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其它创业知识>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

黄宇晴分享

  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好学才能有成长的空间。为此,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篇一

  养鸽赚钱从上当开始

  核心提示:放弃年薪三万的工作回乡养鸽子,遭遇挫折不气馁,利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把养鸽事业做大做强。

  致富项目:肉鸽

  养殖案例地点:平顶山舞钢市

  致富人物:杨明军

  适合人群:喜欢养殖业的人

  所需场地:固定场地?

  2006年12月10号,在平顶山舞钢市武功乡的一个养鸽场里,20岁的杨明军正满面春风的和工人们一起卸货。虽然已是身家上千万的养鸽场的董事长,但他却依然习惯于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冬天在普通的养鸽户那里,一般两三对种鸽一个月只能出一只乳鸽,而在杨明军这里,凭借这套电脑孵化设备,一对种鸽每月可以出3到4只乳鸽。目前,杨明军已经拥有将近五万对的种鸽,年产乳鸽100万只左右。按一直乳鸽十五块钱来算,杨明军的养鸽场的产值已经超过千万元了。

  1992年,高考落榜的杨明军决定开始养鸽子,当时鸽子的价格高,而且还不愁销路,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杨明军:没有听说鸽子有大批的传染病,好养、好管。

  然而杨明军面临的大问题,就是技术问题。虽然自己平时比较爱看养殖类的报纸和杂志,但毕竟没有实践经验,无奈之下,他就开始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去请教养殖业有名的专家。

  杨明军:他们对农村出去的人有一种同情心,感觉着有这种上进心,最后可以说被感动了。

  他的朴实和上进心打动了专家们,专家教会了他很多知识,有的甚至还推荐他到一些养殖基地去参观、学习。有了一定经验之后,1997年年底,杨明军东拼西凑的2万多元钱,买了180对种鸽,开始在自家的几间石棉瓦棚里试养鸽子。

  杨明军:经过选育后,留下了不到三十对鸽子。

  原来是种鸽场老板欺骗了他。由于种鸽品种不纯,给接下来的乳鸽繁育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他开始狠抓鸽子的良种培育工作,经常参加各种行业展会,跟业内精英和专家交流,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剩下的三十对种鸽中,多次选育、优中选优、提纯复壮。1998年春天,第一批成品乳鸽终于进入了市场。

  杨明军妻子:有了第一笔收入吧,一万元左右。

  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后,杨明军发现,乳鸽和鸽蛋的主要客户是一些较大的宾馆、酒店.,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

  杨明军:他们有一道菜叫掌上明珠,就是一个鹅掌上面放一个煮熟的鸽蛋。一百多元一道。.?

  于是他开始把目光盯向了大城市。然而,事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

  扬明军妻子:有一次往郑州发了两批货,就7000元,要了几次账,他总是推。最后他只给我1500块钱,还让我写保证以后不准再要。

  长时间的打拼之后,杨明军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然而这时候,意外发生了。他的几百只种鸽被偷了。

  杨明军:因为价值十几万,全是精华部分,派了十多个人去寻找。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说在离当地百十公里外的一个禽类市场上,看到有一批鸽子很像他家的。

  杨明军:因为脚环在(鸽子)不到十天时戴上,终生去不下来。有场名、鸽舍号、它的系谱,还有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在警察的帮助下,杨明军终于要回了这批种鸽。事后了解到,偷种鸽的人是附近去厂里参观学习的人,因为杨明军向他们介绍过这批种鸽最珍贵,他们当晚就把鸽子给偷走了。即使如此,杨明军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依然敞开大门。

  杨明军:通过来学这个东西,有心人会提出很多问题,普通职工不提问题,对企业发展没有好处,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杨明军把养鸽子所得的收益全部用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企业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如今,杨明军的新鸽场占地60亩,引进了自动调控光照系统、微型探头显示、自动饮水、人工育肥等国际先进技术程序,产量和效益成倍增长。

