中心、美国研究所的射频、芯片研究中心。在关键的核心处理器方面,华为与荣耀是目前唯一实现自主移动处理器的国产手机品牌,在产品研发推出节奏、核心供应链供货、硬件与软件协同方面确立了至关重要的优势。
在产品品质方面,荣耀坚持让品质为品牌代言,提供给消费者极致体验。比如针对Android手机长时间使用即出现卡、慢、续航能力减弱等用户痛点,在Android系统中首次引入了冷冻后台技术,释放资源,大幅提升性能体验并延长续航能力20%;此外还有指关节敲击截屏、熄屏快拍等多项实用功能,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今年5月份,荣耀主动销毁了价值2000万的受高温影响的手机,宁愿损失千万,也不给消费者留下一点隐患。
作为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产品同样销售火爆,但并不搞饥饿营销。一方面是荣耀坚持多渠道触点向用户开放,饥饿营销没有必要;另一方面是荣耀具有强大的供应链体系,能够基本保障产能。2015年荣耀还将在英国、德国等14个重点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供应链网络,战略投资1亿美金,用于全球拓展,分享中国荣耀。
华为的双品牌战略二:软实力--灵活的体制机制和开放的合作理念是保障。
如果说其他厂商在经过一定的努力下,在硬实力上可以追赶上华为和荣耀,在软实力却是一时半会难以达到的。灵活的体制机制和开放的合作理念与整个企业的文化、高层领导的格局密切相关。
华为内部有赛马机制,即允许产品与业务进行内部斗争,并且鼓励这种内部斗争,认为自己找到弱点总比死在对手的手中要好。面对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的冲击,在手机业务领域就启动了这一内部赛马机制,于是在华为品牌的基础之上,又有个荣耀品牌。在荣耀品牌推出初期,华为芯片资源等供给荣耀,助力其快速成长。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产品重新定位和渠道资源规划,让二者力量合二为一,并肩发展。这种灵活的体制机制在一般企业中是难以做到的。
在全球市场上,荣耀形成了“1+N+X”的发展模式,即1个主流电商销售阵地;N个渠道或销售合作伙伴,覆盖更广人群;X则是荣耀沟通的平台或消费群。这种开放合作理念,让荣耀拥有更多的朋友,一起为用户服务。
体现开放性的另外一点是对生态的认知。很多互联网企业动辄要打造以自己为核心的生态,余承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生态体系需要整个行业来构建,而不是某一家公司。华为志在提供一个平台,在构建生态体系的过程中,不是靠一家吃独食,而是靠大家共赢。华为和荣耀品牌都会进军智能家居、智能硬件领域,将提供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提供芯片级的支撑,但不会一家垄断。
软硬实力的结合早就今日的成功,而成功的风光背后必然有奋斗的沧桑。无论是追去卓然的华为,还是勇敢做自己的荣耀,他们能够在大机会时代,做到摒弃机会主义,踏踏实实做产品,兢兢业业做服务,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华为+荣耀”双品牌能够领先的基础。
双品牌运作的不同之处
应对互联网手机的冲击,近年来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互联网子品牌,一时间双品牌或者多品牌运作成为新常态。典型的如:华为+荣耀、酷派+ivvi+大神、联想+乐檬、中兴+努比亚、天语+Nibiru等。这其中,“华为+荣耀”双品牌运作最成功。
一方面是惊人的成长速度,超出华为高层预期。2014年初确定的荣耀占华为品牌份额为10%,年底却得到了26.7%;今年上半年,荣耀品牌的份额更是占华为整体手机销量的40%,出货量2000万部,销售额26亿美金,成为华为手机取得较高份额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是快速获得良好的口碑。在中国市场,荣耀品牌意度高达90%,领先于苹果的87%,全行业第一;荣耀产品重复购买率81%,仅次于苹果(82%),远远领先于其他厂家;荣耀品牌在京东满意度高达98%。
华为和荣耀能够做到逆势增长
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带领华为手机团队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四年,每一年都有精准的发展战略:
2011年,以“中高端、自有品牌、智能手机”为主战略。华为开始从运营商贴牌向大众消费者品牌转型。做习惯了B2B定制,再做B2C,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转型。因为过程中还要完成经营目标,保持业务和收入利润的增长,转不好就会死掉。华为还是坚持了正确的方向。
2012年,拓展“精品战略”。大幅削减机型数量,不做超低端,加大中高端产品的发展力度。在随后的近两年中,在余承东推动下,华为陆续推出了P6、P7、Mate7等高端机型,数年的积累终于在Mate 7产品中获得市场爆发。
2013年,提出了“铁三角”概念,强化“渠道、品牌、产品”。在全球加大终端品牌营销力度,全球品牌认知度从2012年的25%提升到2013年的52%。走全渠道销售路线,包含运营商渠道、电商渠道和传统社会渠道,后来荣耀品牌将这一理念发展为“有朋友就有未来”。
2014年,开展“华为+荣耀”双品牌运作。实际荣耀在2013年12月推出,2014年实现了飞速增长,实现了销量2000万部的佳绩,并打造出荣耀6等一系列精品,创造了荣耀速度。荣耀品牌的互联网运作,与用户走的更近,也成为传统企业拓展互联网子品牌的标杆企业。
2015年的逆势增长,得益于前四年的厚积薄发。其中,双品牌运作尤其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