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其它创业知识>

残疾人创业史

隆佳分享

  残疾人创业路程要比一般人的要难走些,但是获得成功的成就感相信会比正常人更高。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创业史相关文章

  案例1:一位残疾人创业的感人故事

  屠丽芳是一位拄着拐杖的上海女性,她的生活之路很不平坦。残疾、下岗、长期病假的丈夫,这是10年前的她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而10年后的今天,她依然拄着拐杖,走上了“上海市再就业带头人”、“市三八红旗手”、“市自强模范”等表彰大会的领奖台,她创办的丽芳报刊服务社,开辟了一个就业新天地,为1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岗位,其中有11位残疾人。

  屠丽芳的创业故事给了许多人以启迪和激励。

  擦干眼泪创新业

  屠丽芳出生不久就因小儿麻痹症而导致一条腿残疾。中学毕业后,她进了一家洗染店当织补工,本以为只要勤劳手巧,这个饭碗就能稳稳地捧到退休,不料1993年,洗染店被卖给一家饭店,所有的职工都被留下了,只有腿脚不便的她拿到了一张下岗通知书。那年,屠丽芳只有35岁。

  她的丈夫刘和平是房管系统的职工,因心脏不好一直长病假在家。回到家里,屠丽芳不敢把自己下岗的消息告诉丈夫,怕他接受不了。她只是说:店里在装修,员工放假回家两个星期。

  看到妻子迟迟不去上班,刘和平悄悄打了个电话到她原单位,终于得知了实情。晚上,刘和平对她说:“我都知道了,你不要瞒我。没关系,既然下岗了,也要面对现实。”听到丈夫理解的话语,所有的委屈、伤心、苦楚,一下子都涌上了屠丽芳的心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刚满10岁的女儿也说:“妈妈,学校里的牛奶不要订了,把钱省下来吧。”

  屠丽芳擦干眼泪,下了狠心:我有一双手,就不信养活不了一家人。她决定依靠自己织补洗染的一技之长,开家洗染房试试。在上钢新村街道的支持下,屠丽芳在浦东上钢七村里开了个小小的洗染亭。凭着精湛的手艺,她的生意十分红火,可是洗染业每年总有6个月的淡季,旺季的营业收入抵消不了淡季的支出,她的生活依然困难重重。

  她开始留意路边的商店、摊点,看看有什么生意适合自己做。忽然,她发现有一样东西天天都卖得掉,没有旺季淡季之分,那就是报纸。何不改卖报纸呢?于是,她和丈夫将洗染亭改成报亭。刘和平每天骑车到浦西取报纸,她在报亭卖报,有时也拿到车站去卖。卖报是件很辛苦的工作。由于腿脚不方便,屠丽芳吃了很多苦。有一天风雨交加,她打着伞在街头卖报,大风把雨伞吹坏了,手忙脚乱间她失去了重心,连人带拐杖翻倒在地,报纸全部撒落,钱币在雨水中滚落一地……

  但是,屠丽芳很要强,一份新民晚报7角,有人看见她是残疾人,常常给她一元钱不要找了,但她坚决不肯。后来,她就将拐杖藏在电线杆后卖报。4年前,她的小报亭变成了首批东方书报亭。她卖报纸也卖出了“精”,她卖报时间比别人长得多,有时卖到晚上,等中班下班的人来买。她从不在摊位上看报纸,免得顾客误会她把看过的报纸卖给别人。

  卖报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一年365天没有休息,早上5时半就得去拿报纸,夫妻俩吃饭都轮着。对许多家庭来说,一家三口一起吃顿晚饭是件平常事,但在屠丽芳家却是种奢望。看到父母在外面忙,还在念小学的女儿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屠丽芳记得,女儿第一次烧菜,把卷心菜和大白菜放在一起炒,菜还烧糊了,可屠丽芳吃得很香。

  帮助他人走新路

  就这样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屠丽芳和丈夫的收入多了,脸上愁容少了。不过屠丽芳的心事却没有减少。她的周围邻居中,不乏年龄相仿的下岗职工。看到屠丽芳做得不错,他们也动心了,可是又担心会不会抢了屠丽芳的饭碗。【残疾人创业故事3篇】残疾人创业故事3篇。屠丽芳主动向他们发出邀请:“我们一起干!你们挣钱也是我的心愿。”