  武功乡副乡长刘俊绍:杨明军同志是一个青年养殖能手,是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

  杨明军取得今天的成就,在这中间他不但体会到了辛酸和失败,还总结出了很多独到的养鸽经验。

  杨明军:第一是不断引种,每年都要引进新鸽种,看它的适应性,提纯抚壮、优中选优、双优结合,给它编上编号,把它的系谱信息都存留到上面,保证不会近亲繁殖。最优良的品种再杂交选育进行八次选育。

  在引进设备方面,杨明军也尝到了甜头。

  杨明军:这是自动饮水器,可以自动控制流量,不用人提水加水。

  技术员:我们过来后,种鸽出现惊悸,这种应激现象把它的表皮就蹬破了。像这种就不用管它,所以人在室内待的时间比较短,这样鸽子按它自身的生活规律最恰当的调配自己的时间。

  企业规模扩大以后,重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杨明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农民那种自由散漫、自以为是等很多缺点都暴露出来了,来实习的大学生我们择优选用,留作为技术储备。他们进步的过程也就是咱企业进步的过程。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篇二

  科技养鸡打开致富之门

  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100家优势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湖南省私营企业100强评选活动优秀企业,拥有80台国内外先进的电脑智能孵化设备、年产20万吨全价配合饲料生产线和湘西北最大的家禽批发市场,公司的领头人就是被乡亲们亲切称作“致富引路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刑卫民。

  依靠科技养鸡打开致富之门

  1969年,邢卫民出生于石门县楚江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邢家的4兄妹中,邢卫民排行第三。邢卫民的父亲很有经商头脑,经常从镇上的小食品厂买了饼干、蛋糕等副食品,走村串户地到乡下去卖。一天下来,可以纯赚20多元。由于家里还种了粮食、蔬菜,这在当时物价并不很贵的乡下,除了养家糊口外,还略有盈余。

  这对年幼的邢卫民影响很大,他很小就在心中产生了“要赚钱,就经商”的想法。

  邢卫民从石门县农校毕业后,便回到家里务农。他先后养过甲鱼、山鸡、生猪、黄鳝等,由于经营得法,总共赚了800多元。但是,怎样才能上规模、增效益呢?1993年,刑卫民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家上海公司出售从美国进口的“艾维因”肉鸡种苗的信息,他敏锐地意识到家禽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此,经过多方面考虑,邢卫民决定养殖肉鸡。

  1993年3月,邢卫民在妻子杨文菊的支持下,通过亲戚朋友借来5000元,建了鸡舍,又从种鸡场买来500只鸡苗,开始了小规模养殖。对于养鸡,当时刑卫民完全是个门外汉,但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了掌握养鸡技术,他一头扎进了鸡圈,扎进了书本,周围群众戏称他为“三臭”之人:一是人臭,几米之外就能闻到身上散发的鸡屎味;二是口臭,张口是鸡,闭口是鸡,说起鸡屎的颜色、气味、稀稠还眉飞色舞;三是书臭,一套《肉鸡饲养指南》被他翻得稀烂,屎迹斑斑,也是臭气熏天。就这样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刑卫民养鸡技术日益进步,终于用科技养鸡打开了致富大门。3个月后,成鸡可以上市了。为了将鸡卖出去,邢卫民将鸡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骑车跑遍了石门县城的所有农贸市场,一个一个地进行推销。然后,他用赚来的钱进行再投入,慢慢地扩大养殖规模。这一年,他赚了1万多元,成了当时村里的首富户。

  邢卫民尝到了甜头,意识到自己的路走对了。他购买了许多关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订阅了10多种养殖杂志,先后3次到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学习,了解市场信息。最后,他决定通过自育鸡苗、科学养殖、积极销售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主攻市场不断壮大规模

  1994年7月,邢卫民以低价买来两台他人已经废弃的恒温箱,经过精心设计,自己动手,将它们改造成了半自动孵化机。接着,他从上海引进1000套父亲代种鸡,开始了自繁自养之路。养的鸡多了,在石门县城一下子销不完,他就跑到常德、慈利、张家界等地开辟新的市场。1997年,邢卫民已能年生产成鸡10万只,并积累了300万元资金。随即,他成立了宝峰禽业有限公司。2003年又与亚飞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组建成立现在的湖南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800万元,固定资产2150万元。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只有狠抓产品销路,不断开拓市场,才能有大的发展。

