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王什么王最大
历代的封王制度是有等级的,那你知道古代封王什么王最大么?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你揭晓吧。
唐代
爵位等级分得比较多,但大多只代表一个贵族身份,并不具备实际的权力和经济利益。唐代的最高爵位是亲王,一般只授予皇子,亲王爵位的对应品秩是正一品,与朝廷当中的“三公”品秩相同;其次便是郡王和国公,从一品。一般宗室和一些归附的割据势力能够获得郡王的爵位,而一般功臣的爵位上限便是国公。这两个爵位品秩一样,但是排班的时候郡王在前,国公在后.
宋朝
只有皇子、皇兄弟(其实也是皇子,只不过是先皇的儿子)封王者才是亲王,后代只能称嗣王或降为郡王、国公等。 相关介绍如下: 宋代爵制分十二等。
一、王。皇子、兄弟封亲王。
二、嗣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
三、郡王。宗室近亲继承亲王者,特旨封郡王。
四、国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五、郡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六、开国公。
七、开国郡公。现任或前任宰相食邑万户
八、开国县公。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
九、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以上,封侯
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以上,封伯
十一、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以上,封子
十二、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以上,封男
明朝
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由于这种世袭罔替的制度,导致后来出现举国一岁之入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远支宗亲将军、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狱求饱者。另有公、侯、伯三等爵专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袭,也有终身者。
清朝
顺治六年(1649)、康熙二十三年(1684)都对清代宗室的封爵有所规定,在乾隆十三年(1748)增定为十四等,即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部王、长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固公、不入八分镇田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图将军、奉囤将军、奉恩将军。这里的“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固山”有时当“旗”讲,这里是美称,“多罗”为一角,“和顶”为一方。清代王爵还有“铁帽子王”的说法,即清初开国的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诸王爵世袭罔替,雍正年间增加了怡亲王,同治年间增加了恭亲王,光绪年间增加了醇亲王、庆亲王,一共十二家王府。除了“铁帽子王”以外,一般的王爵都是“世降一等”,降至镇国公或辅国公再世袭。清初,皇子长到十五岁,由有关方面请封,康熙二十七年(1688)又改为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