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鲁迅去世时的资产

巩诗5分享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那么大家知道他的一生有多少资产?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

  鲁迅的“仕途”

  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教育部任职长逾十四年,这段经历被其对头、批评家陈西滢等人派作是他的“污迹”。即使鲁迅为此同陈西滢论战,针锋相对,但仍解脱不了身后的非议。鲁迅经历的一段官场岁月,也成为研究者有意无意回避的一段历史。

  在人们的脑海里,作为文坛旗手的鲁迅耿介、倔强,既不宽容,又从不妥协。他的文章是投枪,是匕首,一如他的为人。你也许无法想象,同样的一位鲁迅在1912年至1926年曾沉于下僚十馀年,试图扮演好恪尽职守的公务员角色。并且,这一切真实地发生过。

  许多人熟知的中学语文《藤野先生》中,通常认为,弃医从文是鲁迅早期思想发展的一次飞跃,它集中反映了青年鲁迅的爱国思想。但是,爱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而且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特殊表现。所以,弃医从文也只是鲁迅早期思想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1906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期间,由于幻灯片事件的刺激,决定弃医从文。这是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回国后,从1918年至1926年,鲁迅创作出版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十》、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作品,奠定了其在新文化思潮领域的地位。

  公务员生活的精彩一面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初建,万事辏集。鲁迅进教育部的推荐人是当时在教育总长蔡元培手下任职的许寿棠(鲁迅与许寿棠自留日期间结识)。

  南京传来邀请,“海归”鲁迅出仕。他先是赴南京任职,南北议和后政府北迁又随之进京。据确证,在南京短暂的几个月里,鲁迅至少担任了以下工作:推动各省大力开展有关革命形势及政策的宣传讲演;大力搜求各种图书,准备建立“规模宏大”的“中央图书馆”;计划编刊《文教》杂志等。

  初到北京的日子里,鲁迅显然干劲十足,从参加临时教育会议,到主讲夏期美术讲习会。此后还受命主持设计国徽,这是鲁迅在教育部承担的第一项部级也是国家大事。在与钱稻孙、许寿棠的合作下,任务顺利完成。就在承担此项任务期间,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且须总统钦定(当年鲁迅还晋谒过袁大总统),直接听命于社会教育司司长。

  公务员生活向他展露精彩的一面,鲁迅到天津出差考察戏剧,参与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的建设,筹建历史博物馆,参加读音统一会,促成注音字母的通过,举办儿童艺术展览会,协办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等等,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不免忙累了,忙坏了,比如1913年10月29日,鲁迅受命编造明年社会教育司的年度预算,同日还要拟写改组京师图书馆的建议,他在办公室里写啊算啊地忙了一天,不禁“头脑岑岑然”。岑岑,头脑胀痛之意也。

  “黯然神伤”的另一面

  在公务员日常事务里,鲁迅并非如鱼得水。比如教育部与内务部职务重叠就曾让鲁迅很难“做人”,因为在一些具体事务管理中,两个部门发生撞车。1914年初,热河避暑山庄所藏文津阁《四库全书》运抵北京,鲁迅赶赴北大接洽联系,却不料此书为内务部截留。经过多方交涉,1915年9月1日,鲁迅“同戴芦舲往内务部协议移交《四库全书》办法”。10月12日,移《四库全书》入京师图书馆告成。然而,《藏书简明目录》却被内务部给扣下了,仍“发古物陈列所保存”。这意味要查阅《四库全书》的人首先要往古物陈列所一过,查过书目后才到图书馆按图索骥。

  紧接着的1915年,为了帮助袁世凯复辟制造社会舆论,教育总长汤化龙受命改组民间社团通俗教育研究会,并以行政命令让一些教育部部员入会,鲁迅为小说股主任。不久,为加紧复辟帝制的宣传造势活动,张总长明确指示小说要“寓忠孝节义之意”,并个人召见鲁迅。然而,鲁迅坚持自己的立场,实施多方阻抗,甚至在帝制复辟后他还无视袁次长的督办。很快,鲁迅小说股主任的兼职被免去了。袁世凯死后,一切恢复正常,然而鲁迅“不听话”的强项作风却影响到他在官场的生存。1916年,鲁迅与同事好友联名上书,驳斥“祭孔读经”之荒谬,更是为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所忌,鲁迅仕途生态进一步恶化。

  教育部领导走马灯式频繁调动。在鲁迅1926年去职前,教育部总共更换过三十八任教育总长、二十四任教育次长。除了“学问道德亦不待赘言”的蔡总长,除了与自己交厚的董恂士教育次长,鲁迅再没看得顺眼的了。范源濂总长演讲,“其词甚怪”;海军总长刘冠雄兼任教育总长得了个“痰桶总长”的绰号;梁善济“不了了”……

  同一时期的鲁迅却长期得不到升迁。最让人难堪的是,年长鲁迅三岁的汤尔和1922年出任教育总长,汤尔和与鲁迅是老朋友了——在鲁迅开始仕途生涯的时候,汤尔和不过是一家医学专门学校的校长,1914年1月5日汤还到教育部访过鲁迅,“似有贺年之意”。没承想当初紧着巴结他的朋友,反过来成为教育部的最高领导。