  为了集中精力主攻市场营销,1996年,邢卫民决定自己不再养鸡,而是成立养鸡联合体。联合体吸收对养鸡有兴趣的农户参加,由他们专门养殖成鸡。他对养殖户提供养鸡笼舍及鸡苗、饲料、药品等,并派出专人进行技术辅导。成鸡出笼时,邢卫民按照订单的约定,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全部回收。

  邢卫民还帮助农民将闲置的工厂、学校、仓库改造成鸡舍,建立比较规范的消毒防疫体系。为了加强对养殖户的支持力度,邢卫民不久做出了“协助防疫,协助选址”这两条承诺。农民不出资或只出很少一部分资金,就可以发展肉鸡养殖,并获得较高的效益。他们的养鸡积极性大为高涨。

  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想方设法拓展市场和树立信誉,成了邢卫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跑广东、福建,赴河南、河北,进行广泛的联系。1998年3月,邢卫民在河北与一个姓秦的经理软磨硬缠了三天,秦经理终于被邢卫民的诚心感动了。但秦经理出于多种原因,不愿签订大额合同,只口头答应让邢卫民先给他发来50只鸡,以便探探河北的市场。邢卫民想,客户的犹豫是可以理解的,但自己不能因为利小而不为,甚至也不能因为暂时无利就不为呀。他当即答应了秦经理。几天后,邢卫民就叫公司职工开专车将鸡从石门县送到了秦经理手中。果然,邢卫民的鸡由于品种纯、肉质好、价格适中,50只鸡一下子就销完了。由于数量太少,又是长途运输,邢卫民为此亏了本。秦经理却将邢卫民当作了生意场上最可靠的伙伴,他当即叫邢卫民马上发8000只鸡过来,并且一次性付清了全部货款。现在,秦经理每年可为邢卫民销售成鸡10多万只。

  邢卫民与许多客户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有时,客户先把款付了,约定1个月后要货。邢卫民总是如约履行,从不因自己已收了货款而故意卡人家;有时,客户由于流动资金紧张等原因,不能预付款,凭一个电话或传真,邢卫民也会与他成交业务。邢卫民说:“市场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有利可图,个人才能有钱赚,才能发展。”

  邢卫民的鸡有50%左右销往了外省。在长途运输中,也有个别的鸡在夏天因酷暑而热死,或在冬天因严寒而冻死。邢卫民都是把损失留给自己,不是在与客户结账时少收对方的钱,就是在下次发货时如数补上。

  “人无诚不立,企无诚不兴”,这是刑卫民从商多年的成功之道。在2004年“禽流感”爆发期间,家禽产品严重滞销,活鸡销售一度陷入绝境,但刑卫民坚持按合同办事,为养殖户销毁鸡苗、回收商品鸡等补偿损失达到了125万元,确保了养殖户的利益和公司养殖业的长远发展。

  优质的服务,高度的诚信,赢得了养殖户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了公司与养殖户双赢。近年来,公司每年产值增长速度达到了30%以上,养殖户平均每年纯收入都达到了10000元以上,其中,最多的达到了10多万元。2005年,尽管受突发的全球性的禽流感影响,仍实现产值21560万元,销售收入18206万元,利润102万元,为养殖户增收1800万元。2011年公司实现生产总值92000万元,销售收入78304万元,利润490余万元,为养殖户增收8000余万元。至今,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注册资金5000万元,固定资产16715万元的大型农牧企业。2004年11月,在第六届中国湖南(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公司生产的石门山地黄鸡、“双佳牌”鸡用全价配合饲料荣获金奖。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各地养鸡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相互进入对方所在的地区进行销售。邢卫民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便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目前,他已选育出了小三黄鸡、黑羽乌鸡、丝毛乌鸡、青脚鸡、麻鸡等10多个品种。他还加强了销售队伍的建设,设立了专职销售部,拥有高素质营销人员19人。有10多台运输车,每车可1次装运成鸡5000只左右。

  借助远程教育带领乡邻同致富

  “立足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奉献社会”是邢卫民和他的公司矢志不渝坚持的宗旨。在致富路上取得成功的邢卫民,富而思源,此时,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周围的农民致富,如何把自己致富的技术传授给急于脱贫的农民。

