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创业历程
创业历程是创业者人生态度的反映,学习他们的创业,其实也是在学做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功人士创业历程相关文章。
案例1:李彦宏分享创业心得:99%会失败要重在专注
第一次创业和第二次创业,我的变化是巨大的。我第一次创业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我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人,怎么讲?这个产品是多大,什么颜色,从这样的事情到公司三个月做什么事情等所有的事情我都要决定。
我现在回过头去想,我发现其实当时我自己变成了公司的一个瓶颈,所有都需要你来做的话,你就变成了公司的一个天花板,其实你一个人是做不到的。
从知乎开始,我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第一点,就是足够信任团队和队友,把非常专业和他们更擅长的事情交给他们去做,这样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我个人一个很深的体会。
正好昨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媒体人在线,我当时提了一个问题,因为我以前做过媒体,我说为什么记者写稿的时候,到最后一天往往都很痛苦,对方是这么回答的,他说往往都是写到最后一天才发现这个稿子没价值,所以就痛苦,又不得不写好。
我当时看完以后,我挺有感触的,怎么讲?创业者的心态他可能是反过来的,当你看到一个事情它很难,或者很痛苦的时候,你通常不会觉得那个事有问题,你通常都是觉得自己有问题,你觉得自己没有做到位,他痛苦的来源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过去最深的一个体会就是,你如果真的要做到位,你就得不断地改变,你每天改变1%,你一年就改变37倍,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你一年下来你就不会痛苦。
案例2:丁磊:成功背后是交了无数的学费
丁磊,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勤奋外,就是要积极进取和创新。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你做互联网做了18年,你觉得有“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吗?你总结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呢?
丁磊:“互联网思维”绝对有,但是你要拿出东西来才能证明你有。我的互联网思维中“快”不是特别重要,精益求精、极佳的用户体验,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专注”也是对的,但是这本来就是传统行业的定义,不是互联网行业专有的。我的产品每一个版本都要精益求精,你根本不要看竞争对手怎么样,竞争对手犯错误的时间是大把的,不要因为快,把自己搞死了。你说雷军他是互联网思维,怎么不把金山词霸做得更好一点?还是你做得也不够专注,你说快也没觉得更新有多快。
现在大家经常说BAT三大巨头覆盖了所有的产业,往下看还有三小虎,小米、京东、奇虎360,网易夹在中间,你自己怎么看这种竞争格局?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丁磊:BAT除了腾讯以外,阿里和百度还是流量模式,网易是真正的内容供应商,平台产品供应商。三小虎利润加起来还没有网易多,不信把360、京东、小米加起来,你看看谁多?所以,我们是不吭声的鳄鱼,别就当我们是壁虎,跟他们吵有什么意思,自己把产品做好,做点儿有理想、有信仰的事情挺开心,不要跟人家圈那个地。我也了解里面有一些公司的管理还不上路,还在糊里糊涂,我们公司已经走了17年了。
你做产品这么谨慎,难道就不怕错过时机吗?
