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与立春的区别
春节是我们农历的新年,这个节日从古至今一直都很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代表着辞旧迎新。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立春代表着春季的到来。那么这二者有何不同呢?今天万年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大家快随小编去看看春节和立春的区别吧。
春节和立春的区别
其实公历与农历的时间,是相差较大的,一般相差一个月左右或以上。在历法上,中国现在是双轨制,既采用公历纪年,也延用农历纪年。而从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等方面来看,农历纪年,更能反映天象与农时,更利于播种收获,更符合华人习惯;同时农历纪年,也是判断人生运势的重要依据;比如我们排出的生辰八字,都是农历的干支时间,根据这些干支的生克关系,才能判断运势如何。
每年的1月1号,只是阳历的交接,只是表示进入公历新年了,但不是农历的交接。农历的春节,也不是进入鸡年的标志;今年是2017年1月28号春节,这个春节,也不是进入壬辰年的标志;而只有立春,才是新旧农历年份的分界。
农历的交接,是按立春来计算的,每年公历的2月4号左右立春,这才是农历年份的交接。
2017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23时34分01秒立春以后,才真正进入农历的壬辰龙年。
“春节”为什么不在“立春”
立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在1912年之前,中国的春节就是从立春这天开始算的。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他在将“元旦”调到公历1月1日后,并没有动“春节”,因为春节的存在对农业生产相当重要,具有标志性意义。但两年后,“春节”也被移到了农历一月一日。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二十一日,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定四季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这份“四季节假呈”很快获得袁世凯批准,于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因为“春节”移植给以前的元旦,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立春节庆活动逐步消失,立春变身为普通的节气。
有人怪袁世凯和朱启钤把中国重要的“春节”搞乱了,实际上袁世凯的初衷是想保留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在《定四季节假呈》中说得很清楚:“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
新的春节安排颁行后,民间很快流行起“过春节”,以前的“岁节”彻底变成了“年节”,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的做法就一直相沿至今,我国从那时开始决定使用公历的算法,并从历法上正式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也就是“公历新年”。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历年从正月初一开始没有争议,但是人们使用的农历生肖年从何时开始却一直有争议,目前多数人都认为“立春”节气是农历生肖年的开始,因为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二生肖的计算与天干地支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论天干地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情况下,“立春”节气应该是新生肖的开始。
其实公历与农历的时间是相差较大的,一般相差一个月左右或以上。我国现在的历法通常是双轨制,即是既采用公历纪年,也延用农历纪年。而从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等方面来看,农历纪年更能反映天象与农时,更利于播种收获,更符合国人习惯。
而在民间颇为流行的命理风水理论中,农历纪年更是用来判断人生运势的重要依据,比如人们排出的生辰八字就都是农历的干支时间,正是根据这些干支的生克关系,才能判断人的运势如何。
由上可知,每年的公历1月1号,只是公历的交接,表示进入了公历的新年,但它不是农历的交接,农历的春节,也不是进入新一年的标志,农历的交接,是按立春来计算的,只有每年公历2月4号左右到来的立春节气,才是新旧农历年份的分界,至此农历年份才进行交接。
立春后就算是春天了
从天文学角度来划定春天
一种说法是从“立春”开始就进入了春天。理由是“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一般在阳历的二月四日至五日,也正好处在春节前后的十天之内。但单以"立春"为春天的开始,并不符合天气的实际情况。
二是传统的说法。我国农历的春天,是指正月、二月、三月。并把正月叫做“初春“孟春”,二月叫做“仲春”,三月叫做”阳春”。这种说法比较合乎实际。
现代气象学的春天规定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冬季过后气温回升到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在10℃至22℃的时段。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不能适用全国各地。还是以平均气温为标准来确定进入春天的迟早更为科学。
猜你喜欢
3.除夕和春节的区别
4.春节的含义是什么
6.除夕是春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