  刑卫民一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正当他感到为难的时候,在石门县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犹如一场及时雨,给他带来了福音。为此,刑卫民和公司先后投资近20万元,建立了一个多媒体的教室,并相应配置了3台电脑,1名投影机和120套桌椅以及其它相关设施,使教室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学习培训基地。为使学习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他一方面提出了按层次、分批次对员工和养殖农户进行培训,并针对网上“农村科技、学用典型和政策法规”等栏目实用性好、应用性强的特点,适时组织员工和养殖户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他要求技术员利用电脑和投影机的有效组合,开辟流动的科技课堂,把网上转录、下载的知识与技术,通过这种形式送给农户,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农户在小区或家里,就能接受到家禽养殖知识,防疫、诊病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农民每养1万只鸡,刑卫民要垫付各类资金6万元左右。2011年,邢卫民的养鸡联合体已有养殖户1600余户,全年共饲养鸡苗1800万羽、出栏成鸡1810万只,总产值9.2亿元。当地农民年总获利8000余万元,户均获利3.8万余元。有2000余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98年,石门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邢卫民慷慨解囊,为灾民捐款30000元。少年傅少斌的父母常年生病,无力劳动,家中连治病的钱都没有,生活十分困难。1992年,傅少斌考上中专,面临失学的危险。邢卫民知道后,在当时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决定资助他读完中专。为了从根本上消除他家的贫困,邢卫民垫付资金6000多元,帮助傅少斌的2个哥哥养鸡。4年后,傅少斌中专毕业时,他的父亲也靠养鸡赚来的钱治好了病。2002年,傅少斌家花10多万元建了楼,他的2个哥哥也成家立业了。村民贺华平,打工无门路,做生意无本钱。邢卫民知道后,没有收1分钱,不仅帮他租场地,免费给他提供鸡苗,还定期给他指导技术,帮他销售成鸡。2002年10月,贺华平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已拥有存款10多万元。

  同时,刑卫民通过“希望工程”长期扶助贫困学生,每年捐助的金额都在10000元以上;通过“送温暖”活动,给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资助钱物,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除此之外,他还带动了一部分下岗职工和残疾人,使他们靠养殖不仅摆脱了生活困难,而且还走上了致富之路。40多岁的下岗职工胡带兵,2001年夫妻双双从县水泥一厂下岗,外出找工作很困难,儿子又考上了大学,当时面临着生活的重压和儿子失学的危险。在茫然不知所措时,是邢卫民帮他走上了养殖之路,从开始每批养1600只到现在的18000只,年收入从开始的几千元到现在达到近10万元,成了下岗职工创业致富的典范。

  随着养鸡规模的迅速扩大,邢卫民又花100多万元建了1个饲料厂,可年产各种配合饲料5万吨。由于石门、慈利、张家界、桑植等地的零散玉米供给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司的需求,邢卫民便与石门县农办等部门联系,计划在石门县比较贫困的四五个乡镇发展玉米种植面积2000公顷。公司与政府订协议,保价回收产品,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种子、药品和肥料,以便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

  目前,公司拥有种类资金5000余万元,年产值9亿多元,年实现利税400多万元。公司在湖南张家界、石门及河南南阳等地建有5个父母代种鸡场,可年饲养父母代种鸡12万套,拥有孵化厂2个,年孵种蛋3600余万枚;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商品代鸡苗1800万羽、成鸡1810多万只。

  春华秋实,刑卫民的努力和汗水获得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1999年1月刑卫民被湖南省科协授予“科技示范户”荣誉称号,2000年2月被中共常德市委评为党员联户带创活动标兵,同年3月又被湖南省人事厅、农业厅、科委评为省乡村优秀实用人才,记二等功;2003年4月被常德市委授予常德市劳动模范;2004年7月被评为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2008年被评为常德市十大新闻人物;2010年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市主要领导先后多次来到双佳农牧公司考察调研,称赞公司为解决“三农”难题、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篇三

  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猜你感兴趣:

1.青年回乡农村创业故事

2.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例

3.年轻人回农村创业故事

4.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故事

5.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

    360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