  这时,她原单位所在地黄浦区(原南市区)的百帮服务中心,帮助她创办一个非正规就业组织——“百帮丽芳报刊服务社”,40多人成了首批成员。每天,屠丽芳要给他们的报纸点数、分类、登记,晚上还要清点他们交来的大量零钱,为他们做账。在屠丽芳的悉心指导下,服务社成员都做得很好。且售报点不断增加,从20多个摊位发展到四五十个,总共提供了100多个岗位。

  40多岁的庄学才是自行车配件厂的下岗职工,1996年加入服务社,摊位摆在三林地区。起初他对卖报一窍不通,也不知道每天该拿多少报纸。屠丽芳从自己的份额中分出10份、15份给他,等庄学才有了稳定的销量,再替他批量进货。现在庄学才越做越好,月收入已达2000多元。

  服务社的从业人员也有年轻人。昨天上午,记者在屠丽芳的书报亭采访时,正巧遇到一个小伙子来领报纸。他叫张朱军,今年23岁,现在和父母一起在灵岩路卖报,每天仅新民晚报就要卖360份。靠劳动自食其力,令小张很自豪。

  “阳光小车”新岗位

  屠丽芳也曾尝试将残疾人吸收到她的服务社,但困难重重。她想出了一个点子:在卖报亭下安个轮子,在社区售报,这样既解决了流动叫卖不便问题,又不会引起固定摊位审批的麻烦。她把这样的售报亭叫做“阳光书报车”。

  去年,闸北区残联和上海大学举办残疾人创业培训班,屠丽芳立即报了名。她将自己的“阳光书报车”项目作为培训成果交给专家论证,这个项目顿时吸引了全班学员的眼球。专家一致认为,书报车是个适合残疾人再就业的岗位。

  这个项目得到了闸北区残联的大力扶持。去年国庆节,“阳光书报车”在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和彭浦新村街道亮相了。首批11名残疾人在屠丽芳的带领下,迈出了自强就业第一步。为了指导他们,屠丽芳整整3个月没回家。她布网点、进报纸,每天分发报纸给他们,手把手地传授卖报诀窍,再为他们联系进报刊的渠道

  陈蓉蓉是共和新路街道的残疾人,她自己驼背,丈夫患白化病,双目失明,20岁的女儿也没有工作。在“阳光书报车”上岗后,阿蓉还招聘了一位残疾人,他们吃苦耐劳,干得十分红火,有了稳定的收入。好几位尝到了卖报甜头的残疾人对屠丽芳说:“你帮了我们全家大忙了。”屠丽芳说:“别这么说,我希望大家靠双手过上好日子。”

  生活曾经阴云笼罩,而今却阳光灿烂。屠丽芳的家庭也很幸福。夫妻俩齐心协力,把百帮丽芳报刊服务社做大。当年把卷心菜和大白菜放在一起炒的女儿,如今已经20岁,现在烧得一手好菜,置办几桌酒席都没问题。一年前,女儿从职高毕业还考入了大学,念商业管理大专。

  屠丽芳用勤奋印证着自己的格言:“命运给我一条残腿,我用拐杖挑战命运!”

  案例2:一个残疾人创业史

  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现在60多岁的严明东毫不起眼:1.5米的个子,右手残疾,说话含糊。甚至,连接听电话也很吃力。但在双流县却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从靠捡垃圾起家,而今,严明东和患小儿麻痹症的妻子黄伯莲历经20多年创业,不仅办起了年产值近千万的塑料厂,还安置了50多名残疾人。

  60多年前,严明东出生的那年冬天十分寒冷,降生在白家镇近都村3社的茅草屋时,小儿麻痹症的阴影笼罩着全家。

  那个年代最心酸的记忆是风雨中,在屋前那条弯曲的土路上摇摇晃晃,跌倒了又爬起来,苦难中多亏了母亲黄自琼。

  9岁那年严明东嚷着要读书,读书那天是被人背着去的学校,见到伙伴们又跳又笑,满脸迷茫。因从小发音困难,见老师在黑板上指指点点,严明东经常憋红了脸,但双手比谁握笔都紧,眼睛比谁睁得都大。当严明东明白自己从小与伙伴“不同”时又哭又闹。每次总是在妈妈的怀抱中睡去,至今,严明东都记着妈妈的话:孩子,你什么都不比他们差!这简单的11个字,从此温暖了严明东的人生。会写字后,严明东告诉妈妈:我要活下去。

  3年后失学了,那个年月,还兴挣“工分”吃饭。学会了割草喂猪、洗衣煮饭,甚至跟在大人身后吃力的扛着锄头。苦难,让他早熟! 苦难,让他学会了坚强!苦难,让他懂得了感恩!

