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企业管理>领导力>

沟通,从哪里开始?(2)

刘等分享

  二、正视与反思

  中国的父母大多喜爱自己的孩子,并将其视作私物。中国的企业对待自己的产品似乎也有溺爱之嫌。而溺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害,这种害就表现在品牌的快速折旧,或者叫做折损。

  很多企业经常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的东西这么好,为什么消费者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多半带有“溺爱”的障眼法,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品牌向“下二级”靠拢,而逐渐远离“上三级”。这个说法需要做一个解释,因为这是笔者自己归纳的。

  我们熟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因为营销的最大前提就是:“了解并创造需求以此来满足需求”。

  (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我们在中间断开,可以看到,前三者是品牌能够满足的和应该满足的需求,是在心理层面的;而后两者则是产品在满足的需求。

  那么,耗费大量金钱、时间所建立的品牌一旦落入后两者的层面,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下二级”,也就丧失了品牌的属性,而变成了标识、名称这样的中立属性的符号,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现在它不是好的了,那就一定变成了坏的。这是一个很合理的逻辑。

  对于正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远比我说得精彩:“……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但是现在的现实是,你可以不正视,那便要感同身受的一边等待,一边死去。

  正视,就是要正视自己犯的错误。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在《明报》上就乳品危机撰文《危机不是一天炼成的》,上书:毋庸置疑,此番三聚氰胺添加事件,已经造成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甚至可能冲击消费者对中国制品的信心。对于产业来讲,这场危机,本质上是一种信任危机(trustcrisis),危机处理的目标,是如何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笔者现在所讨论的也是挽回信任的策略,但是要挽回信任,必先明确问题的要旨所在。中国古代的商人尚且讲究“童叟无欺、货不二价”,但是在突飞猛进的市场经济到来之际,忽然的就把这句话忘记了,认为其可有可无,以至于现在要花费大力气去补救。

  正视了问题,企业就应该反思。如果说企业做得长久是正确的,不辨自明的。那么中国的企业是否存在着把一行的利润“涸泽而渔”,等到鱼没有了,再转去另一个池塘的心理呢?且不去论证,小聪明总是不及大智慧的,我们有的时候往往却是小聪明太多。

  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成员写了一本书《增长的极限》引起了各国关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首脑会议上,人们通过了《21世纪日程》,并叙述了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1)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牺牲环境;(2)由资源性经济转向技术性经济;(3)调整产业布局……,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给后代构成危害。

  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元首都认可的,我国提出的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整个人类社会如此,企业在经济生活的生态环境中,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不要搞到最后大家都没有饭吃。在营销的观念的进程中,最后提出的就是社会营销,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但是在理论上就是让企业这个“经济人”也要注意自己的“社会人”身份。

  如果以上两点是正确的,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企业面临的大环境不仅仅是经济,法律的、宗教的、政治的、社会的因素的权数正在加大。制度上,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高效率的“公共危机”处理办法;法律上,各项法规正在逐步的健全并一一生效;社会的,现在是多元的和广言的社会,好事不出门,坏事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传千里。

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