  业馀时间里,在官场里郁郁不得志的鲁迅常写一些小说杂文。1925年,“三一八”惨案,此间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又传言执政府将鲁迅列入黑名单,一时风声鹤唳,鲁迅四处避难。政府越来越不讲理了,与许广平的爱情进展也要求鲁迅换个环境。恰好林语堂先行到厦大任教,成为鲁迅南下的先行官。走,8月26日鲁迅偕许广平同车离开北京,开始新的生活。由于鲁迅没有明确辞职,直到3个月后,教育总长任可澄才签发了“周树人毋庸暂属佥事”的部令,鲁迅的官场生涯由此画上了句号。

  薪俸及花销

  在北京的前七年半,鲁迅寄住在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县馆,从这里到位于西单南大街上的教育部,有三里地左右。平日里,鲁迅更多地是以人力车作为代步工具,按时上下班。他是如此守时,以致沿路店家看他的车子经过,就“可以做饭了”,简直拿他做自鸣钟了。

  进京初,鲁迅曾包过一个铁轮的洋车,“上下班和外出都坐车”,但是时间不长就不包了。租住砖塔胡同61号时,鲁迅依旧没有包车。成名之后,他仍是临时叫车。

  鲁迅不吃早饭的习惯形成于留学日本期间。熬夜攻读之下,鲁迅一般很晚起床,睡醒已临近中午,于是早饭、中饭一起吃。做公务员能够满足鲁迅保留求学作息时间的需求:较晚上班,有时还有午休时间,可以容他晚睡晚起,而且下班后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教育部设有“饭堂”,但是饭菜不佳。临近中午,空腹的鲁迅便在街上四处“游击”,今天这家一顿,明儿那里一餐。鲁迅曾与同事们尝试到饭店包饭,可饭店的饭菜质量总是会由好变差,让人忍无可忍,只好作罢。

  午休时间有限,爱吃糕点的鲁迅有时以馒头、饼饵等方便食品轻松地打发中午的一顿。

  鲁迅1912年赴京后,5月至7月每月就拿六十元津贴过活,但比南京任职期间靠三十元“军用券”零花要活络多了。直到11月,才正式领到足额薪俸二百二十元。到1925年8月,鲁迅月薪已达三百六十元。

  彼时国家颇不太平,兵燹天灾不断,社会保障机制脆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种社会捐助,不仅有政府机关集体发起的,还有个人发起的,公务员都没的跑。例如,1912年10月8日,“捐北通州兵祸救济金一元”;1916年2月26日,为“吴雷川创景教书籍阅览所,捐四元”,等等。

  因《日记》残缺,1922年忽略不计,在离京前鲁迅所领官俸累计约有三万三千元,主要是银元,占了他当时收入的大头。若以一块银元折合现在的四十元人民币来算,平均年薪约计十一万元人民币。那时,每斤大米才相当于人民币一元

  一九三六年十月八日,鲁迅抱病参加第二届中国木刻展,极喜爱木刻艺术的他与青年木刻家黄新波、曹白、白危和陈烟桥坐在一起探讨木刻艺术。

  鲁迅一生挣的钱

  鲁迅每年都买很多很多书,每年日记后面都专门附有一篇长长的“书账”。从1912年5月鲁迅抵达北京,到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病逝,在24年5个月的漫长岁月里,鲁迅一共记载了25篇书账,共计购书9600册,古碑、刻石、画像等拓片6900张,真是洋洋大观!鲁迅爱逛琉璃厂、淘古物字画,爱吃馆子、摆酒席,孝敬老母,资助亲友,前期在北京住四合院时就雇佣女工和车夫;后期在上海住大陆新村三层楼房,他和许广平、幼子海婴三人更雇有两个女佣,晚年经常带全家乘出租车看电影、兜风、赴宴席……那么大的开销,需要多少钱啊?

  他的钱来自下列四方面:

  (1)公务员收入

  民国一成立,鲁迅就应蔡元培之召,担任教育部公务员,时间长达14多年;这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的正式职业。他的名义收入如下——

  1912年5~7月,每月津贴60块银洋;8~9月,每月“半俸”125块银洋;10月后定薪俸220块银洋;

  1913年2月后薪俸240块银洋,12月后仅有9成即216块银洋;

  1914年8月薪俸增为280块银洋;

  1916年3月后增为300块银洋。

  1924年1月,《社会教育司职员表》载有周树人应得四等三级“年功加俸”(每年加薪)360银洋。但是上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部经常拖欠,实发2/3即平均月付200银洋左右。

  (2)教学收入

  五四运动以后,鲁迅除了供职教育部以外,还先后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时间长达6年(1920~1926年)。1920年8月接受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聘请,兼任北大国文系讲师,同时又兼任高等师范学校(后为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每周各1小时,讲授《中国小说史》月薪各18圆,共36大洋。鲁迅兼职的其他六所学校是:世界语学校(1923年开始,月薪15圆)、女子师范学校(1923年开始,月薪13圆5角),中国大学(1925年,月薪10圆);黎明高中(1925年,月薪6圆),大中公学(短期),另有一处“集成国际语”学校是义务讲课。