丁磊:我觉得时机都是个假命题。比如说新浪以前做新闻做得特别好,现在我觉得新浪的新闻客户端就做得不是特别好,不如我做得好。
我们现在新闻客户端4.0版本做了很多创新。以前传统的阅读是看报纸、看杂志,或者PC看完一关就走了。手机是早上上班的时候要看,中午吃饭的时候也要看,晚上等车的时候还要看,阅读的次数增加了,阅读量大大增加了,你怎么把节奏把控好,让用户每次都能读到新鲜的东西、好玩儿的东西,感到可读性非常强?我们4.0版本做到了。能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在我们公司没有,他们都不会这么想,是我想出来的。
我说移动阅读要有节奏,从早上八点,就像吃早餐,早餐是什么,午餐是什么,晚餐是什么,晚上睡觉的时候看什么,我要把这个节奏把握好。电视台就是有节奏的,早上有早间新闻,有午间新闻,七点钟新闻联播,新闻联播之后焦点访谈,焦点访谈之后来一个电视剧,九点钟又有一个新闻联播。这是有节奏的。
我觉得机会是随时存在的。2007年苹果做手机,早在1993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已经在做手机了,你觉得他晚了吗?他没晚,他做了一个智能手机出来。但是你不能说诺基亚没做过智能手机,诺基亚有一个手机叫9110,他们也尝试过做智能手机,但是就是没成功。你知道,乔布斯在1995年就做过一台PDA叫“牛顿”,他在“牛顿”上交了无数的学费以后,到2007年做iPhone的时候才成功的,你不能说他一拍脑袋才想到的,之前没有“牛顿”的积累根本不可能做出这个手机出来。
名人创业故事:一些事情能成功,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你说偶然吧可能有,但是肯定也是交了无数的学费之后,才明白下次我干这件事儿从哪儿开始干。
案例3:潘石屹:是妻子张欣成就了我
潘石屹,1963年10月出生在甘肃天水,从小过着贫困的生活。1980年,他考入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在那里,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听者有心,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潘石屹:难道这一生将与这套桌椅共同度过?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深圳。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1991年,海南的经济遭受了第一次低潮,许多淘金者纷纷回到内地,潘石屹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开始炒房,淘到了第一桶金200万。
1992年,潘石屹到北京成立了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开发了万通新世界广场。通过广告宣传和定价策略以及香港利达行的推广,万通新世界写字楼卖到当时市价的三倍,成为北京房地产界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
和妻子闪电结婚
1994年4月,潘石屹结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当时正在内地寻找投资对象的张欣,同年10月两人闪电结婚。婚后,张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好在潘石屹并不像大多数中国男人那样,认同你的审美标准,但誓死都要扞卫自己的自尊心。他不仅任凭张欣打理,还悄悄地努力学习。
几年过去,潘石屹大有长进,在《时尚》杂志社搞的一个时装展览晚会上,包括陈逸飞在内的500多名嘉宾出席,当时被评为最佳男装奖的是潘石屹。张欣得意地说,那天的着装完全是他自己随便穿的,可见他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1995年,夫妻两人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公司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SOHO现代城。
SOHO是英文SmallOfficeHomeOffice四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意为“移动办公”。10年前由潘石屹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在追求资源最大化利用的今天,SOHO提高了每一平方米房子的使用效率,让人们自行组合,工作生活更方便,此举赢得了空前的关注。
SOHO中国成立的十几年来开发出一系列项目,SOHO尚都、SOHO现代城、博鳌蓝色海岸、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以及正在被众人关注中的朝外SOHO。尽管每一个在同级别市场上都可谓价格不菲,但都是以“创造力”超越于“奢华”的物业类型。尤其是长城脚下的公社,理念之大胆,设计之前卫,在中国乃至全球更是空前。潘石屹让12位建筑师放开手脚,极尽想像,努力设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前卫建筑。单单这种开发理念,就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以至于好多人认为这样的房子“不是用来住的”、“另类的彻底极至”。但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及法国蓬皮杜中心把至高的荣誉颁给了这个项目。潘石屹对于产品设计的价值创新也得到了国际的肯定。
尽管夫妻俩在事业上一样辉煌,在家事上,张欣要比潘石屹花费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家里大到买房子、装修、买家具,小到请阿姨、请司机、日常的家庭琐事,都是张欣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潘石屹毫不掩饰对夫人的赞许和欣赏。他说:“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位贤惠与优秀的好太太,家务分工经常引起争端的问题,在我的家里几乎不存在。”不仅如此,张欣还把潘石屹打造成为地产界第一娱乐明星,让潘石屹在电影《阿斯匹林》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海归形象。潘石屹感慨地说,自己能取得一些成就,应该说还是妻子成就了自己。
在中国房地产界,潘石屹无疑是个另类。潘石屹不是最有钱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O中国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
成功人士创业历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