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长的自动扶梯
香港有很多地标性的建筑,很多人想来香港的街头走走,亲眼目睹这人间天堂。学习啦小编向你们介绍香港最长的自动扶梯,感受一下最长扶梯的魅力。
半山扶梯情况介绍
2015年2月27日,中国香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CNN)选出全球七大最型运输工具系统,香港一条连接港岛中环至半山的扶手电梯榜上有名,半山扶手电梯1993年启用,原意为方便居民往返中环,并紓缓半山区狭窄道路的繁忙情况,电梯长800米,为全球最长的扶手电梯,约20分钟路程,早上6时起向中环方向行,早上10时以后转为上山,每天约有8.5万人使用,成为香港旅游景点。
香港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全球最长的户外有盖行人扶手电梯。整个自动扶梯系统全长800米,垂直差距为135米,由有盖行人道和天桥、20条可转换上下行方向的单向自动扶手电梯和3条自动行人道组成。
系统由连接中区行人天桥系统的恒生银行总行大厦为起点,经中环街市,沿阁麟街、荷李活道、些利街、摩罗庙交加街、罗便臣道直至终点干德道。
扶梯系统途经多个景点,包括充满欧陆风情,酒吧与餐厅林立的苏豪区,有百年历史,被政府列为香港法定古迹的中区警署,还有前港督彭定康喜爱的著名传统饼店泰昌饼家等。自动扶梯沿线还途径知名的荷李活道购物区、伊利近街和士丹顿街的美食天堂等地,在扶梯上可见人潮涌动的巷弄、琳琅满目的小商店、色彩各异的卵石路、新潮时尚的路边酒吧和地道正宗的小食店。这条扶梯也成为中外游客品味香港的一个绝佳去处,完成单趟旅程需时20多分钟。
原以为既然自动扶梯的特点在于“长”,那就一定会抬头仰视,望不到顶。其实不然,从香港中环起步至半山的整个扶梯系统是由20段不同长度的扶梯组成,完全开放,上下自如,随时可以中止或加入长梯之旅。据说自动扶梯的全长总共有800米(2,600呎),每天乘搭扶梯的人大约有三至四万人次。
不过,自动扶梯只是上行,另一侧就是下行的阶梯了。自动扶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盖”,整个扶梯都在透明雨搭的呵护之下,游客在扶梯上可以不受风吹雨淋之扰。
谁还需要火车或出租车?
周五上午的香港,祷告的铃声从有着百年历史的些利街清真寺的大门里传出,与香港另一个地标——中环到半山区的自动扶梯连接系统发出的单调的咔嗒声混杂在一起。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露天自动扶梯系统,它连接着香港中环商业区与半山区的高端住宅区。
许多人以为自动扶梯系统是百货商场的主要设施,而在香港,它却是首选交通工具:蜿蜒的半山区自动扶梯连接系统每天输送通勤人员高达 8 万人次。
在这个周五的早晨,一位身着正装衬衫和长裤的南亚集会参加者表示,他每个周五都会乘坐自动扶梯系统前往清真寺礼拜。在洗脚准备礼拜前,他说,“它非常方便”。
12 小时后,这里就全然是另一番景象。中环苏豪区酒吧传出喧嚣的音乐和人声。自 1993 年自动扶梯连接系统开通后,曾经安静的街区已然变成夜生活区。人们踏上自动扶梯,宛如踏上嘉年华之旅:准备泡吧的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手握听装啤酒,头顶精心做成的鸡尾酒会发型,疲倦的办公室白领想要在这里忘记漫长的加班。
多山的城市总能找到让市民前往荒凉地段的新奇途径。旧金山有缆车,里昂有索道缆车(攀上悬崖的缆车)。近年来,像麦德林、里约热内卢和拉巴斯等南美洲城市都建起了升降机,通往山上的贫困街区。
但香港却是第一个将自动扶梯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城市,尽管其作为交通中转方案的辉煌时代也许早已结束。
8 万多香港人每天都会避开交通工具,而是使用全球最长的自动扶梯,无论是工作通勤还是夜间出门小酌都不例外。
1842 年,香港成为英属殖民地时,当时的总督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爵士设想沿着维多利亚港和跑马地的平坦地带建设一个大都市。跑马地是距英国人首次登陆点几英里以东的地带,那里有威尼斯风格的运河,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但这些梦想却被英军粉碎,后者称城中央的一块黄金地块归其所有,这就迫使香港向港岛西侧的陡峭小山上发展。东西向的道路沿斜坡而上,用花岗石台阶将其连接起来。