  1924年在鲁迅的经济生活中是一个转折点,他的年收入构成中,第一次出现了本职收入(教育部薪水)少于业余收入(讲课费及稿酬、版税)的情况。业余讲课和写作收入占59%,超过一半;而本职收入仅占41%,也就是不到一半。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由林语堂推荐专任厦大国学院研究教授,月薪国币400圆;

  1927年2月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受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月薪国币500圆。

  (3)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收入

  从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整整4年中,由蔡元培推荐,鲁迅受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得月薪300圆大洋(1929年1月起《鲁迅日记》中改称为“教育部编译费”,实质上是一回事)。由大学院和教育部定期支付49个月之久,未曾拖欠,共计14700圆大洋,折合黄金490两。

  (4)写作、翻译和编辑收入

  1907~1908年曾有《人之历史》等多篇论文在东京《河南》杂志发表,稿酬约为千字2银圆,共约得100银圆;他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外国小说也得到大约200银圆左右的稿酬,主要贴补家用。

  但是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诗歌、论文、杂感,都是不计稿酬的无私奉献。到1923年他的日记中才开始有收入稿酬的记载。

  后期鲁迅在上海生活,“卖文为生”也就是作为自由职业者,依靠版税、稿酬和编辑费。一开始北新书局每月支付给鲁迅的版税是国币100圆和《奔流》杂志编辑费100圆;他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每千字5~15圆,鲁迅每月收入至少500圆,生活比在北京时宽裕得多。到1932年“大学院”津贴撤销以后,版税和稿酬成为鲁迅主要经济来源。

  我统计的结果:1912年春~1926年夏鲁迅在北京期间,共收入银洋大约41000圆(1922年日记残缺、为估计数)月平均245圆;1926年夏~1927年秋鲁迅在厦门和广州期间整一年,共收入教学费国币5000圆,月平均417圆;1927年秋~1936年在上海期间他共收入国币(法币)75278元4角1分,月平均697圆。

  根据历史资料换算,1912年一块银洋约合今人民币40元,1927年1圆“国币”约合人民币35元;1936年1圆法币约合今人民币30元。

  也就是说:鲁迅前期(北京时期)是以公务员职业为主,14年的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164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9000多元;

  中间(厦门广州时期)1年专任大学教授,年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17.5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1.4万多元;

  后期(上海时期)完全是自由撰稿人身份,9年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226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2万元以上。

  若不计入1922年的收入(日记缺失)则23年间共收入119873.3圆,相当于今人民币408万元以上。

  钱,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鲁迅为了写作、译述、教学、研究等购置的图书就达到1.6万多册(幅),24年中共计耗资1.3万多银圆,相当于今50万元人民币,占他总收入的1/9左右……鲁迅以他的脑力劳动所得,总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408万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间阶层”。

  鲁迅先生是什么时候去世的?鲁迅活了多少岁?

  鲁迅死于1936年10月19日,死时55岁。

  鲁迅突然病故,曾引起人们的怀疑.这要从须藤医生谈起.据说,须藤原是日本军医官.上海有一个日本在乡军人(就是复员军人)会,是一个侵略性质的团体.须藤担任该会的副会长,他家里装有电话机,在电话里常讲关于中日之间交涉与冲突的情况.

  众所周知,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统治下,日本特务的秘密活动不下于德国法西斯.电视剧<<霍元甲>>中虽有不少虚构的情节,但是霍元甲在上海与日本人比武时负重伤,结果被日本医生用毒药谋害却是历史事实.在说鲁迅是反对日本侵略中国,当时须藤是侵略团体的负责人,周建人与鲁迅商量,以后不要再请须藤看病,但他认为须藤是个医生,不会对他存有歹心的.所以鲁迅就没请别的医生.

  鲁迅去世不久,周建人先生就忽然接到交通大学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写来的密信.信中说,鲁迅不是死于肺病,而是被日本军医所谋害.这人让周建人认真调查一下,如查无实据,则务请保守秘密.

  据医学界专家说,鲁迅的病情虽严重,但是还是可以医治的,第一步就是把肋膜间的积水抽去,如果迟延,必不治.须藤却说并无积水,但只过了一个月,他又说确有积水.鲁迅死后,治丧委员会要须藤写一份治疗报告.他虽然写了,但与实际治疗并不相符.后来须藤就不知去向了.

  鲁迅逝世后,还留有一件遗物-1936年6月15日拍摄的”胸部X光片”.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于1984年2月24日,邀请一些著名肺科.放射科专家.教授,共同研究这件遗物并作出了”鲁迅先生不是直接死于肺结核病,而是死于自发性气胸”的新结论,终于揭开了长达四十八年的鲁迅死因之”谜”.专家认为鲁迅的病情属于中等程度,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左侧肺大疱破裂使气体进入胸膜引起自发性气胸,压迫肺和心脏面死亡.同时认为,这种病在当时并不是不治之症,如果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治好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竟这样过早的去世了.

    331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