  一晃到了1981年,严明东决定去捡垃圾,有人取笑,有人作恶,严明东都一笑了之!就这样,不能骑车,不能担抬的我,开始了创业!开始了与一辆破旧板车相依为命。每天5点出发,半夜归家,几乎跑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挣来的一分、两分钱用布包了又包,啃馒头、喝冷水、穿捡来的鞋、衣服。苦难,让严明东笑对人生。

  而今,当了老板的严明东,仍不时去成都走走。从火车站到南站,从城东到城西,一条小巷、一幢老房,严明东仍记忆犹新。当初,村上有10多个大男人也检垃圾,但中途不干了!不是嫌苦,就是嫌累!而今,有人后悔,他们绝没有想到:一个残疾人能有今天!

  到了38岁那年,有人爱上了严明东了!这在当地,无疑一石激浪,反响强烈。有人不解:一个收荒匠,一个残疾人,严明东还能讨老婆?这回,严明东用捡垃圾的钱,平生第一次卖了新衣服,第一次把自己打扮了一番。不信?他去相亲!这一相亲,竟领回了个女人。

  女人名叫黄伯莲,也是位残疾人,家住三圣乡,从小也患小儿麻痹症。或许都有相同苦难,反正首次见面,严明东的目光就火辣辣的。他说:“你跟我!绝不让你吃苦!”对方家人说:这男人除了残疾不比其他男人差!严明东平生开怀大笑。

  结婚后,严明东像换个人似的,热血沸腾。这时候,深爱的母亲不幸去世;又逢儿子出生,这个家庭因贫困雪上加霜。生活压的严明东气喘吁吁。房子透风、等米下锅……尤其是家中的包产地,经常是麦子倒地,油菜泛黄。妻子急得流泪。老严说“哭啥子?有我在!”这声音总传的很远!它呀!是一个残疾男人对责任的呐喊。

  一月、二月……婚后的第一头猪长肥了,严明东一咬牙卖了,他买了第二架木板车,绳子往肩上一挎,从此更操劳。工厂废弃的料渣在烈日下,毒气四散,他用手刨呀刨,哪怕是一颗钉子,一块废塑料,全都当成是宝。一次,当他饿得头晕眼花拉车时,架车差点撞上小车,对方又吼又骂。严明东连赔不是。背静处,他没忍住泪水。这泪水,那么酸楚!

  女儿出生后,严家几乎断粮。孩子嗷嗷待哺,妻子卧病在床。几十年过去了,严明东仍记着8个鸡蛋。那是借的,整整8天,1天1个。蛋煮好了!妻子和他推来推去。在破旧的房子里,严明东瘦弱的身影,被小小煤油灯拉得很长、很长。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感染着这个残疾女人,这个残疾之家。

  1984年,严明东有了“固定”工作,单位是成都电池厂。原来,一位好心人同情他,叫他扫扫卫生,但不发工资,他收废品。一年365天,严明东在厂里爬上爬下几次累得晕倒,但他从不哼声。妻子呢?则在家一拐一拐喂猪、养鸡、带儿育女。一次,厂里过节,特意请了老严。面对满桌大鱼大肉,他没动筷子,他想到了妻子!想到了儿女!半夜,他回家了!用报纸包的鸡块,还有余温!妻子使劲捶他!那是患难中的爱啊!

  1993年,严明东打工成都塑料二厂。这回他人生有了转机。原来他盯上了废塑料,自己收,在转手。结果,大有“钱”景。别看严明东是收荒匠,也别看他貌不出众,但老严很“鬼”。鬼在也盯市场,也摸行情。至今,他还在说:“要是当收荒匠没眼光,肯定没有我严明东今天!”

