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跟战国的区别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中国历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春秋战国有何区别呢?下面就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战国与春秋的区别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春秋与战国的区别
春秋时期
由于鲁国孔子的编年史《春秋》一书而闻名天下。《春秋》记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正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差不多。
战国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称之为“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前770-476) 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齐代姜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时期是东周的前半期,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其实是东周末期。
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史称 春秋五霸 :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代。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关于为什么划分,这个,笼统的说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兴起来看作为一个分水岭了。
要说本质,我觉得只能是战争性质上来区别了。春秋时期常见的是领土扩张,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并不常见。而战国时期则是明显的为了消灭各国谋求统一而进行的灭国战争居多,也不像以前那种单纯的掠夺称霸。
至于春秋时期,仅仅只有楚宣王称过王。而齐宣王是战国的人物了。
至于这个王,原本是天下共主的意思,到战国时期已经变味了,东周在战国时期已经不再有大作用,哪怕是政治上的。
在春秋时期,五霸相争,周王名义上还是天下之主,各国还定时的去周朝朝贡,在名义上周朝还是有很强的号召力代表着正统,其他各国也只是争夺霸主地位并没有明目张胆的吞并小国,而到了战国时期,周朝的统治已经不存在,周王朝已经是个弹丸之国,影响力也不复存在,其他战国七雄其本身的实力是相当的强悍了,接连的兼并小国扩张自己的领土,在那时不仅称王,秦齐两国还称过帝,后来又取消了。
这也是各国经过社会改革 ,由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而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的需求。
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有什么本质区别
回顾整个东周历史,历史学家通常将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种说法则是前770年—前403年)。春秋开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的结束时间,历史争论不同,但主要时间有三大传统强国的颠覆与衰落,包括楚国都城郢被吴国攻克(楚国短暂灭亡)、齐国陈氏取代姜氏、已经三家分晋,标志春秋时期的结束。
至于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结束,也就是约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可以称得上分裂最为严重、对抗最为持久的历史阶段之一,类似的历史时期还包括三国、南北朝等。
那么,既然东周历史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其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从表面上来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至少在一百个以上,而到了战国时代,除了秦楚燕赵魏韩齐这七个国家,也就仅存卫国、宋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诸侯国。
如果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主旋律——战争来讨论。在整个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主要属于称霸战争。尤其是对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而言,称霸而不吞并土地、人口成为了基本原则。而且还牢牢控制了秦国进入中原之要道,可谓是周王室的结实屏障;秦由于崤函之道被晋国控制,就一心开拓西方之地,与戎狄做着持续而顽强的斗争;楚国实力最强,一心想要颠覆周室,不过就算是楚庄王时期,楚国有着非常难得的机遇,依然还是因为“在德不在险”的价值观所束缚,没能走出最后一步。换而言之,对于春秋这个历史阶段,所有的战争都不能忽视“周王室依然是老大”这个基本事实,因此任何战争都要或多或少打着维护周天子的旗号,这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战国阶段,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终被秦军轻易消灭。
笼统的说,面对仁义道德,西周时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经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终究还是言而顾之的,到了战国时代则是舍而弃之了。在这背后,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的崩溃,更能窥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的本质。
猜你喜欢
5.春秋战国文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