大部分时间,香港的财富都集聚在半山区的华丽府邸和露台房子中。半山区是太平山半山腰的地带,而 1,817 英尺高的太平山在港岛则占据着支配地位。1970 年代,情况开始改观。在当时的建设热潮中,规划监管宽松,于是高楼大厦布满山坡。到了 1980 年代中期,整个地区已经拥挤不堪,人口达 4.5 万,并且有望在 20 年内翻一番。每天早晨,排污管道不堪重负,污水会排入雨水管道中。该地区的两车道公路上,小轿车、出租车和公共汽车常常堵成一团。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政府规划部门提议,建设六个高架通道,它们将通过自动扶梯和活动人行道将行人运送到山上。
巴马丹拿集团(P&T Group)总监、建筑师李华武(Remo Riva)表示,在与政府磋商后,“我们在 1984 做出这个规划。”规划的思路是,原本驾车或乘坐出租车出行的通勤者可使用高架通道出行,从而缓解交通拥堵。最终,其中一个通道被批准作为试点项目。它由 20 部自动扶梯和 3 部单行活动人行道组成,沿着阁麟街和些利街绵延 800 米,沿途共升高 150 米。自动扶梯从早高峰时段向山上运行,上午 10 点半以后则向山下运行。
沿途的店家很讨厌这个计划。由于建设进度滞后,他们举行抗议活动,要求赔偿生意损失。《南华早报》的一条标题新闻诅咒自动扶梯是“通往地狱的阶梯。”另一篇文章将其称为“高科技毛毛虫”。居民们也怨声载道。自动扶梯开通时,在半山区出生长大的凯蒂·刘(Katty Law)就住在些利街清真寺对面。“我记得那种噪声,嗡嗡作响。我从没有对此习惯,”她这样说。
自动扶梯于 1993 年 10 月 15 日开始营运,建设总成本达 2.7 亿港元(约 2300 万英镑),是最初预算 4400 万港元的六倍之多。但是,在运营首日,大批热切的乘客还是蜂拥而至。每天,使用自动扶梯的人数超过 2 万人次。尽管大受欢迎,但有一件事却逐渐明朗,那就是自动扶梯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毫无帮助。时任香港运输局局长的鲍文(Haider Barma)在香港立法会 1993 年的质询中承认,“也许它(自动扶梯)不是大幅减少交通流量的理想方案”。
虽然自动扶梯未能缓解交通拥堵,但它却成功促进了地产升值。
自动扶梯沿途街区都成为香港地价最高的地区。尽管驱车或乘坐出租车上班的人们并未改变自己的习惯,但之前乘坐公交工具出行的通勤者却转为乘坐自动扶梯。某种意义上,自动扶梯还成为一个景点,吸引人们前往半山区下面以前工薪阶层的街区,这里也很快成为人们夜生活和娱乐的热点地区。
正因为如此,在连接中环与半山区的自动扶梯系统被批为失败之举十多年后,香港西营盘的区议员们又推动在格外险峻的香港正街修建一部扶梯。在这部扶梯于 2013 年最终开始营运时,该地区的零售租金翻了一番。尽管自动扶梯仅有 200 米长,但每天却能搭载 2 万 7 千人次前往香港这条最险峻的街道。
但香港正街也许将是自动扶梯的最后一站。当提议沿着上环狭窄的阶梯街道磅巷修建另一条自动扶梯通道时,地产商开始买断沿路的楼盘。但是,利益博弈却在社区的反对声浪中宣告失败。社区居民担心,自动扶梯会给该地区带来噪音、拥挤的人流,还会吸引地产商沿着当地仅能行人通过的狭窄街道上修建高楼大厦。
中环与半山区之间自动扶梯通道的客流量业已增至每天 8 万 5 千人次,而在明年,在连续运营 25 年后,通道的使用寿命将告终结,它的机械零件将被拆除,逐一重装。届时,通勤者需要另觅他途。“它就是个便利的交通工具,”凯蒂·刘这样表示。虽然她每周都会多次乘坐自动扶梯,但她对自动扶梯仍然持有保留意见。她表示,“(乘坐自动扶梯)会让人无法接触地面和周围的环境。”这恰恰是 1994 年电影制作人王家卫的热播电影《重庆森林》中所抒发的一种感受,电影中将自动扶梯作为城市异化的一个象征。
但作家戴瑟·麦克莱恩(Daisann McLane)看法却恰恰相反,她在自动扶梯沿途生活了十余年。“在《重庆森林》中,半山区的自动扶梯被用来标定后现代的城市悲哀。实际生活中,它却起到一个非常欢乐的作用,”她在 2004 年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每天乘坐自动扶梯,我感到自己似乎与沿途不同公寓楼中的居民建立了一种私人关系。这些公寓楼的二楼或三楼的窗子距离自动扶梯如此之近,那里的花盆甚至让人触手可及。”
随着租金的日渐攀升,这些公寓也许会不复存在,变成零售商店。但自动扶梯伴依旧随着咔嗒声响一路上行,穿过商铺、酒吧、清真寺和犹太会堂,它的独特性也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