  儿子参军,盖了新房。到了1989年,严明东的生活开始扬眉吐气。这个时候,靠自己收荒和土地占了,家中有5万多存折。

  严明东把这钱握的发汗。他想办厂。办塑料厂。消息传开,又有人讥笑。办厂?连话都说不“伸斗”。严明东偏不服气,他披星待月,四处请教,文化低,也听讲座,摸起书本。一番调查,塑料加工,市场广。老严告诉老婆:这厂,我办定了!妻子说:干!我支持。

  温江、白家数十公里!从此,老严和老牟成了至交。这老牟“下海”多年,厂名气很大。见老严几次求上门,牟启军睁大了眼睛。原来,他担心半砸!担心老严是残疾人!后来,他松了口气:冲着你是男人,我帮你、拉你。

  陈旧机器拉来,简易厂房搭起,严明东干了起来。这回,昔日收荒匠们喊他老板,老严把眼一瞪:咱是兄弟。结果,他原料不愁。但愁技术员。大热天,他去了九眼桥。及工见他模样,请人,满睑疑惑。严明东急得跺脚:包吃住,每人20元一天。可人没来多久,对方拆台,漫天要价。人走不留。对方想看笑话,老严先笑了。原来,残疾老婆10天内早己学艺在手。这事,这对夫妇笑了好久。

  1994年,老严的厂陷入绝境。为啥?有人眼红了!不是卡电!就是投诉噪音。眼见四面风雨,老严又急得跺脚。搬、搬了!这一搬,又损失几万元。在东升镇芦蒿村,从零开始。这回,老严差点丢命。骨节眼上,他支气管扩张,得了瘤子。在医院,手术从早上7点,做到下午5点,他整整昏迷了十几个小时。一个月后,他刚出院,债主也上门。这回,光手术又欠债1万多元……那段日子,他经常失眠。你不是要笑我嘛?我偏要站起来。一咬牙,又买回来2台机器。谁知,机器不“争气”,产品不合格。再去广汉,他差点跪在人家面前。这回,总算苍天有眼。

  效益靠什么?严明东只懂:靠质量!靠市场,在摸爬滚打中,他先后开发出农用膜、CPP膜等5大产品,很快占领了成都等地。到2001年,他成立了东莲长虹塑料公司。他爱着妻子!妻子名叫黄伯莲。他说:取名东莲,就是“心连心”。这话《如此朴素!道出的是这对残疾夫妇的一腔真爱。

  二年后,严明东的厂越办越火。到2004年,产值已上千万元。仅今年10月,已实现销售额900多万元。可他并没有满足。有人不服气,严明东凭什么征服了成都众多厂家?有人到了厂,边走边看,走了服气。服老严的诚实、善良!老严说:办厂先做人!

  这些年,老严老了,可仍在东跑西跑。广州改革开放最前沿,这儿被誉为中国最大“塑料王国”。凭着执着,严明东建起了销售渠道。并且,来自泰国的原材料,也经他加工上市。这些年到底他办厂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无人知晓。这一切,对于严明东都不重要了!创业时眉山有一老板想“坑”他,一万多贷款赖帐。老严爬沟过坎,一次又一次,可对方托又躲。后来,干脆说:钱没有,货拉回。老严手一挥:拉就拉。他说:我货在、我人在,我怕什么?仅这一次,就亏了几千元。

  严明东文化不高!也讲不出大道理!3年前,他就被评为成都市“自强模范”。面对太多掌声,他至今最爱说这句话:全靠党的好政策。

  或许自己是农民,或许自己是残疾人,严明东对那些缺手缺脚的人,有着特别的爱。自己办厂,他的工人一律面向残疾人。而今,50多名残疾工人都亲切的称他为“司令”。他说:“我有饭吃!你们就有!”冲着这话,许多残疾人找上了门。他说:这儿就是家。

  杜显春、蔡玉英是永安人,这对哑巴夫妇到厂已有3年多了。对于一月将近1200元收入,夫妇难已言表。从残疾人吃、住、行,老严全管。甚至,还请人教文化、教技术,并为50多人全交了养老保险。8年间,共为国家上交税收400多万元。

  由于严明东的不懈努力,2003年被成都市政府评为“自强模范”,被双流县委、县残联评为“先进工作者”,公司被双流县残联评为“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4月在全民创业活动中被双流县西航港街道工作委员会、西航港街道办事处评为“百姓创家业”先进个人,同时公司被双流县委、县政府评为双流县“十五”期间“慈善一日捐”先进单位。

  新工厂于2008年9月从东升镇芦蒿村搬迁至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腾飞一路368号,占地面积8.29亩,总投资632万元,总资产达到1500万元,年生产能力CPP膜可达3200吨,PE农膜可达2000吨,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现在公司正在向好的方向不断发展,我将尽我最大努力把公司办的更好。
 

残疾人创业史相关文章:

1.一个残疾人的创业故事

2.励志残疾人创业故事

3.残疾人创业案例3篇

4.残疾人网上创业故事

5.残疾人网络创业故事

    65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