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与风险、业绩挂钩的方法(3)
倚重经济效率指标
报告称,在衡量雇员经风险调整的业绩时,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倾向于使用经济效率指标(economic efficiency measures),比如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而一些其他经常使用的指标包括利润、经风险调整的融资成本、单纯的会计调整等。
除了理论分析,报告还对当前国际上一些银行的经风险调整的薪酬制度进行了举例评析。
在量化风险调整部分,报告列举某跨国银行的薪酬计算,其主要由3个参数组成:税前利润、经济利润(税后利润减去资本要求)和风险资产回报。报告分析指出,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考虑到了利润、资本、风险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但报告同时建议该行将流动性成本指标也纳入其中。
在定性风险调整部分,某银行的薪酬委员会在“薪酬池”被定量测算之后,参考财务委员会和风险委员会的报告,并对“薪酬池”作出相应调整。报告点评指出,其做法考虑到了一系列因素对薪酬的影响,但是最终决定的理由需要书面记录在案。
中国商业银行实践任重道远
为了实施稳健的薪酬机制,中国银监会曾在去年2月印发《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下称《指引》),称应适当缩减业绩指标考核权重,提高风险指标考核权重。但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了解,银行虽然对风险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实际操作中,薪酬分配导向仍以利润为主导。
某国有大行总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利率管控的情况下,银行业目前仍以追逐利润为导向,“薪酬与风险挂钩实行起来有困难,很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现在还不健全,更不要提将风险纳入薪酬考核了。”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发生损失后,对于相应负责人员的追责力度很大,但并没有延迟支付等事前和事后薪酬制度风险调整方法。
另一国有大行北京某支行人士表示,在贷款业务上,贷款损失与薪酬的挂钩非常密切,如果出现坏账,责任是“终身制”的,但她同时称,这种挂钩只发生在贷款质量下降之后。
关于业绩衡量指标,一些银行正在尝试使用“经济增加值”(EVA)来替代过去的利润指标。附加经济价值原理认为,税后利润并没全面、真正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盈利或价值,因为它没有考虑资本成本或资本费用。所谓附加经济值是指从税后利润中扣除资本成本或资本费用后的余额。
建设银行独立董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告诉本报记者,薪酬制度的改革就是要促使管理层思考,如何在现有银行资源的基础上,达到收益和风险的平衡。“这也是和股东利益相符的,毕竟股东投资既看回报,也重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