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世界上最长的曲子

巩诗分享

  世界上最长的曲子是哪一首?现在就让学习小编来帮忙解答这个问题吧。

  世界上最长的曲子是哪一首

  答案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管风琴曲《Organ2/ASLSP》,曲子总长是639年!2004年7月5日,这个曲子又奏出了两个音符。演出3年来总共演奏了5个音符,而且还要再演636年。 自2001年9月起,这首“慢到极点”的曲子已经在德国郝柏史塔小镇一个废弃的教堂内演奏了3年。最初的一年半里,曲子全都是休止符,听众只能听到管风琴风箱注满风的声音,直到2003年2月,才第一次出现了3个音符,现在我们终于等到了曲子的第二次变奏。 《Organ2/ASLSP》原是前卫作曲家凯奇1992年去世前所谱的一首长约20分钟的钢琴曲,所谓“ASLSP”就是“愈慢愈好”(As slow as possible)。后来一批德国音乐专家和管风琴技师决定按字面意思来“贯彻”凯奇的构想——尽量把它拉长。可是到底该有多慢?演奏一天还是没完没了?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639这个数字,因为准备演奏此曲的风琴的琴龄在2000年刚好是639岁。 不知道是不是德国人太热爱哲学的关系,这首曲子之所以如此“拖拖拉拉”原来也是为了体现出一种“思想深度”。主办音乐会的耶里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而混乱的时代,639年的‘慢长’演奏,能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也许,这就是所谓“大音希声”吧。 下一次变奏将在2006年3月出现。不过听众们倒不必担心要直挺挺坐在台下600多年,因为要听完整场音乐会可能要请20多代子孙一起帮忙才行。

  约翰·凯奇生平简介---一个伟大的作曲家

  约翰·凯奇(1912-1992)是20世纪颇具争议的美国先锋艺术家。他的曲子都很注重“静”(silence)。他最著名的乐曲是1952年创作的《4分33秒》,这首无声的“有声作品”,没有任何音符。初次演出时,钢琴家走上舞台,端坐4分33秒后,连琴键都没有碰一下就宣布演出结束,由此引发大规模抗议。即使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此曲仍然在观众中颇具争议。因此,凯奇也被认为是音乐界的行为艺术大师

  约翰·凯奇出生于一个英国移民家庭,凯奇家族中有好几代人都极具发明创造的天份,在凯奇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这种家族遗传的天份表现得十分显著。他早年师从亨利·考威尔、阿道夫·威斯、勋伯格等三人学习作曲,其中勋伯格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由于凯奇对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不适应,更主要是与助伯格的作曲思 路和方式的截然不同,他前后历时五年的作曲学习以对师门的全盘背叛而告终。

  约翰·凯奇在音乐界作出的贡献

  由于对现有音乐材料产生不满足感,凯奇从三十年代末开始首先将探索的突破口放在音色和结构上。他通过打击乐创作,尝试新的音响组合,同时并对音乐的结 构作了一系列探索,节奏结构”理论就是他在这个时期所提出的。所谓“节奏结构”理论就是将音乐结构建立在时间长度之上的简单而有效的组织方法,这种节奏 结构理论成为他后来多年创作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凯奇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 为打击乐而作的《第一结构(金属)》《第二结构》《第三结构》《风景用爱神》等。这个时期凯奇集音色探索与节奏结构理论之大成的作品是为预制钢琴而写的一系列独奏,这些作品通过对钢琴的琴弦进行加工处理,在弦中间加人一些诸如钉子、 螺丝、铁片、毛毡等物,使钢琴的某些被预制的音接近于打击乐的音色,取得了令人意外的音乐效果,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奏鸣曲与前奏曲》。

  接下来,凯奇开始了他更为激进的前卫探索--摆脱前一时期对音乐要素诸如音 色和结构进行拓宽的思路,而是直接指向改造音乐概念本身。他在四十年代中后期 接触并接受了佛教禅宗思想,这种充满思辩色彩的东方哲学思想在凯奇一生的音乐 创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凯奇许多音乐思想和实践的基础,并且是凯奇背 离传统音乐道路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他首次提出了“空的节奏结构”概念,就是 在作曲家划定的时间结构内,任何声音都可以投入到空的时间框架之中。他在著名 的“关于一无所有的演讲”中反复强调掸宗中的“空”、“增懂”的境界:“我无话可说但我正说着因此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诗意”。 基于这些理论,他构想了一部实验性的作品《4分33秒》,在音乐史上首次将 “silence(无声)”这个概念在音乐舞台上得以实现。凯奇在这部作品中想要做的就是清空节奏结构,让它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 发生的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可以成为音乐。

  五十年代初,凯奇开始强调声音的产生是一种偶然的结果,它们之间的联系不 再是作曲家强加给它们的。由此他开始用偶然的方法来作曲,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还运用了图表形式来创作,也同样强调了偶然性的 应用,如《变化的音乐》《威廉混合》和系列图表作品“万千事物”等。

  六十年代, 试着把生活场景原封不动地搬进艺术。从他作曲生涯中的又一个划时代作品《0分00秒》开始,凯奇把创作注意力集中到对行为过程的关注。事实上,《0分00秒》没有 作为一个作曲的对象而存在,它完全不是一个乐音的系列或集合,而是作为一个行 为过程,通过表演者的行为--坐在椅子上打字、喝水等一系列行为来构成整部作品。六十年代凯奇作品的性质已经属于行为艺术的范畴,他在作品中极大限度地将 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拉近和抹平,在这个阶段,他迈出了离传统的音乐概念最远的一步,他几乎完全取消了原来意义上音乐构成的基本因素——乐音,打破了听音 乐的习惯方式消解了观众的审美距离,最大限度地将音乐予以泛化。

  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凯奇的创作风格基本上倾向于对传统音乐因素的靠拢 和回归。从《廉价模仿》开始,他明显表现出了对传统的可参考性的认可:“有时 候我们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区别,有时候我们又试图去分清它们。我们不能一条腿站立,得用两条腿站着。”于是他的作品又回到了有乐谱有音高的形式上来。  凯奇是美国人文背景中产生的音乐家,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带有典型的美国式特点——开拓、创新和向传统挑战。从某种角度说,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却彻底的毁灭了音乐。

  1992年8月12日去世,享年80岁

    3197551